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床经颞浅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介入通路的形态学参数.方法在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教学标本24具(48侧)(男18具,女6具),测量甲状腺上动脉起点处至颞浅动脉颧弓上缘处和至喉上动脉发出部的距离;甲状腺上动脉与其起源动脉(颈外动脉)的夹角;颞浅动脉在颧弓上缘处和甲状腺上动脉起点处的内径.在3具铸型标本上,观察甲状腺的动脉上、下及左、右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甲状腺上动脉起点至颞浅动脉颧弓上缘处的距离男(8.78±0.12)cm、女(8.56±0.11)cm;至喉上动脉发出部的距离男(1.04±0.12)cm、女(0.99±0.14)cm;甲状腺上动脉与其起源动脉向内的夹角为(116°±17°);颞浅动脉在颧弓上缘处和甲状腺上动脉起点处的内径分别男1.85 mm、1.81mm,女1.81 mm、1.75m.结论经颞浅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介入路径短、弯曲少,操作可行和便捷.  相似文献   

2.
颞浅血管额支蒂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蒂颞浅血管额支皮瓣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头面部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并在尸体上进行手术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mm左右,可游离血管蒂长度为130mm以上。结论: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额颞颧部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额颞颧开颅术保护颞浅动脉主干及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防腐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颞浅动脉和面神经颞支的走行及分布层次进行逐层解剖和分析。结果颞浅动脉主干位于耳屏前(8.1±2.4)mm。面神经额颞支位于耳屏前(14.9±2.1)mm,在颧弓上缘距离颞浅动脉起始部(6.8±3.1)mm。结论皮肤切口应位于颞浅动脉后紧邻耳屏前缘。在颧弓上缘切口深度应达到颧骨骨质表面,沿颧弓表面向前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分离脂肪垫,取弧形切口并指向额骨颧突。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病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具经双侧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结果(1)颞浅动脉从腮腺上缘穿出上行,距外眦平面上方1.18±0.12 cm处分为额、顶2支,额支起始处外径为1.63±0.12 mm,主干长4.70±1.42 cm,顶支向后上走行,分布于颞区和顶区,起始处外径为1.44±0.14 mm。颞浅静脉伴行在颞浅动脉的后方。(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下三角内,其大小为:长3.06±0.57 cm,宽1.80±0.21 cm,厚1.51±0.43 cm。在下颌下腺内侧面的前端有下颌下腺导管穿出,其上方有舌神经,下方有舌下神经与之并行;滋养下颌下腺的动脉来自面动脉、颏下动脉、舌动脉等。其中最主要的血供来源为面动脉。面静脉是下颌下腺静脉回流的主要血管。结论成功施行自体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病的手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防止损伤面神经额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标志点A~E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36.14±8.09,26.45±7.22)mm;(54.07±1.59,33.27±6.02)mm;(59.93±8.94,37.48±5.37)mm;②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点和G点坐标值分别为(36.14±8.09,0)mm;(54.07±1.59,15.28±4.87)mm;③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呈直线相关,C、D两点之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8.64+0.48X,r=0.67,P<0.001。④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和G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18.66+0.58X,r=0.74,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都可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进行定位,越靠近眉外端两者距离越近,F点和G点连线以下为颞动脉活检中易损伤面神经额支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肌骨瓣眶颧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减少因传统眶颧入路造成的面神经颞支损伤及术后颞肌萎缩、颞窝塌陷的发生。方法:20侧尸头模拟肌骨瓣眶颧手术入路,观察术区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额颞支的位置关系并测量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测量MacCarty孔中心至额蝶缝的垂线距离和垂直点距额蝶缝末端的距离。结果:术区中面神经颞支均在颞浅动脉额颞支前下方走行,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为(4.80±2.40)mm, MacCarty孔位于额蝶缝上方,MacCarty孔中心距额蝶缝的垂直距离为(6.10±2.32)mm,垂直点至额蝶缝末端的距离为(22.42±4.12)mm。结论:颞浅动脉额颞支可做为筋膜间入路的解剖学标志;肌骨瓣血管神经保持完整降低了颞肌和骨萎缩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张志钢  袁贤瑞  赵杰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25-92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相似文献   

8.
翼点入路及颞下窝入路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翼点入路和颞下窝入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40例颅骨的测量,确定翼点至颅中窝、颧弓点至颞下窝内各结构的距离和夹角,结果翼点至前床突、视神经管颅口、圆孔、卵圆孔、棘孔、颈动脉管内口、三叉神经压迹、岩浅大神经管、岩上窦沟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49.0±3.3)mm(73.2±5.6)°、(47.8±3.3)mm(82.8±5.2)°、(48.9±4.7)mm(76.7±7.0)°、(50.2±4.2)mm(58.2±7.0)°、(50.1±4.2)mm(48.6±7.4)°、(55.7±3.7)mm(62.2±5.0)°、(52.0±3.6)mm(51.8±6.4)°、(50.0±3.4)mm(39.9±7.0)°、(53.1±2.8)mm;颧弓点至眶下裂、翼上颌裂、翼管口、卵圆孔、棘孔的连线长度和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成角分别为(37.5±3.7)mm(131.2±5.4)°、(43.1±4.3)mm(101.2±7.9)°、(51.3±3.0)mm(76.7±4.3)°、(38.2±2.6)mm(74.0±4.5)°、(36.4±2.7)mm(65.0±6.3)°。结论两种手术入路相关数据的测量,有助于设计手术入路,并可为术中准确定位有关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颞区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颞区解剖学数据、探讨颞中间隙在颞区二期植骨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0%甲醛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5具(3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标本颞区进行逐层解剖,观察解剖层次及神经血管结构的走行及分布。把颞浅动脉主干与颧弓上缘交点、面神经颞支最颞侧支与颧弓上缘相交点、冠状缝与颞上线交点、颧弓后根前2 cm处颧弓上缘分别设为A、B、C、D点,测量A、B点与颧弓后根距离,观察CD线与面神经颞支的关系。 结果:① 颞区是头皮中富含筋膜和脂肪组织的区域,并有三个潜在的解剖间隙; ② A点距颧弓后根0.3~0.8 cm[(0.5±0.1) cm]、B点距颧弓后根2.2~3.5 cm[(2.6±0.3)cm]; ③面神经颞支均在CD连线前方的颞区内,75.0%行于皮下、21.4%行于颞浅间隙、3.6%行于颞中间隙。 结论: ① 颞中脂肪层是颞中间隙重要的解剖标志;② 在颧弓后根前1 cm处切开皮肤,不会损伤颞浅动脉主干;③ CD线后方颞区为避免面神经颞支损伤的安全操作区。  相似文献   

