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非典"流行的日子,我要毕业了。不同于离别,毕业只是某种结束,或许平淡,或许平淡背后有落寞的感伤。因为无法逃避,所以只能乐观地接受,就像"非典"还在流行。本来百无聊赖的日子,正如所有经历过它的人那样描述:在酒醉与酣睡中感受沉沦,在影碟与扑克中寻求乐趣。某某人出国了;某某人上研了;某某人找到足以幸福下半生的工作;某某人一无所有地返遣家乡;什么都以平静的口气诉说,惟有"非典",可以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在网络上,一句"天啊!这是什么宝藏!"似乎成为了网友们的口头禅。这句话一般用于表达对偶像的欣赏和崇拜。形容偶像身上有很多"隐藏技能"慢慢被大家发现。其实,不妨试着将镜头转向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宝藏,都有自己的优势与才华,也都等待被挖掘。心理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宝藏",性格优势一直是积极心  相似文献   

3.
隔离     
<正> "非典"时期,隔离成了预防"非典"的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隔离不是隔绝。隔离是尚未出生的婴儿在妈妈的腹内展望世界和未来,隔绝是武陵人在难以寻觅的桃花源里编织自足自乐的美梦;隔离可以有心灵的开放和沟通,隔绝是彻底封闭和固守一种孤寂;隔离是怀抱着希望而指向未来,隔绝是一种厌世的逃避或者无知无觉的愚困。  相似文献   

4.
女儿有个习惯,每天从学校回来都喜欢喋喋不休地向我报告在学校的所见所闻,今天也是,女儿说:"今天有画画课,同桌又没带水彩笔,于是我把我的借给他用了;今天带的牛奶全喝光了,我怕凉没喝,是小依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她说冰冰凉凉的,那才喝着舒服……"我忙着要做晚饭,哪还管她说些什么,让她赶紧去做作业,自己转身去了厨房。没忙一会儿,门铃响了。是隔壁的张姐过来串门,我们便在厨房有一茬没一茬地唠起了磕。同是母亲,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自己的孩子。张姐抱怨说自己的儿子做什么事都  相似文献   

5.
正我不会骑自行车,这是我身边稍微熟一点的朋友都知道的事。向别人陈述这一事实的时候我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住校用不着骑自行车;我们这里是丘陵地形,上坡下坡不方便骑;走路更锻炼身体,等等等等。我自己和听我说的人都知道,这只是找的借口。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给自己下了一个"平衡力"不好的定义,对于一切与之相关的事也不再  相似文献   

6.
几年不见面的大学密友最近与我取得联系,在QQ上她问我:"这些年,你都在忙些什么?"我回答:"还能忙些什么,简单地从家到单位两点一线,再有就是孩子,为了孩子我曾修了一年的假,孩子全是我自己一手带大的。"友人又问:"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女人最好的青春年华都交给了孩子,做个整天为他忙前忙后如飞雀般的小女人,是否有累和怨?"我淡淡地笑着,回答她:"苦和乐是一对孪生姐妹,生活有苦的一面,为什么你不换个角度去看我从中享受到  相似文献   

7.
正在很多父母看来,自己离开年幼的孩子算不上什么大事,因为在我们的抚育文化里,人们普遍抱有一种观念,"小孩啥都不懂"。把孩子送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去抚养,三四岁以后再接回来,在现实中十分常见。父母不认为这样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同样的,如果生了第二胎,父母给予姐姐或哥哥的陪伴,要让给弟弟或妹妹。这种"大让小"是我们抚育文化中的另一项标志。  相似文献   

8.
正那天,当幼儿园的林老师把我叫到学校时,我颇有几分吃惊,也有几分担忧,以为女儿又受到了什么意外伤害。林老师给我倒了一杯茶,然后开始诉说起女儿在学校的种种"不良"表现,最让林老师感到无奈的是,女儿竟然不能独立进食,不是将食物弄得满桌子都是,就是每顿饭都要老师喂,稍有不如意,就赌气不吃饭,而其他孩子吃饭时基本上不用老师管,几乎都能自己进食,自己添食。另外,林老师还反映,女儿不会使用铅笔  相似文献   

