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刍议苦以坚阴与苦寒伤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的性味与功效的关系甚为密切。一般而言,药物性味相同,其功效大致相似;性味相异,则功效亦有所不同。苦味药物虽具坚阴之功,但如用得不当,亦具伤阴之弊。就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以管窥之见,作一肤浅论述,谬误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2.
苦寒化燥伤阴探究戴春福(福建中医学院福州350003)不少学者认为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及大黄等苦寒清热解毒之品有化燥伤阴之弊,不宜用于阴液已伤的温病营血分证 ̄[1~3]。有关苦寒化燥伤阴之说始自何时难以考证,但此说流传至今,严重影响了苦寒药物治疗热病的应有功用的发挥。笔者对此说提出质疑,兹对有关问题简探如下。1苦化燥之苦为苦温而非苦寒苦燥之语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脾苦湿,急食苦以?...  相似文献   

3.
黄连、黄芩为临床常用的苦寒清热药,即能够坚阴厚肠止利,又能够苦寒伤胃而致泻,临床如何做到有的放矢,笔者对此从证和量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论苦味"坚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味药有泄和燥的作用,且能"坚阴"。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坚阴不同于甘寒养阴之濡润滋养,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平相火,固肾阴;清热泻火,顾护阴津;泻下以存阴。既不能把"坚阴"理解为苦寒之性味有直接的滋阴养阴作用,也不能一味强调苦寒泻火,而不顾及阴津的滋养,泻火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存阴才是目的、效果。仅就苦味本身而言,只有苦燥伤阴之弊而无益阴之力,故对阴虚无火之证,切不可用苦味药去"坚阴"。  相似文献   

5.
温为阳邪 ,善伤阴液 ,已成共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阴病“ ,乃阳盛伤阴之义。仲景在《伤寒论》中亦论及寒邪化热可伤及阴液 ,后期伤及肾阴[1] 。况且叶天士曰“温病则热变最速” ,温病更易致阴液耗伤 ,温病学家对此无不重视 :如柳宝诒“须步步顾其津液” ,叶子雨“温热存阴最为紧要”。清代医家吴鞠通宗《内经》 ,法仲景 ,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 ,发展和创新了救阴法 ,曰 :“热必伤阴 ,故立法以救阴为主”,并在《条辨》中焦篇 97条[2 ] 曰 :“救阴之法 ,岂能出育阴、坚阴两法外哉”。现代诸多文献中对此多统称为“…  相似文献   

6.
小议“苦味坚阴”南京市玄武区妇幼保健所(210016)董庆生“苦昧坚阴”语出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为春温治法之一,系针对伏气温病阴分先亏的病机特点而设,即以苦寒直折邪热以坚阴护液,达到治疗春温的目的,代表方为黄苹汤。此法深得后世医家重视并宗法,视...  相似文献   

7.
步凡 《国医论坛》2012,27(5):3-4
通过研读历代医家对《伤寒论》338条原文及乌梅丸方义的论述,提出乌梅丸中配伍黄柏的用意并非单纯的“苦以伏蛔”,而是用之清虚火以固少阴之阴、引逆火以补厥阴之阳,以泻为补,使火去而不伤阴,即所谓“泻火坚阴”.  相似文献   

8.
<正>凡物之死生,本由乎阳气。顾今人病阴虚者,十尝八九,不知此阴字,正阳气之根也。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故物之生也,生于阳;而物之成也,成于阴。则补阴者,当先补阳。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苦寒为补阴之神丹,举世  相似文献   

9.
<正> “苦味坚阴”法出自张洁古的《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经后世发展,其含义概括起来有二: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方法。如朱丹溪用大补阴丸,李东垣用虎潜丸治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梦中遗精、下肢痿躄的病  相似文献   

10.
论苦能“坚阴”李玉忠孔祥英(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淄博255300)苦,属于中药性能五味之一,有泄和燥的作用,这已为人熟知。全国统编《中药学》第五版教材中总结前人的用药经验,提出了苦有“坚阴”的作用,今人对此论述颇少,有必要加以讨论。坚者,守也,固也。坚阴,即固守保存阴液之意。所谓苦能坚阴,实际上是借助某些苦寒药物的清热泄火作用,泻火之亢,以全阴气,又称泻火存阴或泻火保阴。苦味的坚阴作用与养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养  相似文献   

