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9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二维声像表现按团块型、结节型、狭窄型和栓塞型进行超声图像分型;超声显示病变侵犯范围采用Bismuth-Corlette Ⅰ~Ⅳ分型法进行分型;手术方式分为病损切除术与胆道内或外引流术.将声像表现分型与Bismuth-Corlette分型进行比较;观察Bismuth Corlette各型与手术方式的关系;对比不同手术方式与肿瘤最大径的关系.结果 59例HCCA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61%(57/59).其中42.37%(25/59)行病损切除术,57.63%(34/59)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59例中团块型与Bismuth Corlette Ⅳ型所占比例最大,分别达64.41%(38/59)和50.85%(30/59).团块型中以Bismuth-CorletteⅣ型所占比例最大(60.53%,23/38);而结节型均为Bismuth-CorletteⅡ型(100.00%,9/9).Bismuth Corlette Ⅱ型的病损切除率最高,达62.50%(10/16).病损切除术组中肿瘤最大径<4 cm的占68.00%(17/25),而胆肠内或外引流术组中肿瘤最大径>4 cm的占76.47%(26/3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诊断HCC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声像表现为结节型、Bismuth-Corlette Ⅱ型及肿瘤最大径<4cm可作为HCCA病损切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6岁。因体格检查发现肝门部占位性病变2年于2011年9月入院。患者于2009年自觉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伴低热、盗汗。当地医院结核菌素试验检查结果为阳性,行B超检查发现右锁骨上淋巴结、肝门部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3.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y cholangiocarcinoma,HCCA)由Klatskin教授在1965年首次报道,因此又被称作Klatskin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来源于肝门部胆管的恶性上皮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但是预后极差。病变主要集中于肝内二级胆管和胆囊管汇入肝总管之间的区域,占全部胆管恶性肿瘤的50%~70%[1]。由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部位特殊,极易侵犯门静脉、肝动脉,同时容易造成周围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侵犯,手术根治性切除难度较大。肿瘤切除后,往往出现多支二、三级胆管暴露,胆管整形困难、胆肠吻合棘手,而且术后也极易出现胆漏。  相似文献   

4.
5.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胆囊管开口以上直至左、右肝管的癌肿,约占肝外胆管癌的36%~75%。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早期缺乏典型表现而不易诊断。当临床上出现梗阻性黄疸时,已多属晚期,根治性切除困难,切除率仅为7.4%~50.9%,预启极差,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7%~26%。如何通过各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力求尽快确诊,并在术前对病变的范围、淋巴结转移、肝脏、肝内胆管及周围血管受累等情况作出比较精确的评价,从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在外科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可行性及在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Bismuth-CorletteⅠ~Ⅳ分型法,应用超声将28例肝门部胆管癌分为Ⅰ、Ⅱ、Ⅲa、Ⅲb、Ⅳ型,并与手术结果对照。比较各型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采用仪器为Aloka650,EUB420,探头频率3.5MHz。结果 超声对28例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率与分型准确率分别达96%和71%。施行切除术的病例数在Ⅰ+Ⅱ型与Ⅲb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Ⅳ型的手术切除率明显低于Ⅰ+Ⅱ型、Ⅲb型(P<0.01,P<0.05)。结论 超声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前无创性分型诊断的重要方法,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0%以上。以往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低,治疗效果差。近年来联合肝叶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手术理念被广泛接受和采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和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及以上的肝外胆管黏膜上皮癌,是肝外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40%~60%),它常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以及一侧或双侧肝管[1-2]。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肝门区结构复杂,肿瘤与门静脉、肝动脉等紧邻,肝门部胆管癌容易出现血管、神经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加之位置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往往因出现黄疸等晚期症状才会就诊。  相似文献   

9.
