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BL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在中医儿科学各论中的肺系疾病章节进行PBL教学的设计和实践,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案例展示程序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中医儿科学各论中引入PBL教学有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突出的中医儿科学人才,但需要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在学生思想导向上多做工作。  相似文献   

2.
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科研-临床-教学能力兼备的复合性人才,是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事业铸造新生力量。在时代科学技术大潮的推动下,研究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完成创新性的工作,成为中医儿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另外,良好的科研素质也能被渗透到临床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因此不管是科研型还是临床型研究生都应该加强科研能  相似文献   

3.
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于多学科的教中。《中医儿科学》属于中医学主干课程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加强《中医儿科学》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锻炼学生的临床应诊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对于《中医儿科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编写出版了《中医儿科学》案例教材,运用于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合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赵历军 《中医药学刊》2006,24(3):520-520
通过中医儿科学教学经验总结对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进行探讨和思考,认为选取良好的适舍临床应用的教材内容,汲取现代医学发展积极开展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并举,重视急重症诊断,优化专病教学等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方法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生、长年制本科阶段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进行学生自评、学习成绩、作品展示、教师评价、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等观察,并跟踪学生临床实习情况。结果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沟通技能、文化自信,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成绩、临床实习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更认可、更推荐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医德医风、沟通技能、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成绩、临床实习能力,更受学生认可、推荐,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必修课,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习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完全满足毕业后的临床实际工作需求,有待进行改革。成果导向教育以能力培养和专业需求为教育目标,切合医学专业课程的教育核心。文章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就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中医儿科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培养合格的中医专业人才,是我们作为教师中医人的本分和义务,同时也是为我们所从事的中医药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为了探讨适合中医学临床课程的授课方法,提高中医儿科学的教学质量,我们中医儿科教研室2014年申报了新疆中医学院教改课题"中医儿科学CBL教学",决定针对2013~2014学年的本科2012级中医班的学生,在讲授中医儿科学肺系疾病部分采用CBL教学。按照教学进度表规定,肺系疾病有8个学时4次授课,2012中  相似文献   

9.
秦艳虹 《中医教育》2003,22(3):47-47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小儿体属纯阳,为稚阴稚阳之体,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与成人迥然不同。掌握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临床应用能力,是中医大学生能否学好中医儿科的关键。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摸索出病案分析法,并在中医儿科实习前的教学中加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病案分析法通常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教师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典型病案中医儿科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常见疾病、时行疾病、小儿杂病和新生儿疾病等章节,一般在某一章节学习结…  相似文献   

10.
慕课和PBL二者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将慕课理念与PBL教学法有机结合,运用于中医儿科学教学中,二者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将会使学生能更迅速地掌握中医儿科理论及临床知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治疗儿科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岩  崔霞  王倩  于文静  张雯 《中医教育》2024,(2):135-139
中医儿科学作为本科生从课堂走向临床的重要桥梁学科,医学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儿科教学的课程设计忽略了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存在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固化、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学习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等问题。探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如何将Seminar教学法运用于中医儿科学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除了需要现行的临床、科研培养模式外,还借助学科三名名老中医的影响,将跟师学习、治学态度的影响、临床资料整理等融入其中,提高了研究生的中医思维和科研能力。文章旨在为中医儿科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来源及发展,认为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抽象的思维可视化。增强思维的记忆,在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方法,发现思维导图可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可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合作学习,促进思维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能力,在提高中医儿科学"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中的效果。方法将100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名,试验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结果体验式教学组对中医儿科学的兴趣程度、临床中与患儿及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及试卷考试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P〈0.05)。结论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医儿科学中的效果满意,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广州中医药大学于1981年成为中医儿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儿科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所依托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为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近年,以重点学科带头人许华教授为核心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学团队传承了几代老教授的经验,结合时代体制的变更,形成了基于"医教研一体化"的培养研究生模式,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中医儿科研究生人才。为传承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经验,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级中医本科班114名学生分成2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通过理论考核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讨论式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推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实施。结论讨论式教学法对优化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I0005-I0005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学科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外最重要的中医儿科专门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内最早招收中医儿科学博士生的学科点,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点。50多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儿科高级人才,遍布国内各省市和世界各国。本学科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医儿科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精品课程。  相似文献   

18.
概述学科内涵与外延界定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中医儿科学作为一个多义术语,应从不同层次确定其内涵和外延,即科学知识体系层次、教学的科目层次及学科建设层次来认识中医儿科学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科学界定中医儿科学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中医儿科资源,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学科分化,加强中医儿科学的三级学科建设,将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及学术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同时,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的新方向。文章分析了高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探讨了提升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提高青年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重要课程,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是理论与实践课相联系的桥梁课。在中医儿科的教学中,虽然以理论讲授为主,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结合医案分析,突出临床技能培养,回归经典研习,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趋势。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经典相结合的中医思维模式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临床诊治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服务于中医儿科临床,用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