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尿剂降阶梯治疗中节点选择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采用数字法随机分组模式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与利尿剂降阶梯治疗,A组以血清D-D水平高于正常值(>75μg/L)为节点;B组以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较治疗前降低30%为节点。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B组的PaO2、PaCO2水平及PaO2/FiO2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肺水肿缓解率高于A组(P<0.05)。B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利尿剂降阶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以NT-proBNP降低30%为节点有助于改善其通气状态,提高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 BNP)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ARDS患者,测定血清NT-pro BNP;衡量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不同3日NT-pro BNP增长百分比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死亡率的差异。结果:ARDS组血清NT-pro 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不同严重程度的ARDS患者中,入院及3日NT-pro BNP水平有明显差异,且NT-pro BNP水平与Murray急性肺损伤评分有良好相关性;NT-pro BNP增长百分比(ΔNTpro BNP3)≥30%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死亡率均高于ΔNT-pro BNP330%组。结论 :血清NT-pro BNP水平在ARDS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及预后判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对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重症肺炎患者5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29)与对照组(n=29)。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升级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抗生素降阶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重症肺炎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降低患者气管插管率,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对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23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20)和对照组(n=117),对照组给予异舒吉治疗,观察组给予rh BNP治疗,比较两组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尿量、液体入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量、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住院时间、NT-pro BNP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 BNP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缩短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儿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 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评价其对心力衰竭患儿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选取健康婴幼儿、心力衰竭患儿各30例作为对照组和患儿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浆NT-pro BNP的水平,检测患儿组心功能参数及临床症状的变化,并与其血浆NT-pro BNP水平作相关性回顾分析。结果患儿组治疗前血浆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患儿血浆NT-pro BNP水平显著降低,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亦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治疗后血浆NT-pro BNP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治疗前后其血浆NT-pro BNP水平和LVEF均呈负相关(r=-1.32,r=-1.78)。结论血浆NT-pro BNP水平检测对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预后考核及患儿心功能分级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450-5451
研究检测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心病的临床意义。临床纳入收治的40例COPD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另纳入同期收治的COPD缓解期患者40例及40例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分别设为合并组、COPD组及对照组。三组NT-pro BNP水平均有差异(P<0.05);合并组NT-pro BNP水平最高,对照组NT-pro BNP水平最低。合并组中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有差异(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 BNP水平越高。COPD合并心衰患者NT-pro BNP水平显著升高,心衰程度越高,NT-pro BNP水平越高,可用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及对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D-二聚体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AMI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血浆BNP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D-二聚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和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4±2.11)pg/m L,(0.22±0.01)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治疗后,观察组血浆BNP浓度和D-二聚体含量(162.30±102.00)pg/m L,(1.62±1.07)mg/L均降低,与治疗前(570.10±187.20)pg/m L,(3.40±1.3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BNP和D-二聚体对AM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胺碘酮,研究组予以胺碘酮和稳心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检测值。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T-pro BNP浓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NT-pro BNP浓度[(937.0±3.9)pg/ml]低于对照组[(1176.0±4.4)pg/ml](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心律失常,缓解心力衰竭,可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B型利钠肽(BNP)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对该院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于入院时(治疗前),治疗7d、14d及21d时分别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BNP水平。患者经彩色多普勒确定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并按梗死面积分为大、中、小面积梗死组3组,分析D-二聚体、BNP水平和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小、中、大面积梗死组患者BNP水平分别为(165.0±26.3)、(237.0±39.4)、(413.0±61.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参考水平明显升高(P0.05)。溶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水平呈现先升高,然后维持相对高水平,最后下降并恢复至正常参考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结论心肌梗死面积与BNP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以用于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