影像学技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雨霖教授肝门部胆管瘤早期临床症状多为纳差、消化不良以及右上腹胀闷不适,由于缺乏特异性,常按一般的胃病对症治疗。因此病人到外科就诊时主要症状为黄疽,临床医生围绕黄疽进行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鉴别内科黄殖与外科梗阻性黄疽有效的方法。对于胆道梗阻性病变,它能提供梗阻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周围组织有无转移和病灶以上胆管扩张的情况。影像检查的筛选程序应该是BUS—CT—PTC(PTCD)一ERCP或MRCP一选择性血管造影。B超检查为首选,声像图的特点是:肝内胆管高度扩张,左右肝管或肝总管突然截断,肝门部出现肿瘤形成的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肝脏移植技术的发展及综合治疗手段的运用,肝门部胆管癌已不再是肝移植的禁忌证。肝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其合理规范应用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肝门部胆管癌行肝移植手术的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总医院移植研究所1例肝移植术后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于患者左颌下扪及肿大淋巴结2个;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腹部CT示腹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增强后表现为环形强化;颌下淋巴结内液体涂片见到抗酸杆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淋巴结坏死性肉芽肿。抗痨治疗33d后患者临床表现逐渐消失。继续治疗1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肝移植术后淋巴结结核罕见,主要通过淋巴结坏死物涂片镜检和病理学检查诊断;采用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片+利福喷丁+链霉素+乙胺丁醇+莫西沙星联合用药抗痨方案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是临床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严重的下肢淋巴水肿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极大。近年来,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对重度下肢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的作用机制、手术方式、辅助手段、常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原位肝脏移植(OLT)治疗肝门胆管癌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对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施行OLT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均为100%,除1例因并发症于术后9d死亡外,其余均健康存活,现已分别存活22,16,15,10和1个月,生活质量良好,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常规无法根治切除的肝门胆管癌可作为原位肝移植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亲属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术后早期监测肝动脉的价值。方法对33例活体供肝部分肝移植术后2周内每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彩色血流及频谱情况判断有无肝动脉血栓形成;6例行动脉造影;所有存活者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发现2例肝动脉血栓(HAT)形成。1例行急诊取栓和肝动脉重建术无效,再次行肝移植后存活(供肝为脑死亡者);另1例发生HAT后,经急诊取栓肝动脉重建术后恢复。结论肝移植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对早期诊断HAT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对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认识,探讨其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特点。方法从1989年3月~2004年6月通过6例经我科手术诊治的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讨论。结果6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诊断相符率为33.3%(2/6),随访5月-8年,均无复发。结论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为罕见病。术前诊断率低,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确定,本病首选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合胆红素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肝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实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住院病程,按出院诊断标准分为治愈组、治愈合并并发症组、死亡组。分析3组受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结合胆红素(Bc)、非结合胆红素(Bu)的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 Bc是监测移植肝功能恢复的灵敏指标。Bc在监测肝移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中央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腹腔感染、肝脓肿等感染的发生及感染控制方面优于Bu、TB及DB,为监测肝移植术后胆道梗阻、急性排斥反应和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良好指标。在指导抗排异药物使用方面可能有一定辅助作用。结论 Bc作为一种非传统胆红素指标对判断肝移植患者术后肝脏存活、肝功能恢复,诊断、鉴别和监测各种并发症较TB、DB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α-谷胱甘肽-S-转移酶监测肝移植术后肝脏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监测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的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并将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单纯开腹3组,动态监测血清α-GS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变化。结果 非排斥组α-GST在术后2d内恢复正常,ALT、AST需要3d后才恢复正常。排斥组α-GST每天平均变化率与ALT、AST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术后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诊断结果。结果95例中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3例(3.15%),肝动脉狭窄2例(2.10%),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1.05%),门静脉狭窄1例(1.05%),下腔静脉狭窄2例(2.10%),胆道并发症10例(10.52%),排异反应7例(7.36%),浆膜腔积液93例(97.89%),肝周血肿7例(7.36%),肿瘤复发5例(29.4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正常移植肝脏及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41例肝移植患者肝脏动、静脉血流变化及胆管、肝实质声像图改变。主要观察最大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胆管的内径。结果 41例中17例(41.5%)发生移植物排斥反应,其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显示13例(76.4%)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减低;15例(88.25%)肝静脉波幅降低,呈单相锯齿波或负二相波;9例(52.9%)肝动脉阻力指数升高;5例(29.4%)胆管轻度扩张。41例中5例(12.2%)肝动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门静脉周围检测肝动脉血流信号消失。检测中要注意操作技术及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影响因素。肝移植术后3例(17.3%)早期轻度胆管扩张,2周内恢复。20例(48.8%)胆管扩张明显并逐渐加重,原于胆管狭窄(2例)、胆管结石(15例)及其他(3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对正常移植肝脏的确定及并发症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对提高术后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肝癌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治疗方法,探讨其疗效,分析影响复发、转移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999年1至2011年9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行肝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99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发生肝癌复发、转移,其中7例因不符合本研究标准予以剔除,最终纳入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一治疗组(18例)和综合治疗组(7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分析影响肝癌复发、转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患者预后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单一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患者肝癌复发、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5.5±1.1)个月和(8.5±1.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为7.489,P<0.05).92例患者中,TNM分期Ⅱ期和ⅢA期患者肝癌复发、转移后生存时间为(7.9±1.5)个月,ⅢB期和ⅣA期患者为(7.0±1.3)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为2.567,P<0.05).分化程度:高、中分化患者肝癌复发、转移后生存时间为(8.1±1.5)个月,低分化患者为(7.2±1.4)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值为2.749,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是否符合米兰标准、是否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肝癌复发、转移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t =2.610,3.132,4.378,2.258,P<0.05).结论 综合治疗可明显延长肝癌复发、转移后患者的生存时间.肝移植术后患者肝癌复发、转移发生时间越早,恶性程度越高,生存时间越短.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是否符合米兰标准、是否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