11.
“苦能坚阴”出自张元素《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现代大多数人认为,苦能坚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二是指泻火存阴,即某些苦寒药能通过泄火而达存阴的目的。笔者认为,“苦能坚阴”应明确为苦寒坚阴,苦温之药不能坚阴。我们知道,寒性的苦味药具有泄(通泄、清泄、降泄)和燥湿热的作用,寒性属阴,一方面,临证中苦寒药可抑亢盛之火热,“热者寒之”,使火热之邪沉降、透泄,迫阳归元;另一方面,阴寒在泻火的同时可保持体阴不致妄泄,达到坚阴之效果。而苦味药中有一部分药物其性偏温,如苍术等药,则不具坚阴之效。原因是温性属阳,苦温药能燥寒湿,“寒者热之”,如燥湿之过则易伤体阴,故苦温不能坚阴。  相似文献   

12.
<正>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语出《素问·藏气法时论》,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历来于“苦坚”药性之涵义及机制认识尚存歧意,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一谈管见。一、“苦坚”涵义“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涵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营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  相似文献   

13.
一、伤阴的病因病理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极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指出,“温病最善伤阴”,“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叶天士曰,“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邪与阴津,两者是对立的矛盾。热邪炽盛,必灼烁阴津,迫令水分从汗、吐、下等途经大量消失。阴液不足,阴虚则阳盛,又可使热邪炽盛,更易耗损阴津。这样恶性循环,每致体力迅速下降,终致“亡阴”,形成“阴绝阳脱”的危重症候。  相似文献   

14.
久泻伤阴之治,与气虚、阳虚者迥异,本证以津血亏损,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故舍滋阴一着将无所适从。由于本证存在着阴虚与湿恋这一对特殊矛盾,治用滋阴之剂则易碍气助湿,若用香燥化湿之利,往往又易于伤阴,故选方用药时应彼此照顾,以滋润而不腻滞,化湿而不温燥为原则。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滋养脾阴以淮山、石斛、莲肉、扁豆、谷芽为主,选佐乌梅、白芍、木瓜、五味等品,酸甘合化,敛养脾阴。如与气虚证同见,补气升脾之药要慎用,可选用太子参、漂白术、茯苓、甘草等品,平补脾胃,气阴兼顾。肺、胃、大肠津伤燥热者,可用叶氏养胃汤为主方,选加黄芩、生石膏、知  相似文献   

15.
剥苔与伤阴     
舌苔是由胃气上蒸而产生的,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六淫七情都能影响到胃气的蒸发,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舌苔。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苦可能部分或全部脱落,这种情况剥苔。历代医家以伤阴的观点来解释和治疗这类疾病,收效较好。笔者根据多年从医经验,试从剥苔的部位,性质,程度及其治疗,谈些体会。1剥苔分类1.1花剥:舌体表面布满舌苔,但有一处或数处呈小片脱落,多见于舌中部,此缘胃中郁热,失于通降,郁热灼伤胃阴所致。例1:女,56岁,1976年1月以院腹胀满伴心悸失眠2年来我处诊治,患者2年前因与邻居纠纷而致腰腹胀满,胸…  相似文献   

16.
苦寒法在温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但可以清热泻火通结,又可凉血解毒燥湿,历来临床上能有效地祛除热郁火炽毒盛及湿热蕴蒸化火等症,且时湿邪热毒所致的气壅、热结、淤血、动血、耗阴等有疗效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正>名老中医的学术传承是多年来中医界的一大热点,相关的中心、工作室、研究室星罗棋布,介绍、总结、研究性的文章与著作目不暇接。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中医作为伟大的宝库,无非"文献"二字。"文"者,自古及今所留存的有关中医的文字记载;"献"者贤也,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具有真本事的名老中医。中医是一门讲究经验的学问,也是一门注重体悟的学问,而经验与体悟深藏于名老中医的手指下、脑海内,因而就需要传承。要学习他们的经验,尤其是疗效显著的看家本领;要领会他们的感悟,特别是对临床具有切实指导意义却难以言传的独到体验。唐代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诗偈说:"不  相似文献   

19.
温病伤阴与伤阳山东中医学院(250014)于珠莹温病最易伤津液,轻则为伤津,重则为伤阴,甚则为亡阴。然而津液的存亡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防。吴鞠通说:“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水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气绝而死矣。”又如,董废翁说:“胃中津液...  相似文献   

20.
外感热病伤阴证的证因机理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病伤阴证是温热病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病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所发展形成的温病学说以及清热养阴生津法,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这一精辟论述,高度概括了养阴保津在热病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热病伤阴证的证因机理与证治规律。1 热病伤阴证的概念 阴液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人体有形物质(如津、血、精等)的总称,与阳气共同完成机体生理活动与功能。早在《内经》中就有“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