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采用EME COMPANION Ⅲ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与CT(MRI)、DSA的诊断结果进行做对照。结果,中度以上血管狭窄者32例(69.57%),其中MCA狭窄19例(59.38%),颅内多发动脉狭窄13例(40.62%);与DSA结果符合率达73.68%(14/19);与CT(MRI)结果符合率达84.38%(27/32)。提示TCD检测能准确反映脑动脉狭窄特征,较早发现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侧枝循环状况做出评价,在脑梗死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对病情的动态观察等方面均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眩晕患者的颈动脉形态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梗死后眩晕患者(观察组,42例)的颈动脉形态、斑块、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脑梗死后无眩晕患者(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颈动脉Ⅰ级狭窄者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Ⅱ、Ⅲ级狭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Vm下降速度,PI和RI增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内无回声及弱回声区面积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9.6±13.6)%及(22.1±7.5)%。结论:TCD可了解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安全元创伤。有助于脑梗死后眩晕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滕受带  黄飞  伍业光  韦丽敏 《广西医学》2010,32(11):1350-135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CD检测43例脑梗死合并心电图异常患者(A组)及33例脑梗死无心电图异常患者(B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对两组患者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A组各观察动脉的PI、RI均高于B组(P〈0.05);A组各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减慢、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伴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病人其脑血管受损程度较严重,需要临床医生注意防范再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45例重型颅脑损伤,观察在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频谱的变化。结果发现,20例正向Vd持续存在的患者,对甘露醇反应灵敏,用后频谱可得到改善。另25例,Vd先后消失、进而反向,此时应用甘露醇频谱无变化。揭示TCD有助于选择甘露醇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急性脑损伤的观察杨波,冯祖荫,宋来君,王树凯,保建基(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郑州450052)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颅脑损伤,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超声技术观察了...  相似文献   

6.
师旭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57-2258
目的通过对血压正常者和高血压患者进行颅内动脉血流分析,了解高血压者颅内动脉血流异常变化。方法使用TCD-159超声多普勒分析仪,用2 MHz型PW多普勒探头检测我院2012年高血压Ⅰ期60例、Ⅱ期60例和无心脑血管疾病的正常人30例脑动脉血流频谱。结果高血压Ⅰ期、Ⅱ期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变;Ⅰ期与Ⅱ期高血压脑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脑动脉血管血流速度有增快现象,引起脑动脉血管紧张度改变,合理用药,控制血压,对某些脑血管功能性改变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未溶栓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血流动力学分型对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研究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应用经颅多普勒将患者分为无闭塞组,部分闭塞组和完全闭塞组。在住院30 min、发病后第7、14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并且于发病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完全闭塞组和无闭塞组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塞组与无闭塞组发病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对病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可预测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较无闭塞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显著。  相似文献   

8.