王美华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1):1102-1103
目的探讨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D-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例DIC患者(观察组)、20例疑似DIC患者(对照1组)、20例正常人(对照2组),均应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浆D-D二聚体水平的测定,同时对20例疑似DIC者进行D-D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血浆D-D二聚体水平在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分别为(2951.1±1683.8)μg/L、(532.3±360.6)μg/L和(182.5±90.2)μ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对照1组较对照2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观察组较对照1组明显增高(P<0.01)。对疑似DIC组实施动态检测后,有9例被确诊为DIC,另11例排除怀疑。结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D-D二聚体水平对临床DI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早期DIC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早期联合应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舒张支气管、止咳化痰、氧疗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3d分别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NT-pm BNP和hs-CR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对两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血清NT-pro BNP水平分别为(105.79 ±4.56)、(113.33±3.26)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P<0.05);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10.83±16.35)、(26.39±26.8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减少[(11.15±1.86)、(12.78±2.25)d,(6 659.11±1 609.49)、(8 031.31±1 449.79)元,t值分别为-3.87、-4.38,P均<0.05].结论 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联合应用BiPAP治疗,能使血清NT-pro BNP及hs-CRP水平下降更快,病情更快缓解;对患者病情监测及判断临床疗效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D-二聚体对急性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本院急诊监护室住院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80例,将此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将80例在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纳为对照组。将两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并将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发生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患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结果两组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比较,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hsCRP、BNP、D-二聚体水平上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MACE的患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P<0.05);在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联合检测间比较,hsCRP、BNP、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在特异度上,hsCRP、BNP、BNP、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 hsCRP、BNP、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单独检测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60例,其中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Ⅰ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Ⅱ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2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P〉0.01),观察Ⅱ组患儿PT、APTT、TT和PLT均无显著差异(P〉0.01),Fbg明显降低(P〈0.01)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Q-T离散度(QTcd)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2月慢性心衰患者82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rh-BNP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药物治疗,rh-BNP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h-BNP。测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cd、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情况,并观察短期预后(治疗后3个月内)。结果治疗1周后,rh-BNP组较对照组QTcd明显缩短[(53.71±13.26)ms vs(59.84±12.42)ms,P0.05],NT-pro BNP水平rh-BNP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736.52±1245.74)pg/ml vs(4753.95±1876.01)pg/ml,P0.01],rh-BNP组较对照组LVEF明显升高[(48.59±3.83)%vs(46.33±4.11)%,P0.05],且rh-BNP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个月后,rh-BNP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vs 25.0%,P=0.035)。结论 rh-BNP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QTcd、NT-pro BNP、LVEF水平,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抗生素降阶梯治疗(de-escalationantibiotictherapy,DEAT)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重症下呼吸道感染(severelowerairwayinfection,SLAI)的意义。方法将我院RICU内机械通气治疗的SLAI患者67例随机分为DEAT组29例,非DEAT组38例。盲取式双套管保护性标本毛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定量培养和涂片,根据病原学结果和临床情况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机械通气(MV)时间、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指标Ⅱ(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抗生素费用、住院总费用等临床资料。