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展至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半身不遂或死亡。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致脑血流中断及继发性损伤,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凋亡、猝死。我科应用脑心康口服液治疗老年腔隙性脑梗死,取得较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男24例,  相似文献   

2.
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4例,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血栓通,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丹参川芎治疗,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正>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为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新近研究提示,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时,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存在极大差异。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占40%,小血管病性混合型痴呆同样占40%,单纯血管性痴呆患者仅占10%,然而大血管病伴随血管性痴呆只占8%,其余2%为其他原因所致痴呆。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存在60%的不匹配,提示神经内科专业医师对痴呆的认识仍有距离,应有更多的生物标记物在起病早期发现并予以干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探讨它们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垂体腺瘤组织标本55例,其中侵袭性者30例,非侵袭性者25例.运用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垂体腺瘤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VEGE和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的病理特点在HE染色光镜下不易区分;VEGF和bFGF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P<0.05),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两者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8,P<0.05).结论 VEGF和bFGF的过度表达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反映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56例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予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20mg/d,疗程6个月。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改良S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HAMD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HAM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临床神经功能康复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加用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首次应用MRI和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阐明控制适当的血压对预防腔隙性脑梗死的意义。方法105例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病人,首次就诊时行MRI扫描,然后使用便携式自动血压记录仪行24h血压监测,达4周以上。当人工...  相似文献   

8.
对照组30例予血栓通10ml静滴每天1次。治疗组30例加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0.4ml,每天2次腹部脐旁2cm处皮下注射。疗程均为10天。结果:按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疗效标准评定,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6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分别为7、6、3例和53.3%,P<0.05。治疗  相似文献   

