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两个不同间隙穿刺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术一般选用L_(2~3)间隙穿刺。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L_(2~3)间隙穿刺骶神经阻滞不全率高,因此我们对两个不同间隙穿刺给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2.
60岁以上老年人中行髋关节置换术61例,取L_(1~2)间隙穿刺,向尾端插管3cm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均用2%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冠心病者免用),试验量4ml,5min后再注入5~8ml,阻滞范围T_8~L_5。术中辅以哌替啶或氟芬合剂并吸氧,18例高血压、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例1 男,28岁,L_(3~4)椎间盘脱出,脊髓造影64h后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髓核摘除。取T_(12)~L_1间隙硬膜外穿刺,缓慢进针至硬膜外腔,回吸抽出0.5ml脑脊液,立即改行L_(1~2)间隙穿刺,向尾端置管3cm,再次从硬膜外导管中抽出清亮的脑脊液,放弃硬膜外麻醉,改用局麻完成手术。例2 女,42岁,L_(3~4~5)椎间盘脱出,脊髓造影88h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髓核摘除。T_(12)~L_1间隙穿刺进入硬膜外腔,见脑脊液缓慢流出,改行L_(1~2)穿刺,向尾端置管5cm,从导管注气2ml,见有少量液体随气体返回,将导管退至3cm处,再回抽无液体返回,乃缓慢分次推  相似文献   

4.
我院就剖宫产椎管内麻醉三种注药方式进行了临床比较。按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三组:A组20例.取L_(3~4)椎间隙穿刺,以1%丁卡因1ml+10%葡萄糖1ml+麻黄碱30mg(1ml)行蛛网膜下腔麻醉(简称腰麻),然后仰卧,调控麻醉平面;B组21例,取L_(1~2)或L_(2~3)间隙硬外穿刺,头向置管3.5cm,局麻药用1.5%利多卡因+0.25%丁卡因,仰卧后给试验量5ml,观察5min无  相似文献   

5.
尾向置管法用于剖宫产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选择了30例剖宫产患者行T_(12)~L_1椎间隙穿刺,尾向置管注药与剖宫产连续硬膜外阻滞L_(1~2)和L_(2~3)间隙穿刺头向置管注药法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性剖宫产病人90例,均为初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T_(12)~L_1尾向置管,B组L_(1~2),C组L_(2~3)间隙穿刺头向置管注药。所用局麻药  相似文献   

6.
在L_5~S_1硬膜外注含1:200000肾上腺素的盐酸利多卡因,阻滞起效时间较慢,甚至约有46%病人的麻醉不全。为观察用碳酸盐化利多卡因的麻醉作用,选择45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做足踝整形手术的病人,麻醉前30min肌注哌替啶1mg·kg~(-1)和异丙嗪0.3~0.4mg·kg~(-1)。在L_(2~3)(或L_(3~4))间隙按阻力消失法实施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然后随机分为三组:(1)对照组(n=15)注0.9%氯化钠2ml加2%利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麻醉的不同注药方式对腹膜外剖宫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名实施腹膜外剖宫产术的产妇(年龄25~35岁)按硬膜外阻滞不同注药方法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Ⅰ组L_(1~2)间隙穿刺,针口先向骶侧,注入局麻药5ml,然后转向头侧放置硬膜外导管;Ⅱ组L_(2~3)间隙穿刺,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Ⅲ组L_(2~3)间隙,先向骶侧注药5ml,然后将针口向头侧先缓慢注药10ml,然后放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碱化利多卡因麻醉可缩短麻醉诱导时间,但也可加速交感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及加重低血压的发生。为探讨硬膜外去氧肾上腺素(PHE)是否降低碱化利多卡因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发生率,选择80例ASAⅠ~Ⅱ级,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股沟疝手术病人,用随机双盲法分为4组,每组20例。不用术前药,麻醉前输入乳酸盐林格液500ml。用18号针于L_(3~4)或L_(4~5)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置管后注入2%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腹部大手术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复合组于诱导前在T_(8~9)或L_(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利多卡因5ml,平面确定后进行全麻诱导。全麻维持用丙泊酚2mg.kg~(-1),h~(-1)持续泵入,间断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并吸入安氟醚。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心血管功能,记录术后躁动及药物用量。结果:复合组插管、切皮、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少。术后躁动率、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腹部大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小,全麻药用量和手术后躁动减小。硬膜外术后镇痛有利于患者创口愈合、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连续硬膜外阻滞(简称“连硬”)时引起硬膜外腔出血并不罕见,现将连硬用于剖宫产时出血情况和对麻醉效果影响作一总结。临床资料一、1989年9月~1990年12月剖宫产应用连硬192例中,无出血组160例(穿刺、置管及回流液均无  相似文献   

11.
两种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腹腔镜手术血气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点和两点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对下腹部、盆腔腹腔镜手术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腹腔镜下行下腹部、盆腔手术患者46例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实施L1~2间隙单点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B组实施T9~10、L2~3两点间隙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并作术中SpO2、PaO2、PaCO2、PETCO2连续监测。结果:A组SpO2、PaO2、PaCO2、PETCO2和B组PaCO2、PETCO2与麻醉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SpO2、PaO2,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PaCO2、PETCO2比A组略低,但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腹腔镜下行下腹部、盆腔手术时,两点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小,与单点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相比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合并心衰的剖宫产孕妇应用硬膜外阻滞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心衰孕妇在硬膜外阻滞下行剖宫产术的管理进行回顾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14例,平均年龄29.0±6.2岁。风心病8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心功能均为Ⅲ~Ⅳ级。术前均经抗心衰治疗,病情有所好转。术前肌注安定。穿刺间隙L_(1~2)或L_(2~3),2%利多卡因平均用药量15.4±3.82ml,麻醉平面T_6以下。麻醉至手术开始时间25.21±7.67min。有8例(57%)术中辅用麻醉性镇痛药。有9例(64%)发生血压骤降(收缩压降低≥4kPa),其中1例在  相似文献   