结果DEAT组MV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非DEAT组,分别为(13.5±8.0)天vs(19.1±11.9)天,(21.9±15.7)天vs(31.6±16.2)天,(52871±54457)元vs(82913±49564)元(P<0.05),两组抗生素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AT组病死率及不适当抗生素治疗(IAT)发生率(13.8%,4/29)低于非DEAT组(36.8%,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降阶梯治疗明显降低RICU内SLAI的病死率,缩短MV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急性呼吸困难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_2]、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T(cTnT)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我院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收治的肺癌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栓塞、急性左心衰竭各4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组血气资料中P(A-a)O_2以及血浆D-二聚体和cTnT的差别.结果 ARDS组、急性肺栓塞组与急性左心衰竭组血气资料均存在不同程度P(A-a)O_2[分别为(44.1±11.7)、(47.3±15.6)、(58.81±9.9)mm Hg]增大,以急性左心衰竭增加最为明显(P均<0.01).ARDS组和急性左心衰竭组血浆D-二聚体[分别为(378.53±66.79)、(397.86±97.0 80)μg/L]轻度升高,而急性肺栓塞组血浆D-二聚体[(4475.73±1109.25)μg/L]明显升高(P均<0.01).ARDS组血浆cTnT在正常参考范围[(0.04±0.02)mg/L],而急性肺栓塞组和急性左心衰竭组血浆cTnT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分别为(0.19±0.04)、(0.26±0.05)mg/L,P均<0.01].结论 利用血气分析、D-二聚体和cTnT检查,结合临床对鉴别诊断肺癌术后急性呼吸困难病例如ARDS、肺栓塞、急性左心衰竭等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62例作为冠心病组,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CHF组(42例)和心功能代偿组(20例),其中CHF组又分为NYHAⅡ级组和NYHAⅢ~Ⅳ级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老年人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Hcy、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分析血浆Hcy水平与NT-pro BNP、LVEF和LVEDD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代偿组及CHF组血浆Hcy、NT-pro BNP水平及CHF组LVEDD均升高,且CHF组LVE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代偿组比较,CHF组血浆Hcy、NT-pro BNP水平及LVEDD均升高,LVEF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Ⅱ级组与NYHAⅢ~Ⅳ级组血浆Hcy及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HF患者血浆Hcy水平与NT-pro BNP、LVE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CHF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且与NT-pro BNP、LVEF和LVEDD呈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病变支数分组,分析比较疾病不同程度时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结果AMI组、UAP组、SAP组及对照组两两比较,NT-pro BNP和HCY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两两比较,NT-pro BNP和HCY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病情程度越重,病变冠状动脉越多,NT-pro BNP和HCY水平升高越明显。结论血清HCY、BNP水平的变化与冠心病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动态监测对于临床指导冠心病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与QRS波群时限对慢性心力衰竭致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的患者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的差异;记录患者终点事件,并比较存活者、心源性猝死者及非心源性猝死者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的差异;比较不同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的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中,NYHA分级Ⅱ级者27例,Ⅲ级者49例,Ⅳ级者30例; NYHA分级Ⅱ、Ⅲ、Ⅳ级的患者NT-proBNP分别为(489. 76±95. 13) pg/ml、(1 712. 75±119. 85) pg/ml、(2 935. 06±139. 55) pg/ml,QRS波群时限分别为(101. 95±20. 85)ms、(109. 98±24. 76) ms、(126. 98±25. 96) ms。NYHA分级为Ⅳ级组血浆NT-pro BNP的水平和QRS波群时限较Ⅱ、Ⅲ级者明显升高(P 0. 05); NYHA分级为Ⅲ级血浆NT-pro BNP的水平较Ⅱ级者明显升高(P 0. 05)。106例患者中,存活79例,死亡27例(包括心源性猝死11例,非心源性猝死16例);存活、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患者NT-pro BNP分别为(384. 87±79. 98) pg/ml、(810. 87±123. 21) pg/ml、(2 432. 09±236. 87) pg/ml,QRS波群时限分别为(387. 65±94. 24) ms、(424. 87±89. 77) ms、(835. 87±99. 94) ms。心源性猝死者血浆NT-pro BNP的水平和QRS波群时限较非心源性猝死者、存活者明显升高(P 0. 05)。106例患者中,47例NT-pro BNP 900 pg/ml,59例NT-pro BNP≥900 pg/ml;血浆NT-pro BNP≥900 pg/ml者死亡率(37. 29%)和心源性猝死率(16. 95%)较NT-pro BNP 900 pg/ml者(10. 64%、2. 13%)明显升高(P 0. 05)。106例患者中,66例QRS波群时限120 ms,40例QRS波群时限≥120 ms; QRS波群时限≥120 ms者死亡率(40. 00%)和心源性猝死率(22. 50%)较QRS波群时限120 ms者(16. 67%、3. 03%)明显升高(P 0. 05)。结论血浆NT-pro BNP、QRS波群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联合检测血浆NT-pro BNP与QRS波群时限对监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生素降阶梯疗法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85例新生儿重症感染性肺炎,其中采用常规抗生素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采用抗生素降阶梯治疗的45例患者设为降阶梯组。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症状控制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降阶梯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降阶梯组患儿退热时间、病情稳定时间、呼吸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PCT、CRP、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阶梯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生素降阶梯疗法能够明显提高重症感染肺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促进患儿恢复,改善血清指标,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