10.
对30具新生儿(男18、女12)肝外胆道系统进行观察。胆囊形状分四型;以梨形(16例)居多数,占53.33±9.11%。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腹直肌外侧缘内侧8.84±10.89mm,肋弓下方39.10±13.26mm。测量了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的长度和外径。胆总管的长度为21.59±2.32mm。外径为2.14±0.20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观测头颈部尸体标本 16侧和铸型标本 18侧。结果 副面动脉的出现率为 2 3.5 % ,起始处外径 1.13± 0 .2 8mm ,口角平面外径 0 .85± 0 .0 1mm ,主干长 5 .13± 1.0 4cm ,起始处位于下颌下缘面动脉点上方 1.30± 0 .35cm。起始后与面前静脉伴行 ,与面横动脉、面动脉及眶下动脉等吻合。结论 以副面动脉为蒂鼻唇沟皮瓣修复颌面部缺损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148侧尸体标本上异常闭孔动脉的观察结果。该动脉的出现率为9.5±2.4%,长度平均为42.3±7.1mm;外径平均为1.73±0.7mm;内径平均为1.38±0.2mm。该动脉的出现率在左右之间、性别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还观察了该动脉与股环的关系,说明了异常闭孔动脉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测成人腮腺管与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的关系,为颌面部手术提供懈剖学依据,且为国人体质调查积累资料。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2具,头面部标本64例,采用层次解剖法,暴露腮腺管、颈外动脉、面横动脉、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结果:腮腺管长度为21.06±9.93mm,外径为4.30±1.58mm,距离颧弓下缘14.11±9.35mm(4.88~25.12mm);副腮腺共有25例,其出现率为39.1%;面横动脉长度为25.27±17.22mm;面神经颊支中62例为双支,占96.9%,仅有2例为单支,占3.1%;面神经颊支大部分位于腮腺管浅面。结论:腮腺管位于颧弓下方,走行于上、下颊支之间,面神经颊支多数分为上、下2支,腮腺管多平行位于其深面;约有三分之一的个体具副腮腺;面横动脉大部分发自颞浅动脉。  相似文献   

15.
颧骨略呈菱形,位于颌面的外上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它分为不规则的三突和三面。三突:额蝶突伸向上方,厚且呈锯齿状,上接额骨颧突,后连蝶骨大翼;上颌突伸向下内,与上颌骨的颧突相连,颞突狭长扁平,伸向后方,以锯齿缘与颞骨颧突相接组成颧弓。三面:颊面隆凸,朝向前外;颞面凹陷,朝向后内,构成颞窝的前壁及颞下窝的前外侧壁,其上部有部分颞肌起始;眶面平滑而凹陷,构成眼眶的外下壁。  相似文献   

16.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46具尸体的胃后动、静脉,其结果:一、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1.7±6.6%,胃后动脉起于脾动脉23例占69.7±8.0%,起于脾动脉上极支6例占18.2±6.7%,双胃后动脉4例占12.1±5.7%。二、胃后动脉起始处外径成人平均为1.81±0.52mm,儿童平均为0.98±0.25mm;终末部外径成人平均为1.45±0.48mm,儿童平均为0.75±0.23mm;胃后动脉长度成人平均为32.89±7.37mm,儿童平均为14.8±5.6mm。 三、胃后静脉出现率为56.5±7.3%,胃后静脉汇入脾静脉23例占88.5±6.3%,汇入脾静脉上极支3例占11.5±6.3%;胃后静脉汇入处的外径成人平均为1.61±0.85mm儿童平均为1.14±0.40mm。四、胃后动脉距腹腔干平均为29.27±15.19mm,胃后动脉距贲门平均为14.59±7.23mm,胃后静脉汇人脾静脉或脾静脉上极支处距门静脉平均为22.49±12.6mm。胃后动脉多有胃后静脉伴行,静脉以1支为多见。  相似文献   

18.
50例(100侧)成人尸体左、右股动脉长度为297.29±31.06mm和294.43±31.02mm,外径为5.55±1.61mm和5.42±1.42mm,左、右腘动脉长度为167.34±17.67mm和168.54±17.30mm,外径为5.48±1.17mm和5.53±1.38mm。男女间的股动脉长度及外径和腘动脉外径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在60个成人颅标本上,对三叉神经阻滞术中重要骨性标志—卵圆孔进行了测量,结果卵圆孔的长径为7.60±0.17mm,宽径为3.81±0.88mm;卵圆孔至颧弓中点的距离为42.05±0.30mm;卵圆孔至上颔第二磨牙的距离为46.49±0.59mm;卵圆孔至三叉神经压迹的距离为6.32±0.21mm;卵圆孔至颧弓中点连线与水平面的交角为4.20±0.27°,与冠状面的交角为22.46±0.37°,为临床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