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乌梅丸是《伤寒论》中治疗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古今医家在临床上多用治蛔厥和久利。我院郑统魁老师,业医四十余年,对乌梅丸的运用有独到之处。郑老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凡具有寒热错杂,能归属于厥阴范围以内的病症,皆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之。笔者根据郑老经验,灵活地扩大乌梅丸治疗范围。运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头痛、眩晕、厥证、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道蛔虫、胆囊炎及慢性结肠炎等病症也收到一定的疗效。现就乌梅丸加减治疗头痛数案,例举于下,供同道参考。 (高血压头痛]迟×,男,50岁。患头剧痛10余年,每年发作1次,多在秋冬季之交。发作前头微痛,前额和后背有微汗;发作时头剧痛如裂,伴头晕目眩,胸闷,呕吐黄绿苦水,汗出淋沥,后背如洗。汗后四肢厥逆,背如负冰,颧凉身冷,不敢言语和活动,甚者昏不知人。曾经某医院诊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血压180/140mmHg。口服降压药有一定疗效。今又值发病季节,恐旧疾再发,于1981年10月22日来诊。就诊时头微痛,头晕,四肢发凉,心  相似文献   

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曰:“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至于“厥”为何病,其病状若何,《伤寒论》则曰:“厥者,其人当吐,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故后世医...  相似文献   

3.
<正>乌梅丸首次出现在东汉医圣仲景所注《伤寒论·厥阴病篇》中,作为驱虫鼻祖之剂,又可治疗久泻久痢。《医方考》、《伤寒寻源》等古医典籍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方剂学》都将其作为驱虫剂使用。但事实上,自明朝至近代以来,很多中医大家都对此提出过不同的观点,大多数医家认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  相似文献   

4.
厥阴证失眠病程长,病机复杂,全身症状明显,寒热互见,虚实夹杂。乌梅丸是厥阴证代表方剂,清上温下,调补气血,交通阴阳,安神助眠。乌梅丸联合针刺,疏养气血,调节阴阳,温寒泻热,治疗厥阴失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重温厥阴病 活用乌梅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来重温《伤寒论·厥阴病篇》,玩味张仲景名方乌梅丸的药性配伍,结合自己以往的临证经验,认为乌梅丸不仅只为蛔厥而设,实乃厥阴诸病的主方,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只要谨守厥阴病机,临床灵活运用乌梅丸,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花椒等组成,具有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祛邪,调肝和脾的功效。厥阴病多寒热错杂,方中乌梅酸能制蛔,花椒、细辛辛能散寒,黄连、黄柏苦能泄火,黄连、干姜、黄柏、细辛等同用,寒热并调。伤寒三阴证多为虚寒,厥阴则为三阴之末,阴尽而阳生,故方中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运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减治疗老年人厥阴失眠病例,分析其病因病机,阐述其合理性与重要性。认为乌梅丸寒温并用,可以治疗具有厥阴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部分病症在后半夜出现或加重的疾病,故治疗以早醒为主的老年人厥阴失眠症效果显著。此方切中祖国医学的病机学说,确是治疗厥阴失眠症之良方。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一方,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附子、当归、黄柏、桂枝、人参、蜀椒组成,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蛔厥证”,亦主久痢。笔者临床上应用本方治疗寒热互见的妇科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乌梅丸治疗妇女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临床治疗中,乌梅丸对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确有良效。不仅如此,本药对厥阴杂病亦有良效。近年来笔者根据妇女病多在厥阴,气血不调、寒热错杂,而将乌梅丸改为汤剂加减化裁,治疗妇女疾病,收效满意。现举2例如下。妊娠恶阻姜某,女,...  相似文献   

9.
<正>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和《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乃厥阴病之主方。笔者在临床上运用于胃病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列举以下4则病案。1李某案患者李某,男,44岁,建筑工人。初诊日期:2012年11月21日。反复中上腹疼痛2年,2012年5月份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近3月以来胃痛频繁,每于下半夜2至3时发作,伴失眠,无明显反酸,无呕  相似文献   

10.
杨珊珊  王强 《天津中医药》2018,35(11):846-847
记录了医者辨证论治,谨守病机,宗众方之旨,博取众家之长,灵活运用乌梅丸治疗"不寐"一疾,悉获奇效,兹整理如下,以飱同道。  相似文献   

