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巨刺、缪刺针法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传统经典针法,为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与经验分享。方法:选取在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41例,随机分为巨刺组、缪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7例。巨刺组与缪刺组取健侧穴位,常规针刺组取患侧穴位,治疗1个月后比较三组的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改良Barthel指教评分(MBI)、Fuel-Meger运动评分(FMA)。结果:巨刺组的有效率为93.6%,缪刺组的有效率为91.5%,常规针刺组的有效率为80.9%,巨刺组、缪刺组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I)均有所下降(P0.05),三组的FMA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根据中风偏瘫患者的侧肢体的所表现的不同的状态,选取相适应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表明:巨刺法、缪刺法及常规针刺法均对中风偏瘫早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使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得到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巨刺法、缪刺法采用激发患侧经络的功能以达到"阴平阳秘"的作用,优于患侧针刺组,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健侧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电针治疗,其中治疗组上午电针健侧穴位,下午电针患侧穴位;对照组上午、下午均电针患侧穴位。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M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积分肌电值(i EMG)及中位频率(MF)综合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i EMG及MF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及i E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健侧与患侧交替针刺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采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Ⅲ期患者临床疗效,为进一步推广该综合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共纳入120例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巨刺康复组、单纯康复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3组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单纯康复组给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常规针刺组予针刺患侧穴位,巨刺康复组在单纯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予针刺健侧穴位,疗程均为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法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法评价疗效。结果:巨刺康复组总有效率达92.31%,而单纯康复组及常规针刺组分别为41.02%与43.59%,3组总有效率比较巨刺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巨刺康复组VAS评分均低于单纯康复组及常规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巨刺康复组FMA评分及BI评分分别与单纯康复组及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康复训练及常规针刺疗法相比,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更能有效地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Ⅲ期患者患肢的疼痛,但却未能有效地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同时也未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示早期诊断与治疗才是SHS康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组主动肌取健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1组主动肌取患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2组主动肌、拮抗肌均取患侧穴位且均行平补平泻法。3组患者均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3组MAS、FMA、BI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和对照2组(P均<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且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而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神启闭针刺法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用醒神启闭针刺法加基础治疗,B组用常规针刺法加基础治疗,治疗10 d后,采用CSS、FMA和M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1)2组治疗后CS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A组较B组优(P0.05);2)2组治疗后FM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A组降幅更大(P0.05);3)2组治疗后MB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A组优于B组(P0.05)。结论:醒神启闭针刺法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常规针刺法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王涛  崔莎莎 《光明中医》2024,(5):846-849
目的 穴位埋线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rTMS组、联合治疗组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FMA-UE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MEP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FMA-UE评分、MBI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MEP潜伏期小于穴位埋线组及rTM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麦粒灸任督脉腧穴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A、B、C、D组,A组健侧针刺,B组健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C组患侧针刺,D组患侧针刺加麦粒灸任督二脉,比较各组FMA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后四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B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麦粒灸配合巨刺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巨刺法、分期巨刺法和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巨刺法组)33例、B组(分期巨刺法组)33例、C组(患侧针刺组)32例,3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取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A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B组急性期(发病1~7 d)面部取健侧穴位,静止期和恢复期(发病8 d以后)面部取患侧穴位;C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7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3组疗效。结果 3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均为100%(P0.05),A组(60.606%)和B组(66.667%)痊愈率均优于C组(46.875%)(P0.05);A组痊愈时间(20.55±4.763) d和B组(18.35±4.460) d优于C组(23.53±3.175) d(P0.05);治疗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A组和B组H-B评分均优于C组(P0.05),治疗后第14天、第21天B组评分优于A组(P0.05)。结论巨刺法和分期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且早期使用巨刺法联合中期针刺患侧的疗法优于持续使用巨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芒针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电芒针组,各50例。常规针刺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手三里、尺泽、内关、合谷;电芒针组应用电芒针透刺肩髃与臂臑、手三里与外关,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三角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电芒针组治疗后WMFT评分、FMA评分及三角肌表面肌电RMS比值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电芒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梗死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A型肉毒毒素组、重复经颅磁刺激组、联合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及患侧肢体的康复干预,A型肉毒毒素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和A型肉毒毒素治疗,4组均治疗4周。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治疗8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 治疗4周、8周后,4组患者的NIHSS评分、M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FMA评分、 MBI评分及MEP波幅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CMCT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均<0.05),且联合组上述指标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54-1956
目的:观察针刺人中穴为主配合运动疗法对于急性期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人中等穴位并配合主动,被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取穴,28 d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患侧大脑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i VACA)与健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c VMCA)的比值增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者治疗后大脑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i VPCA)与健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c VMCA)的比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治疗后NIHSS量表评分,FMA评分,及ALD评分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1)。结论:针刺人中穴为主配合即刻的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有效率优于常规单纯取穴针刺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颊车透地仓、合谷、足三里,巨刺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患侧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3次,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巨刺组与患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P0.05),巨刺组痊愈率为68.4%(13/19),优于患侧组的47.6%(10/21,P0.05);巨刺组于治疗第7天、第14天H-B评分优于患侧组(均P0.05);巨刺组痊愈患者治疗天数明显少于患侧组((23.95±4.30)天vs(29.14±5.43)天,P0.01)。结论: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皮层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经颅皮层电刺激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Barthel指数评分法及经颅皮层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观察病人疗效。结果治疗30d后,治疗组FMA及Barthel指数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MEP皮层电位潜伏期及CMC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皮层电位波幅明显增高(P〈0.01)。结论经颅皮层电刺激是促进急性脑梗死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MBI评分)、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SV、EDV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彩色硅胶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偏侧忽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彩色硅胶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运动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各项参数、凯瑟琳-伯哥量表(CBS)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满意度。结果两组治疗前平面图形临摹试验、画钟试验、线段划销试验、直线二等分试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平面图形临摹试验、画钟试验、线段划销试验、直线二等分试验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平面图形临摹试验、画钟试验、线段划销试验、直线二等分试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CBS评分、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CB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CB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内在满意度、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外在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硅胶罐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卒中后偏侧忽略的临床效果较单独运动疗法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调督针法与传统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形成标准规范的特色针刺方法,指导针灸优势病种的规范研究。方法: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疗程4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组间对比,两组FMA评分及ND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调督组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是调督针法的优势病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将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予西医常规康复治疗及针刺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检测、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结果治疗后两组SEP、FMA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治疗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SEP检查可作为一种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来评价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