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记载同名前胡汤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记载的同名前胡汤,录入计算机并建立同名前胡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在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依据不同年代记载同名前胡汤方剂不重复计,仅在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六代共95部古医籍中共出现同名前胡汤85首,涉及中药107味,药物分为17类,用药总次数为813次;核心药物为前胡、甘草、生姜、半夏、黄芩、人参、麦门冬、白芍药、石膏等及核心药类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等。结论:(1)组成敦煌前胡汤的11味药包含了最高频率的6味药和频率较高的1味白芍,体现了核心药为组方配伍的基本药物。(2)敦煌前胡汤是《千金》前胡汤减麦门冬、桂心加吴茱萸构成,可能为后者的衍生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黄芩汤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整理敦煌遗书及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黄芩汤方剂,录入计算机并建立黄芩汤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总结历代同名黄芩汤药物配伍规律体系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东晋、南齐、南北朝、隋唐、唐、宋、元、明、清10代共62部,涉及有关黄芩汤149首。其中43部出现正名黄芩汤124首,19部出现异名黄芩汤25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芩汤共104首涉及中药130味,药物分为19类,单味用药总次数742次。结论:通过分析历代黄芩汤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芩汤包含核心药黄芩、甘草、栀子、芍药等,并且组成方剂的7味药均为频率大于0.5%的主干药。2《伤寒论》黄芩汤由核心药黄芩、甘草、芍药加大枣构成。3敦煌古医方所载黄芩汤可能是《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清代以前古医籍研究外科方剂消风散的用药配伍规律及相关性。方法:检索、整理清代以前古医籍关于消风散的记载,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方药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消风散药物配伍规律及方剂相关性。结果:自清代以前,古医籍中仅在唐、宋、明、清4代共34部古籍出现消风散38首,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16类,用药总次数达407。结论:(1)核心药物及药类分别为甘草、防风、荆芥、川芎、羌活、蝉蜕、陈皮、白芷、人参和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等;(2)历代古医籍记载消风散主要以《奇效良方》消风散为基础,临床不仅运用于外科,也可运用于儿科、妇科、伤科、眼科及内科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用药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方法:将敦煌及古代医籍中麦门冬汤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西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七代共54部涉及有关麦门冬汤方剂155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麦门冬汤111首,29部出现异名麦门冬汤44首。复方涉及中药115味,药物分为16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03次。结论:通过分析研究古代麦门冬汤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麦门冬、甘草、人参、生姜、黄芩、茯苓、大枣、生地黄、石膏、升麻等。2核心药类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3敦煌古医方麦门冬汤恰由频数最高的麦门冬、甘草、人参三味药配伍而成。  相似文献   

6.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2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为主;3敦煌古医方所载乌梅丸由核心药物乌梅、甘草加减配伍而成,全方共奏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4敦煌古方乌梅丸组方比《伤寒论》乌梅丸少人参、当归、细辛、蜀椒,熟艾,多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敦煌遗书《辅行诀》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利用敦煌方药辨治内科疾病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录入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内科疾病的中医方剂,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敦煌遗书《辅行诀》中医方剂61首,涉及药物66味,药物总使用频次336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干姜、生姜、黄芩、旋覆花、人参、大枣、竹叶、五味子、桂枝等;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累计频率为80.66%;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3.91%;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归经以胃、肺、脾、心、肾、肝经为主,累计频率达86.15%。敦煌医术类方剂治疗内科疾病临床用药配伍以补气药甘草、人参、大枣,补血药白芍,滋阴药麦门冬为主,次以清热药竹叶、黄芩为辅,再以解表药生姜、桂枝,温里药干姜,化痰止咳平喘药旋覆花,收涩药五味子等为特色用药。高频次药物构成敦煌医术类方剂中治疗天行病的小阴旦汤。结论本研究总结出了敦煌《辅行诀》临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可为临床用药及研发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从古及今,敦煌及古代医籍~[1-3]中出现的同名牛黄丸甚多,大多具有清热醒神开窍,熄风镇痉安神之功,但药物组成,主治病症侧重各有所异。