9.
吉安 《校园心理》2008,6(6):56-57
<正>杨超的《旅程》,拍出的那年,"非典"刚刚过去,校园里一片劫后余生的欣喜,我却在这股充溢着消毒药水味道的快乐里,重新回到"非典"时的惶恐不安。马上到来的毕业,始终无处可寻的工作,濒临消亡的爱情,不知要不要继续下去的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非典事件对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过去是否曾经历过重大应激事件对个体经历非典对自我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应用调整后的自尊、自我效能、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北京理工大学经历非典事件的5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非典事件使大学生对自我有了更加明确和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面对该危机事件。与非典之前相比,大学生在自尊和自我效能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积极应对方式是个体主要的处理问题方式,远远优于对消极应对方式的使用。早年曾经有过重大危机生活事件的个体与未曾经历的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经历非典重大危机生活事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没有逻辑的父母?网名叫"水无月"的高中女生诉说自己的苦恼:父母都是上班族。母亲从事营销,同时也投资股票与其他金融商品,当她工作顺利时,回家总是开开心心的,问"水无月"心情好不好?在学校顺利吗?有没有喜欢的小东西想要买?但是如果妈妈投资赔了钱,回家就会板着脸孔,看什么都不顺眼,一有机会就找"水无月"和弟弟的麻烦。  相似文献   

12.
在五光十色的都市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落后,觉得自己好老土,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但只有一件事情例外;  相似文献   

13.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圈子"。时下常听人说"某某是什么圈子里的人","某个圈子里的人如何如何"等等"圈子"语录,足见"圈子"之广、之多、之泛。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自己的"圈子",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个又一个圈子。  相似文献   

14.
何琼 《心理与健康》2012,(10):54-54
"相互利用",听起来总让人不爽。把自己的价值用"被利用"来体现,似乎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但事实就是这样,所谓"自身价值",其实就是"自己能被利用的价值",如果不能"被利用",自身价值也无从体现。张玲因为资历浅,本身又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所以,公司里的同事一直都拿她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看,什么杂事都让她去做,张玲并没有因此而觉得受到任何委屈,反而很乐意接受。张玲的部门主管也觉得张玲好使,一些差事也经常交给她。有一次,主管让张玲把一摞资料送到另外一个分公司经理那里,她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15.
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去年有一家刊物封面上的照片是你父亲;中央电视台第9频道播放的《我的抗战》,每集的片头有时也有你父亲,他老人家都算半个‘明星’了啊!老人家今年96岁了,还那么精神,得空时你问一问,老人家究竟有什么健康长寿之道?"尽管全家人都知道,父亲健康长寿的根本原因是心态好,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还是得认真听听父亲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正"医生,我这段时间不大对劲,所以过来看看……我感觉自己可能又得了抑郁症。"其实,我的抑郁症很早很早之前就有了,当时我在国外留学,临近毕业,论文写不出来,压力很大,每天都哭得稀里哗啦的,也不出门见人,什么都不干,觉得自己特别差劲……后来,男朋友硬拖着我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建议我吃药,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家庭里,面对孩子的依赖,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孩子在两岁半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什么都不会"了—不好好穿衣服,非要妈妈给穿;不好好吃饭,非要妈妈喂;不想自己走路,非要妈妈抱……不是不会,而是"不想做",总想依赖大人。往常一用就灵的"夸奖激励法"也不管用了,孩子不断地撒娇或撒泼,让妈妈们大伤脑筋。一周岁的孩子正好处于十字路口,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逐步变得更加  相似文献   

18.
近几个月以来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流行 ,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 ,心理学、精神卫生界的同仁们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在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民众战胜恐慌方面 ,在抗击非典一线帮助医护人员和SARS患者战胜非典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面对SARS ,我们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SARS的危机终将过去 ,但面对这种突发性事件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已经引起了众多同行的思考。本期讨论园地所发表的讨论文稿即是这种思考的一部分。希望国内外同行继续支持和关注本专栏的讨论 ,踊跃来稿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 ,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 ( 10 0 0 8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 1号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或专栏负责人钱铭怡教授 ( 10 0 87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请在来稿中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职业 ,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  相似文献   

19.
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个月以来SARS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流行 ,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抗击SARS的过程中 ,心理学、精神卫生界的同仁们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 ,在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民众战胜恐慌方面 ,在抗击非典一线帮助医护人员和SARS患者战胜非典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面对SARS ,我们交了一份很好的答卷。SARS的危机终将过去 ,但面对这种突发性事件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已经引起了众多同行的思考。本期讨论园地所发表的讨论文稿即是这种思考的一部分。希望国内外同行继续支持和关注本专栏的讨论 ,踊跃来稿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也希望大家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告诉我们。我们将分期、分批整理和筛选大家的意见予以刊登 ,或在必要时分别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信请寄本刊 ( 10 0 0 8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 5 1号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或专栏负责人钱铭怡教授 ( 10 0 871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请在来稿中写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职业 ,以及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地址。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年又一年,又是"双11",又是人们开开心心透支信用卡的时候了。生而为人最大的幸运就是"你永远不用担心自己太有钱!"——总有时间和地方,能让人痛痛快快地秒变"穷光蛋"!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购物是一种可以点亮多巴胺回路的东西,所以,买回来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把钱花出去了,心里就痛快得很。话说回来,"买买买"虽然一时爽,但如果成了购物欲的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