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合并吞咽困难并洼田饮水试验评价Ⅲ级以上的病人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均给予规范的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价。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SWAL-QOL、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总有效率达95.24%,显效率69.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法配合辨证取穴治疗有助于改善中风后假性延髓性麻痹所致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2.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醒脑汤联合运动头针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进行编号,将单号入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双号入院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进食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汤联合头针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2、3级占比显著升高,4、5级占比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WAL-QOL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SWAL-QOL量表吞咽症状维度、吞咽相关维度、其他症状维度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汤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项五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均采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调节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项五针(廉泉、人迎、供血三穴五针)治疗,8周为1个疗程。治疗后采用电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吞咽困难评价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和改良的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价病人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和吞咽能力的改善程度,并按照VFSS评分对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VFSS量表评分、吞咽能力、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MMASA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洼田饮水试验吞咽能力级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ASA量表吞咽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能力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项五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恢复病人的吞咽能力,优于单用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合星香散化裁联合"通督开窍"针法治疗痰瘀互结证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10月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痰瘀互结证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合星香散化裁联合"通督开窍"针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干预前VF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干预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窍活血汤合星香散化裁联合"通督开窍"针法治疗痰瘀互结证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治疗,即分别在头皮、咽部及舌根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14d。应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皮层-咽部-舌根"序贯针刺法结合吞咽训练及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经临床确诊的符合条件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通过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分级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52/60),高于对照组的42.5%(17/40)(P<0.05).结论 康复训练配合针刺疗法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神经损伤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68例脑神经损伤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干预及吞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和口腔功能评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试验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口腔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神经损伤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天突芒针弯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的影响?厱方法选取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6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天突芒针弯刺,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入组前及治疗后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WS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评定。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WST分级、SSA积分、MMA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WST分级、SSA积分、MMS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天突芒针弯刺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病人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吞咽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温州市中医院康复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20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基础上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共4 w。观察并对比两组治疗疗效,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前,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SSA评分、社会功能、情感智能、精神健康、活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智能和总体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SSA评分均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社会功能、情感智能、精神健康、活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智能和总体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P0.05);康复训练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情感智能、精神健康、活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生理智能和总体健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康复训练可改善老年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时间使用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病人分入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采、天突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了不进行针刺疗法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同治疗组。疗程为两周,每周治疗5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两组病人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即可明显改善脑率中假性球麻痹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短时间内使用针刺疗法联合吞咽综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 126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翳风、完骨、风池、廉泉、吞咽、外金津玉液穴位,配合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对照组除不进行针刺外,其他康复训练方法 同治疗组.病程为2周,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治疗前后各行1次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有效率达96.87%,对照组有效率为87.10%,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 针刺疗法配合基础吞咽功能的综合训练和进食训练,短时间内即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常规吞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洼田饮水试验];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体质指数(BMI)、血清清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舌骨喉复合体动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记录两组病人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分级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Z=2.143,P=0.032),其SS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营养状态指标(BMI值、ALB水平、TSF值、AMC值)、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舌骨上移距离、舌骨前移距离、甲状软骨上移距离、甲状软骨前移距离)、Barthel指数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组)组及传统吞咽训练(对照组)组,每组39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检测患者吞咽功能,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5);治疗组吞咽功能评分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4,P=0.032)。结论 Vitalstim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同时集合现代康复理念,从多方面进行评价,遵照个体化原则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患者,依时间顺序积累病例,将纳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质量及预后。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出院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及出院时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SWA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康复效果明显优于仅进行吞咽训练治疗患者,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生存质量更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养老院开展老年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可行性。方法对宁波市8家养老院的86例老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基础吞咽训练、冰刺激疗法、摄食训练及针对性训练。训练2个月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能力评价分级改善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养老院实施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吞咽功能,延缓吞咽障碍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法和手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醒脑开窍法与手针合用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即醒脑开窍合手针组和对照组即传统体针疗法。结果治疗组在中风偏瘫病人的肢体肌力恢复上,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法合手针在治疗脑中风后偏瘫病人的肌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咽部冷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并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并吞咽困难患者13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6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咽部冷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吞咽困难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吞咽困难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咽部冷刺激疗法治疗脑梗死并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及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脑卒中(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采用吞咽困难标准量及表面肌电电生理评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吞咽相关肌群的均方根振幅(RMS)和中位频率(MF)显著提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量表评估与表面肌电评估相结合可形成相对客观的吞咽评价体系;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能提高病人吞咽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联合治疗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表面肌电信号(sEMG)最大波幅和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SWAL-QOL评分和sEMG最大波幅均显著升高,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电刺激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154.67±26.82)分比(198.73±32.55)分]和sEMG最大波幅[(718.56±86.71)μV比(979.82±85.42)μV]升高更显著,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82±0.71)级比(1.62±0.45)级]降低更显著,P均=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经过电视透视检查诊断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95例,随机分成神经电刺激组与吞咽训练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45例,吞咽训练组50例。吞咽训练组仅给以单纯吞咽训练,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同时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治疗。吞咽训练每次(30~60)min,神经肌肉电刺激每次20min,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4周为一个疗程。神经肌肉电刺激组与吞咽训练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标准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后,两组饮水试验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比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刺激组治疗后饮水试验评分较吞咽训练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障碍程度评分较吞咽训练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两组P物质含量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纯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吞咽障碍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