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药的大家族里,黄芩、黄连、黄柏3味药,被称作“三黄”。“三黄”性味同属苦寒,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临床上常常协同而用,以加强疗效。然而,它们也同中有异,各有所长。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长于泻肺火肺热,兼可安胎,炒炭还有止血之功。临床上肺热咳嗽、寒热往来、时寒时热、湿热黄疸、咽喉肿痛、目赤痈疮、  相似文献   

2.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由苍术、黄柏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效。方中苍术苦温,普能燥湿、健脾、祛风湿、兼能发汗。《本草纲目》盲其“治痰留饮”。黄柏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效。笔者根据方义辨证治疗多种皮肤病,疗效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建芽  胡涛 《江西中医药》2006,37(12):63-64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落叶乔木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cnse Schncid,或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蘖木”。黄蘖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现通常简写成黄柏。其性苦寒,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为治疗瘘证、清泄下焦湿热之要药。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黄柏炮制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4.
历来被医家称为清热燥湿三黄之一的“黄柏”,为芸香科落叶乔木黄檗或黄皮树除去外皮的树皮。主要成分含小檗喊,并含掌叶防已碱、黄柏碱、黄柏酮、黄柏内酯以及脂肪、甾醇类化合物等。共性寒,味苦,入肾、膀胱、大肠径、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之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疮疡肿毒、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等下。药理研究表明,黄柏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及血糖,对血小板有保护不易被破碎的作用;还有退热、利胆、补尿的功效;外用还可促进皮下渗血之  相似文献   

5.
戴克敏 《山西中医》2011,27(1):7-8,10
黄柏是常用清热燥湿药,味苦,性寒,能泻火解毒。黄柏清热燥湿之力,与黄芩、黄连相似,但以除下焦之湿热为佳。笔者随师应诊时,目睹姜老临床配伍运用黄柏的经验:如黄柏配伍黄连或黄芩,治痢疾;配伍栀子、甘草,治黄疸;配伍知母,用于清下焦湿热,治淋证、泄泻;配伍苍术、牛膝,  相似文献   

6.
【歌诀】清热燥湿安胎王,黄芩肺胃胆大肠。湿温暑湿黄疸倡,热咳烦渴痈肿疮。【释义】黄芩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其有清热泻火,清解热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炽盛之痈肿疮毒。本品可清热安胎,  相似文献   

7.
二妙散由苍术、黄柏等份组成,苍术辛烈温燥,可升可降,擅祛风胜湿,健脾止泻;黄柏苦寒沉降,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下焦湿热.二药参合,一温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并走于下,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除湿止带.为主治湿热流注之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下部湿疮、带下以及湿热成痿诸症的常用方剂,收录在2000版<中国药典>[1],现多改为汤剂.临床中用该方灵活加味用于各科疾病,取得良效.现简要举隅.  相似文献   

8.
【歌诀】诸黄风痹白鲜王,清热燥湿止风痒。苦寒脾胃膀胱肠,黄疸痹痛湿热亡。【释义】白鲜皮善清热燥湿,又能祛风通痹,可治湿热蕴蒸之黄疸、尿赤以及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其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相似文献   

9.
吴薏婷 《新中医》2019,51(12):65-66
简版:黄柏是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及消肿祛腐的功效。笔者仔细研读《脾胃论》,认为黄柏是一味泻实补虚的良药。临证中,只要辨证准确,在方中加少量黄柏清虚热、泻阴火,均可获满意效果。本文从《脾胃论》应用黄柏及后世医家对黄柏的认识出发,探讨临床对黄柏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0.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性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兼具解毒功效,主要用于湿热内蕴而见胸痞、口苦、舌苔黄腻、小便黄少、呕吐泻痢以及湿热疮毒等症。黄芩、黄连、黄柏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茵栀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茵栀黄注射液主要由茵陈、栀子、黄芩等药物组成。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茵陈苦辛凉,有除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疸之效;黄芩苦寒,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栀子苦寒,常用于热证、心烦、郁闷。三者联用加强了清热、利湿、退黄、护肝利胆的作用。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其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1 滋阴降火 阴阳互根,故阴虚失制,则阳气偏亢,虚热内生。知母苦甘而寒,能滋阴润燥、“益肾水”而滋肾燥,行于下则泻相火,《东垣试效方》谓之“治肾水膀胱不足”;黄柏苦寒坚阴,功擅泻相火、退虚热。二药配伍,可直入下焦,滋肾阴而降虚火,滋阴则虚火得制,虚火退则有益于阴液之复。如“内障眼论”之疗本滋肾丸,由知母、黄柏二味酒炒等份为丸,意在滋肾之阴、清降虚火。然加味滋肾丸则在上方基础上,加肉桂、黄连、姜黄、苦参等,其清热降火之力增强。二物配伍,常用于阴虚血燥、虚热内生之证。  相似文献   