对清代以前古籍中所出现正名异名牛黄丸,通过列出方名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并建立牛黄丸方药数据库,根据《中药学》~[4]和《中药大字典》~[5]分类标准对药物药类药性归经进行统计,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其频数频率,以期总结出敦煌及古代医籍中牛黄丸的相关性及用药配伍规律体系。1敦煌及古医籍中正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在清代以前的所有古医籍中,其正名、异名牛黄丸的出处、作者、成书年代分布情况分别见表1~2。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辅行诀》方药中四气理论在脏腑病证用药配伍思路进行探析,以期为临床传承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敦煌《辅行诀》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敦煌《辅行诀》方药中药性在脏腑病证用药的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遗书《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87.95%。其中,寒性药22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清热燥湿药黄芩(3.87%)和补血药白芍药(6.55%);温性药24味分为9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大枣(3.57%)、敛肺涩肠药五味子(3.27%)和发散风寒药生姜(4.17%);平性药14味分为4类,频率最高为补气药甘草(10.12%)。结论:敦煌《辅行诀》方药四气配伍规律体系:(1)主要以寒、温、平为为主。(2)体现药物四气的核心药以补气药甘草、大枣、白芍药;发散风寒药生姜;敛肺涩肠药五味子和清热燥湿药黄芩为主,恰好组成敦煌医方小阴旦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探讨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痴呆的方剂,将其规范化后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 19.0、Clementine 12.0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算法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治疗“痴呆”的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并对加减薯蓣丸的用药配伍规律进行探讨。结果:治疗痴呆的主要用药为人参、远志、甘草、朱砂、茯神、茯苓、石菖蒲、麦门冬、当归、酸枣仁;主要用药组合为“酸枣仁-当归-远志”、“石菖蒲-朱砂-远志”、“当归-白芍”、“当归-黄芪”、“当归-酸枣仁-远志”、“当归-白芍-人参”、“当归-酸枣仁-人参”、“当归-干地黄”、“远志-石菖蒲-茯苓”、“远志-石菖蒲-人参”、“当归-酸枣仁”、“茯神-朱砂-远志”、“茯神-酸枣仁-远志”、“麦门冬-熟地黄-人参”、“远志-石菖蒲-茯神”和“石菖蒲-茯神-远志-人参”。加减薯蓣丸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共10味)和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收涩药(各1味)构成。结论:治疗痴呆的方剂主要由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开窍药配伍而成;加减薯蓣丸的配伍遵循治疗痴呆方剂的配伍规律,可用于防治痴呆。  相似文献   

11.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按不同年代及医籍引用同名方剂重复计,仅西汉、晋代、东晋、南北朝、北周、唐、宋、元、明、清10代共58部,涉及有关黄连散206首。其中38部出现正名黄连散177首,20部出现异名黄连散29首。整理组方不同黄连散共153首,涉及中药166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819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黄连散组成,可知:1《敦煌古医方》黄连散均由历代黄连散组成核心药黄连、黄柏、黄芩等构成,组成方剂的8味药除茜根外均是频率大于1.0%的主干药。2敦煌古方黄连散可能是《肘后救卒方》和《外台秘要》所载黄连散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敦煌医方辨治疾病用药配伍规律,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整理《敦煌学大辞典》《敦煌石窟秘方与针灸图》《敦煌中医药全书》收载的方剂,建立敦煌方药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敦煌医方治疗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敦煌医方300首,涉及中药297味,用药总频次1661次。高频药物有甘草、肉桂、生姜、人参、白芍等。数据挖掘得到药物组合31组,关联规则9条,演化出3味药核心组合Ⅰ和Ⅱ共28对,进一步聚类得到新处方28首。结论敦煌医方临证重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补血益气。挖掘得到核心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主要组成药物,其配伍规律及新处方可为敦煌医方的传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当归芍药散"辛润"的理论价值,探究该方中辛温药物当归、川芎在辛润法中的组方规律。方法:纳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当归、川芎"辛润"相关方剂,使用R语言,R-studio软件,进行数据透视,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提取、分析相关方剂的药物频次、药物组合、以及核心药组的关联用药情况。结果:纳入川芎"辛润"方剂共91首,得到22个核心组合及19条关联规则,其中15条规则置信度为1,"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当归","茯苓=当归","川芎,茯苓=当归"4条规则的提升度大于1;纳入当归"辛润"方剂共284首,得到25个核心组合及19条规则,置信度均为1。高频次药物主要有理血药、补气药、清热药、祛风药、理气药;核心用药组合有"川芎-当归"(74%),"川芎-甘草"(55%),"川芎-白芍"(48%),"当归-甘草"(46%),"当归-白芍"(42%),"当归-地黄"(36%);高支持度核心药组关联用药常见当归、川芎、芍药、甘草相关配伍。结论:"辛润"治燥方剂当中,当归、川芎重点与补益肝肾、疏肝理血药物同用,常配伍补气健脾、祛风解表药物,体现出"辛润"流津布液治燥法的组方规律;核心用药规律与当归芍药散的配伍特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敦煌医书《辅行诀》方剂中五脏归经用药配伍规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临床运用敦煌方药辨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敦煌遗书《辅行诀》治疗疾病的中医方剂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oft Office 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五脏归经对脏腑病证用药规律。