周爱谊  朱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1):150-15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颅内动脉血流的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57例经TCD检查诊断的慢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结果:狭窄52例,5例慢性闭塞,一侧病变35例,双侧病变22例,男49例.女8例,年龄31~71岁;51例患者均有2条侧支循环通路存在,6例患者均只有1条侧支循环通路存在。结论:TCD对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有或无侧支循环的判断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检测分析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2年新乡市市直机关医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TCD技术检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及声频的变化。结果:双侧半球血流速度异常高于单侧异常,左侧流速异常高于右侧。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频谱形态改变,出现血管收缩峰血流频谱形态增宽或变窄,大多数血流速度增快、流速不对称、血管杂音,搏动指数(PI)升高。结论:TCD检查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以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对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同时行TCCD及脑血管造影检查的47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TCCD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56条,脑血管造影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59条,TCCD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94.6%。结论:TCCD对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体温水平与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58例ACI患者在入院后7天内每2h测体温1次,依体温水平分为高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对两组患者脑梗死范围及治疗2周后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正常体温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高体温组(P〈0.05),高体温组梗死体积明显高于正常体温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及预后与体温水平有相关性,应重视脑梗死急性期体温管理。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负性情绪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寻负性情绪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简AMI)的病因相关因素。方法:对91例AMI患者和90例正常人应用SCL-90,LES,SSRS,HAMD,HAMA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对照调查。结果:与正常人对照:AMI组发作前有明显心理刺激因素的有73例(80.22%)。心理健康状态方面:AMI组SCL-90的总分、阳性项目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人际、偏执等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AMI患者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态较差。AMI组负性生活事件分更高(P<0.01),社会支持度更低(P<0.01)。负性情绪方面:AMI组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多发,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较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更多的负性情绪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中血栓素蛋白1(TSP-1)水平,分析其与不稳定斑块、血小板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组)、20例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B组)、20名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者(C组)的血液标本中TSP-1水平。AMI患者均按照指南规范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结果:3组基线临床特征在性别、年龄、风险因素及服用药物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入院时A组CRP、IL-6水平均高于C组,P<0.01,支持A组冠脉血管斑块处于不稳定阶段;入院时A组TSP-1水平(312±160)ng/L,高于B组及C组,P<0.05。术前准备阶段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TSP-1水平升高,3组较入院时分别增加(14±10)%,(22±15)%,(17±1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CI术或冠脉造影术后TSP-1水平变化显著,3组较入院时分别增加(55±21)%,(61±25)%,(56±19)%,均为P<0.01,与入院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PCI或冠脉造影术明显促进TSP-1释放。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时TSP-1、CRP、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组及对照组,TSP-1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药物抑制血小板活化,增加TSP-1表达;PCI术后TSP-1表达显著增加,初步分析与PCI术操作本身、术中应用肝素钠针以及替罗非班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302医院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亚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积极防治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谢盛  曹聪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891-1892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和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高于对照组的63.9%(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低hs-CRP水平(P<0.01或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改善和降低hs-CRP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降低hs-CRP水平,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基线资料对其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急性心梗患者,进行SSRS(社会支持自评量表)及SF-36(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评分,分组统计两量表得分间的相关性,对基线资料进行分层比较.结果:急性心梗患者SSRS及SF-36量表得分呈强正相关,且评分较低组别相关性更显著(P<0.05).对SSRS及SF-36评分具有显著影响的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P<0.05).结论:急性心梗患者社会支持较差,生活质量下降,两者呈强正相关.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评分越差,两者间的相关性越显著.在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中,提高整体意识,重点控制相关因素,改善患者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将有利于冠心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检索相关文献,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设置对照组,随访6个月,分析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作用,探讨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案。结果:健康教育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再住院率、提高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患者依存性等。结论:医院机构应重视和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性持续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125例A M I住院患者排除糖尿病后,根据住院期间患者随机血糖值分为:A组(入院24 h后空腹血糖<6.1 mmol/L );B 组(入院24 h 后空腹血糖<6.1 mmol/L 且随机血糖<9.0 mmol/L );C组(入院24 h后空腹血糖≥6.1 mmol/L或随机血糖≥9.0 mmol/L )。分析比较各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结果】C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均高于A组、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B组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A组与B组死亡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非糖尿病性持续性高血糖AMI患者的预后较一过性高血糖患者的预后差,检测其血糖水平对判断此类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和梗死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3例,阴性2例;心电图阳性变化39例,可疑阳性变化6例。心电图梗死部位定位与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相符合率高,达92.31%。结论: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及梗死部位定位诊断符合率高,且无创、可重复、简便易行,可作为首选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室电风暴患者及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患者的预后对比分析。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组与1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室电风暴患者组及10例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患者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组、1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室电风暴患者组及10例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患者组接受救治后24h成功率分别为62.85%、66.66%、60.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0.05;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48.57%、46.66%、50.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0.05;1年内存活率三者分别为31.42%、33.33%、30.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0.05。3组中有8例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心室电风暴患者的存活率较低,病死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