11.
从乌梅丸主厥阴探析晚期肺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梅丸清上温下、辛开苦降、调补气血阴阳,有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之特点。以张仲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之思想,探讨乌梅丸治疗晚期肺癌之机理,不拘于治蛔、久利之思路。肺癌晚期,正虚邪盛,寒热错杂,病机错综复杂,乌梅丸虽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但暗含三阴同治,标本兼治,上下同治的思想,值得进一步研习。  相似文献   

12.
<正>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治疗大多从气虚、阳虚入手,温阳益气为治疗大法。乌梅丸为治疗上热下寒证主方,临床正确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意想不到效果。1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病机乌梅丸出于《伤寒论》,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要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但柯韵伯指出:"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  相似文献   

13.
正厥阴头痛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以头顶痛为主,项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等症状。笔者采用循经远道取穴,以太冲穴为主,刺入捻进之平补平泻手法,疏泄厥阴经的逆气,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针刺对厥阴头痛的治疗,首先要辨别头痛的部位。然后再确定疼痛的部位是哪条经脉所濡养的,进而循经选穴。在辨病施治的原则下,本病取穴上痛取之下,头部经气下行以治上之病,故取  相似文献   

14.
正乌梅丸为汉代医家张仲景首创,所治之病症以寒热错杂、虚实兼并为其辨证施治之特点。然而伴随着历代医家对乌梅丸不断地深入研究和认识,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就笔者跟随北京市中医院王大光主任学习,应用乌梅丸治疗支气管哮喘病体会略加总结,介绍如下。1典型病例例1:李某某,女,48岁,2014年6月7日初诊。发作性咳嗽、胸闷,气短6年,加重3天。支气管哮喘病史6年,每逢气候变化或情绪波动诱发,哮喘加重,曾做  相似文献   

15.
章浩军教授擅长运用“六经辨治”治疗内伤诸病。其认为厥阴肝木疏泄失常,郁而不畅,可致阳明太阴气机升降失司为“痞”;厥阴肝木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可致阳明太阴气机不利,不通则“痛”;厥阴肝血不足而肝火亢盛,肝木乘土,土虚阳无以生,不得运化水谷,可致太阴虚寒为“利”。章浩军教授总结脾胃病厥阴证的病因病机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中焦脾胃升降失常,在临证中谨守病机,常采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厥阴证诸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6.
陈岁 《中医杂志》2000,41(6):340-34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一首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花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的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于临床,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1 谨守病机,善用原方乌梅丸为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主方,本方与其它寒热并用方剂的最大区别是“重用酸以平肝”、“寒热刚柔同用”。吴鞠通曾对乌梅丸进行探讨:“酸甘化阴,辛苦通降,辛甘为阳,酸苦为阴”,“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笔者在临床上,通过调整  相似文献   

17.
厥阴头痛     
例一:黄××,男,50岁,于1978年8月1日初诊。偏头痛反复发作十年余,痛发时或左或右,而以右侧为多。呈持续性抽痛,阵发性加剧,剧痛时每延及头巅及项部。每月发作2~3次,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伴恶心呕吐、耳鸣、食欲不振。近十天来发作加剧,经服利眠宁、颅痛定、烟酸等药未效。症见:形体瘦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汤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主要治疗阴寒内盛,浊阴不降所致的阳明寒呕,少阴吐利和厥阴头痛.我根据<伤寒论>第33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本方治疗厥阴头痛,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刘敏教授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教授仁厚敦敏,广师求益,先后受教于伤寒名家陈瑞春、熊曼琪、姚梅龄教授及金匮名家、国医大师伍炳彩教授,醉心中医经典,临证擅用经方。笔者幸列门墙,侍诊年余,耳濡目染,获益匪浅。今不揣浅薄,撷要忝析刘教授乌梅丸治汗心法,就正于同道。1厥阴汗证理法乌梅丸所治之汗,不脱伤寒六经。凡遇汗证,常有医家径取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或有效如桴  相似文献   

20.
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肝风内动是厥阴病证的重要病机厥阴从阴阳论,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之经;而从六气论,则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即其在机体虽统属于手足厥阴两条经脉而分别内属于两种脏器,但心包附属于心,仅得离火之余气,肝则得震卦之全而独主风木,故前者气质偏弱,后者气质较强;强者司令,弱者从化,自然形成两经一气而火从风化,足经司令而主脏在肝的基本生态。因此,厥阴为病,不仅有阴阳错杂之机,而且有肝风内动之势,并且两者可以互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