结果:整理《辅行诀》中药方剂61首,涉及中药66味,总用药次数为336次。归经配伍体系是归肺脾心三经补气药为甘草、人参;归心脾肾经的三经温里药为干姜;归肺脾二经发散风寒药为生姜;归脾肝二经补血药为白芍药;归肺经温化寒痰药为旋复花;归肺经发散风寒药为桂枝;归脾经清热燥湿药为黄芩。结论:《辅行诀》方药归经频次最高药物是治疗天行病小阴旦汤的基本组成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圣济总录》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圣济总录》心痛方剂,并对药名及药物分类进行规范统一。在EXCEL表格中建立心痛方剂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分析心痛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整理收集《圣济总录》心痛方剂109首,用药涉及19类,共112味,累计用药次数644次,其中以温里药为主,配伍理气药、补虚药使用。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位药物为肉桂(50次)、槟榔(31次)、当归(30次)、吴茱萸(29次)、干姜(26次)等。结论当时心痛的病因多与寒邪相关,所以在用药上出现以温里药为主要组成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配伍理气药调畅气机,配伍补虚药固护正气,是《圣济总录》治疗心痛的主要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明确羌活传统功效与成方制剂临床应用特点及现状,为拓展药用范围,探明配伍规律,保证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本草考证和成方制剂处方分析,挖掘与羌活功效和临床应用切实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羌活具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透邪消痈、息风止痉、通络活血、升阳举陷和疏肝宣肺等传统功效;成方制剂中羌活主要被用于祛风除湿、止痛、通络活血及解表散寒等方剂,其中通络活血功效为近年快速开发方向;配伍频率较高的药味有防风、川芎、独活、黄芩及当归;经典方共49个,担任君臣药处方占27%。结论:羌活在临床使用广泛,配伍药物具有多样性和规律性;成方制剂的开发利用继承了传统功效,但对古方挖掘利用率较低,应加强古医籍研究,挖掘更多经典方剂,拓展药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香附四物汤的组方结构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香附四物汤组成药物配伍关系;应用关联规则方法Apriori算法分析香附四物汤中药对的组成规律。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对香附四物汤方剂中单味药进行模糊量化处理后,对其组方原则及配伍规律进行探讨分析;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出包含香附-延胡索等5个药对治疗痛经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对其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香附四物汤方中的当归、香附和延胡索相似度较高,是本方主要组成单元;在154首治疗痛经的方剂中,香附-当归药对使用频次较高,香附-延胡索药对最常与四物汤配合运用。结论:运用用药频率统计与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并筛选《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采用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287首治疗便秘的方剂,涉及中药211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109次),其次为大黄(103次);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5个主成分;聚类数目为5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当归、芍药、陈皮、木香、地黄、人参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关联分析显示:大黄配伍黄芩、栀子;大黄配伍芒硝;甘草配伍栀子、黄芩;大黄配伍黄连为常用药对。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药类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泻下以及化痰平喘为主。而大黄→槟榔;当归→地黄;甘草→陈皮;羌活→防风;芍药→当归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含生脉散(即人参、麦冬、五味子)类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包含人参、麦冬、五味子的有关方剂,录入中医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对其中用药规律、主治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库中共记录有关方剂415首,核心药物组合25个,常与生脉散配伍的中药25味,从中选取血药"当归",气药"黄芪",阴药"山茱萸",阳药"附子"进行药物组合分析,显示生脉散类方虽变化复杂,但总体仍以益气养阴为主,随着配伍方药变化,治疗特点各异。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生脉散类方配伍方药广泛,治疗特点明确,多具补益功效;组方规律反应出生脉散类方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组方特点,对现代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生脉散类方现代传承及产品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傅青主女科》中当归类方的药证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傅青主女科》一书中当归类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的方法,通过对125首当归方的数据挖掘试验,深入剖析了药物与药物、药物与证之间的关联,发现当归类方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当归的临床用药特点,对大量当归方的方药和证候进行了分析处理,发现在治疗女科病证的方剂中,当归的用药规律及其药证特点,为研究古籍经典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