13.
我院1984年5月~1990年3月做足趾移植手指再造术麻醉204例,男148,女56例。手术时间285~865min,平均365±42min。再造1指182例,再造2指21例,再造3指1例。再造2指以上需取双足Ⅱ、Ⅲ趾。全部病人心、肾、肝功能正常。方法及结果术前常规应用苯巴比妥钠,儿童加用阿托品。分硬膜外阻滞十臂丛阻滞(硬麻组)及蛛网膜下腔阻滞十臂丛阻滞(腰麻组)。硬麻组取L_(3~4)穿刺,腰麻组取L_(4~5)穿刺,调节阻滞平面T_(10)以下(表1),下肢手术开始后行臂丛阻滞。  相似文献   

14.
硬膜下间隙阻滞9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硬膜下间隙阻滞9例的初步体会如下。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4~78岁,腹部手术7例,下肢手术2例。硬膜外穿刺证实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腔后,以硬膜外导管测量穿刺针从皮肤至黄韧带内面的距离,然后接水柱管,将穿刺针缓慢向前推进至硬膜,再用硬膜外导管测量硬膜外腔的宽度,一般在T_9~T_(12)为3~5mm,在L_1~L_3为5~6mm。接着刺破硬膜进入硬膜下间隙,其标志是再次出现负压,硬膜的厚度在T_9~T_(12)为1mm,在L_1~L_3为0.66~0.33mm。水柱管内的水柱波动随病人呼吸明显增强,此时轻轻回吸,确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复杂,出血较多,国内多选用硝普钠(SNP)降压。作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加硝酸甘油(TNG)降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ASAⅠ~Ⅱ级,年龄65±4岁,最大7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组Ⅰ为连续硬膜外阻滞加TNG降压;组Ⅱ为单纯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法:两组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以L1~2或L2~3间隙作硬膜外穿刺置管。局麻药为16%利多卡因 02%丁卡因。组Ⅰ麻醉阻滞平面控制在T6以下,待麻醉平面和血压稳定后组Ⅰ开始降压。TNG浓度为20μg/ml,用微量泵控制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拟行剖宫产手术30例,无创监测病人麻醉前后HR、BP、R、SpO2的变化,麻醉平面、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和恢复时间。结果麻醉平面T4至骶神经,起效时间3~5min维持(90±2.66)min。麻醉后HR、BP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国产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起效快,感觉的运动阻滞效果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静脉麻醉应用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择期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15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瑞芬大尼+丙泊酚全身静脉麻醉.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穿刺后行全身麻醉诱导并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胸腔内操作期间实施单肺通气.术中行动脉血气分析并监测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无中转开胸.麻醉诱导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202.4±55.3)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7.8±4.1) mmHg;单肺通气30min后PaO2( 113.2±33.3) mmHg,PaCO2( 44.4±3.1) mmHg.麻醉时间(245.4±40.7) min,手术时间(228.3±41.1) min,二氧化碳气胸时间(210.3±33.1) min.在二氧化碳充气后所有患者血压均出现下降(28.1±7.7) mmHg,均通过快速输汪胶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予以纠正.术毕接硬膜外镇痛泵,换单腔气管导管转入PACU.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静脉麻醉是快通道麻醉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手术应激反应,缓解术中术后疼痛,又能加速术后意识及肌张力等的快速恢复,施行早期拔管,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于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择期剖宫产产妇硬膜外腔注药后的硬膜外腔压力、扩散及用药量特征。方法择期剖宫产手术(O组)和择期开腹妇科手术(G组)患者各30例,均于L1~2间隙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每隔5分钟硬膜外腔以0.5 ml/s速度泵注0.75%罗哌卡因5 ml,共3次。观测并记录两组每次注射后1、3、5 min的硬膜外腔压力(EP),测量末次给药15 min后阻滞平面,计算脊髓节段阻滞用药量(SV)。结果两组硬膜外腔注药后各时点的压力和扩散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组SV为(1.27±0.05)ml,明显少于G组的(1.46±0.04)ml(P<0.05)(减少了11.8%)。结论择期剖宫产产妇注药后EP和局麻药扩散速度与非孕妇相仿。达到相同的阻滞平面,剖宫产硬膜外用药量可比非孕妇减少11.8%。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2比率升高...  相似文献   

20.
辅助用药对硬膜外麻醉病人SpO2的影响(附165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硬膜外麻醉本身和辅助用药对呼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院用Datex脉搏氧饱和度仪对165例硬膜外麻醉病人应用辅助药物前后连续观测SpO_2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组165例,男78例,女87例,年龄19~65岁,按硬膜外穿刺点分为三组:高位组10例,T_3~T_5椎间隙穿刺,阻滞平面C_4~T_8;中位组75例,T_7~T_(11)椎间隙穿刺,阻滞平面T_3~L_1;低位组80例,T_(12)~L_5椎间隙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