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盛洁  姚欣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64-467
目的中医典籍的翻译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典籍都有了自己的英译本,对同一典籍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文章试图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以《伤寒论》两个英译本比较为例,探索中医典籍英译的比较研究,为更好地翻译中医典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黄帝内经》为例在语用顺应论观照下对中医典籍翻译进行尝试性阐释。从语音顺应、词汇顺应、句子顺应、修辞顺应以及语境顺应等层面对《黄帝内经》5个译本进行鉴别比较,提炼出中医典籍翻译的顺应性策略,提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行为和思维必须顺应翻译过程中不断动态形成的语言结构环境、认知语境和关怀目的与读者的认知心理以便实现中医典籍翻译的意义与文化传递之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3.
文化缺省指作者在创作时主动将与意向读者共知的背景知识省略。中医典籍语言简洁、晦涩难懂、信息隐性及充斥大量异质文化等而使译者在翻译时较难把握。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医文化为原则,本文分析了中医典籍文化缺省特点,并将中医文化缺省划分为静态文化缺省和动态文化缺省,并结合具体实例归纳出相应英译策略,即直接删除法、意译法及加注法。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中外学者纷纷加入中医典籍翻译的行列。中医典籍翻译必然牵涉到对古文的解读,像《黄帝内经》成书年代距今约两千年,而且古汉语和现在的白话文相去甚远,纵然列代医家、学者加以注释,由于解释各不相同,也为后世带来理解上的困惑。但是,翻译典籍总应坚守以信为首,从而让世人  相似文献   

5.
6.
中医药典籍英译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将中医药典籍鲜活的文化自信传递到世界的使命。李照国先生在翻译《黄帝内经》时,采用"译古如古,文不修饰"的基本原则,将传播中医特色语言和传承中华文化话语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对李照国《黄帝内经》英文著译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究文化自信在中医药典籍英译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中医翻译研究者涉及到国外传教士、汉学家、海内外医学工作者、医学和英语教育领域人员等,其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本文以外籍中医翻译名家魏迺杰为例,对魏迺杰的个人背景、翻译内容、翻译思想、研究活动、主要成就及其学术影响等进行分析和评介,旨在促进"中医翻译"这一边缘但重要性日益突出的领域登台亮相,名家们的业绩和贡献的彰显,也将激发更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开发中医翻译研究新动力新源泉,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对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难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医古典医学智慧和中华文化内涵,其对外译介对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文树德《难经》英译本为例,分析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的作用。研究表明,副文本元素在中医典籍丰厚翻译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不仅有助于读者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促进读者对原始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还有助于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译作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杨译《伤寒论》译本主要使用音译与注释结合、直译、用中医概念解释术语、从传递条文医学思想的角度传达中医的文化特质等翻译策略与方法,对翻译中医学以及文化信息的平衡做了积极的尝试;翻译目标和读者决定翻译策略,在传达医学思想的前提下,译本采取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分析译本的翻译策略,特别是音译使用,可为今后中医翻译在医学、文化等方面的传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不仅十分重视辨证,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而且对所处方药的煎煮、服用方法及服后观察护理也独具匠心.时至今日,对中医临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从服药的特点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从海外中医教育现状的视角分析了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的问题所在,并基于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等方面探讨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良松 《中医研究》2013,26(1):52-57
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正>《金匮要略》随着中医西传的浪潮被译成多种文字,其英译本就多达数种。本文以罗希文教授1987年所译《金匮要略》为研究文本,从交际翻译策略视角分析该译本在中医学医理、病症描述、方剂治法三个层面的英译逻辑和方法。本文认为,罗译本借助交际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多种归化译法,实现了译文与读者间的有效沟通,为中医典籍在西方的有效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1 《金匮要略》及其英译  相似文献   

14.
<正>《洗冤集录》是宋代宋慈所著的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成书于公元1247年,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司法检验书,比欧洲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医生的报告》(DeRclationluc Medicorum)早350余年。《洗冤集录》的问世,标志着世界科学史上一个具有独立理论体系及技术方法的新学科——法医学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法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洗冤集录》自成书以来,先后被介绍到朝、日、荷、法、英、德、美等国,译成19种文字,  相似文献   

15.
以国内2位著名译者罗希文和李照国翻译的《伤寒论》为例,对比分析2个译本在方剂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异同,尝试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指出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包括方剂名称、中药名称、煎药用水、剂量剂型等,这些中医特有的名词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应由中医文化持有者给出适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阳明的功能是主阳气收降,阳明功能正常,则阳气得以正常收降蓄养,五藏六腑皆得以安和,若在病理状态下,阳明作为人身最大的降机,亦是内外诸邪的重要出路,因此维护阳明的正常功能对机体的养护责任重大。宿食为引起阳明病之重要因素,宿食不化,诸病生焉。为了避免宿食为患,仲景不仅提出了“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还在桂枝汤方后注“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一方面未病先防,使太阳之邪不致传变入里;另一方面则说明但无论病在何经,都要保持阳明合机的正常。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从译者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三个视角对比分析了罗希文和魏迺杰《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发现,为翻译时代的受动性所限,罗、魏译本基于各自的为我性目的发挥了译者能动性,对《伤寒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创作.罗译本为促进中医在西方大众中的传播,常采用归化策略,迁就于西方语言习惯和词汇,具有更高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语料库的方法,选取《伤寒论》的两个英译本(罗希文译本、魏迺杰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开展翻译风格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罗希文译本倾向于使用意译法,用词更为丰富多样,句式表达更为灵活,注重译文的易读性和可接受性;而魏迺杰译本则倾向于使用直译法,句式结构较为复杂,注重译文与原文语言结构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两译本在翻译风格上的差异可能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和知识背景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