13.
1五黄解毒膏方解五黄解毒膏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的需要,依据古方加减后研制而成。组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各60g,冰片40g,雄黄20g。方解: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湿热痞满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黄芩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黄柏有清热燥湿之力,与黄  相似文献   

14.
黄柏炮制历史沿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的功效;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十分重视对黄柏的炮制,并在医药文献中记载了净制、切制、蜜制、酒制、盐制、炭制、乳汁制、童便制等16种炮制方法。根据历代104部载有黄柏...  相似文献   

15.
本方立意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以治标,滋阴养血以治本。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诸药配伍,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症乃可相应而愈。而当归、生地在方中有  相似文献   

16.
三黄洗剂(黄连、黄柏、黄芩、苦参)具有清热止痒、收涩的作用。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白鲜皮、蛇床子、蒲公英、马齿苋在临床中的应用。黄连、黄柏、黄芩均味苦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苦参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杀虫止痒;白鲜皮味苦性寒,善清热解毒燥湿,治湿热疮毒及湿疹等;蛇床子性温,外用杀虫止痒,治疗湿疹、疥癣;蒲公英、马齿苋也均具清热解毒的作用。诸药合用增强其清热解毒、止痒收涩的功效。1加味三黄洗剂治疗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俗称蛇串疮,本病常见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宛如蛇行,是由于病毒引起的炎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答     
问:苦寒药既能坚阴,又能伤阴,其理由何在? 答:苦寒药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内经》云:“热者寒之”,“治热以凉”,就是说对于实热邪盛的病证,要用寒凉药治疗。因为邪热炽盛之病证,如不用寒凉药,势必邪热炽盛,灼伤阴液,故临床上常选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等苦寒药直折其热,从而达到清泻邪热,保存阴液的目的,这就是“苦寒坚阴”的道  相似文献   

18.
黄芩个性特征及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本经》载其“主诸热黄疸,肠氵辟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别录》言“疗痰热,胃中热”。《本草纲目》谓其“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黄芩的个性特征及其配伍应用,现介绍如下。1 个性特征黄芩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善清肺经火热为其特点。对邪热犯肺,身热咳嗽,痰黄粘稠之证效佳,但通过适当配伍,又能清大小肠、脾、肝、胆等诸经之火热…  相似文献   

19.
1.清热解毒泻火法一切火毒充斥表里三焦见大热、烦躁、疮疡疔毒等,用清热解毒泻火法。黄连解毒汤为代表方,方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共泻其阳热亢盛之火。疮疡疔毒还可选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在清热解毒泻火的基础上,配伍消肿散结之品,使其消散。2.清热解毒凉血法邪热之毒窜入营血,迫血妄行,阳络受损,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发斑等证,用清热解毒凉血法。选犀角地黄汤加大青叶、玄参、银花、紫草。本法是通过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20.
论黄柏降火退虚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Quan 《中医研究》1994,7(3):13-14
论黄柏降火退虚热河南450003河南中医学院李 主题词黄柏/治疗应用黄柏为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属清热燥湿类。人们公认该药有退虚热功效,然对其退虚热机制却有待明确,兹就此谈谈个人见解。有待商榷的苦味坚阴和黄柏滋阴退虚热根据中药药性理论的原则精神,苦味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