9.
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及缺血组织的病理变化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作者通过观察弥散加权MRI(DWI)及常规扫描图像 ,对 1例腔隙性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进行了研究。患者 ,女性 ,73岁 ,有高血压史 ,左侧肢体偏瘫 18小时入院。血压 16 0 10 2mmHg(7.5mmHg =1kPa) ,精神紧张 ,构音障碍 ,Babinski征阳性。总胆固醇、凝血抗凝血复合物Ⅲ、D 二聚体浓度升高 ,CT及MRI未发现异常。发病 2 0小时后 ,DWI在左放射冠近左侧脑室体处发现一 12mm× 10mm的高信号区 ,疑为新的梗死灶 ,并能解释已存在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0.
胃癌组织与血清中VEGF和bFGF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二者的相关性及组织和血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VEGF,bFGF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ABC-ELISA方法)检测73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VEGF,bFGF的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VEGF,bFGF的表达.结果:胃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YEGF:101.8±53.3 ng/L vs 16.1±22.5ng/L,P<0.05;bFGF:152.9±42.7ng/L vs 25.0±11.4ng/L,P<0.05).胃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随胃癌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而增高(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无关.胃癌组织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71.2%,癌旁组织中VEGF均未见阳性表达,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32.1,P<0.05);胃癌组织中bFGF的阳性表达率为63.0%、癌旁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10%),二者之间亦有显著性差异(X~2=17.7,P<0.05).胃癌患者组织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无关.胃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与血清bFGF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39,P<0.01),胃癌患者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与组织bFGF的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391,P<0.01);胃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与组织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6,P<0.01),术前血清bFGF的表达水平与组织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304,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bFGF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胃癌术前诊断、术后随访、复发转移监测、评价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和化疗效果判定的新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 10 4例既往没有脑卒中史的老年人 ,首次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观察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康复情况 ,以及是否再次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或脑梗死。探讨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预后以及防治措施 ,并对 13例死亡患者进行死因分析 ,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 :自 1989年 1月至 1999年 1月 ,我们共观察经头颅CT扫描或M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 10 4例 ,男 98例 ,女 6例。观察时间为 1 5~ 10年 ,平均 (4 3±0 5 )年。首次发病年龄为 6 1~ 96岁 ,平均 (78 2± 6 1)岁。其中 6 1~ …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选择性损伤大鼠脑穿支动脉内皮细胞 ,导致微小动脉内原位血栓形成 ,从而建立大鼠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 ,LI)模型。方法  10 0 μg月桂酸钠于实验第 1、3天注入SD大鼠右侧颈内动脉内 ,采用组织病理学和 3种行为学试验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第 1次注入月桂酸钠后 5h ,光镜下大鼠脑片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显示 ,纤维蛋白丝阻塞注药侧穿支动脉。电镜下显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星形细胞肿胀及神经元固缩 ,注药侧大脑中动脉内皮未受损。第 2次注入月桂酸钠后 72h大多数鼠表现有行为学异常 ,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勒克司坚牢蓝 HE染色显示 ,大脑皮质、海马、丘脑有多发小梗死灶。结论 模型的建立对临床研究穿支动脉闭塞所导致LI的病理生理和潜在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LI)的典型特征是无症状的小血管供血不全所致的脑梗死,如无医疗干预,其复发率高,导致残疾增加,严重影响患者回归社会能力。不少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总结目前关于LI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其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部位及体积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患者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疏血通配合前列地尔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9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86例。治疗组给予静滴疏血通和前列地尔,对照组给予静滴复方丹参液和胞磷胆碱钠氯化钠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为8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用前列地尔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入院后详细神经系统查体,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成像及CT血管造影(CTA),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结果CTA共检测出82条病变血管,大脑前动脉13.4%(11/82),大脑中动脉17.1%(16/82),颈内动脉41.5%(34/82),大脑后动脉8.5%(7/82),椎-基底动脉19.5%(14/82)。轻度狭窄血管39.1%(32/82),中度狭窄血管34.1%(28/82),重度-狭窄-闭塞血管26.8%(22/82)。单支血管病变病例12.5%(6/48),2支血管病变病例27.1%(13/48),3支或以上血管病变病例60.4%(29/48)。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大动脉为主,多支动脉同时受损;颈内动脉狭窄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变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及不同部位微出血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检测CMBs,计数并记录其部位。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采用Fazekas评分进行评估。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CMBs组(42例)和无CMBs组(85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研究危险因素与不同部位CMBs数量的关系。结果 42例(33.1%)患者存在CMBs。皮层-皮层下CMBs发生率为38.6%,深部为43.4%,幕下为18.0%。CMBs组和无CMBs组年龄(t=2.472,P=0.017)、高血压史(χ~2=20.96,P0.001)、入院时收缩压(t=4.539,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939,P=0.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4.074,P0.001)、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χ~2=28.608,P0.001)及中重度脑室旁白质疏松(χ~2=16.935,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年龄及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史仅与深部CMBs的数量显著相关(r=0.731,P=0.025);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存在显著相关(r=0.281;P=0.001,r=0.364,P=0.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入院时收缩压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高血压史主要与脑深部CMBs的数量相关,而中重度深部脑白质疏松与脑皮层-皮层下及深部CMBs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病并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优于对照组的76%(P<0.05),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高血压病并腔隙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腔隙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临床表现为眩晕、记忆力减退、伴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经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快,但眩晕常持续时间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情绪及治疗期望,因此在治疗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等的同时改善及治疗腔隙梗死后眩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丸治疗腔隙梗死后眩晕,旨在探讨养血清脑丸对于腔隙梗死后眩晕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2016年10月于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初诊病人2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0例。对照组给予腔隙性脑梗死常规方案治疗,观察组在腔隙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每次口服胶囊4粒,3次/日,疗程12周。观察两组血小板功能指标,即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与CD63,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体(MPA)阳性表达率,GPⅡb/Ⅱa受体复合物水平,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等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正常参考值比较,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与CD63、MPA阳性表达率、GPⅡb/Ⅱa受体复合物和sCD40L水平升高。治疗12周后,腔隙性脑梗死血小板功能各项指标的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有助于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