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心肌病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同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的综合性心肌病变。以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心肌纤维化、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致死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然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且并无特效药物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心肌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参与心脏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物活动,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线粒体质量控制主要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胞内钙调节四个方面,是稳定线粒体正常结构、发挥线粒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角度、多通路、多靶点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影响心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临床症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对近十年来应用中药有效化合物成分和(或)中药复方制剂干预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实验研究和(或)临床观察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阐释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明确中医药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调控机理,总结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科学内涵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中医药参与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心肌病(DC)是指与糖尿病(DM)相关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就中医药对DC心肌细胞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并探讨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与不足,以期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及现代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文献,梳理总结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成果。结果临床上中药单味、中药复方、中医外治均取得满意疗效,动物实验探索其防治机制亦有重要成果,防治糖尿病肾病、眼病、糖尿病足、心肌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方面均有重要进展;然而在辨证分型、临床投计、新药研发等方面存在不足。结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重大,亦存在明显不足,今后应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与"个体化诊疗"的学科优势来规范其研究标准并推进其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肌病[1](diabetic cardiomyopathy,DMC)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病变关键在于心肌纤维化、心室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尤其是心肌细胞功能与数量的改变。常表现为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中医将糖尿病心肌病归纳至"消渴","心悸","胸痹","真心痛"的范畴内。中医药在整体治疗、辨证论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等。本文将就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方法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肠道菌群对糖尿病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概况,包括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转化作用的研究,并结合讨论了西医治疗糖尿病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总结出中医药在对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治疗上以及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以近10年来现代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为切入点,以时方验方、特色制剂作用途径及靶点为主线,对常用现代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初步显示出现代中药复方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具有疗效稳定、综合收益度高的特点,有助于恢复机体血糖稳态及胰岛功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采用葛根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表明葛根及其复方具有降血糖、降血压、改善心脏重塑、降血脂、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细胞等作用。查阅近年来葛根及其复方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述,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单味中药降血糖作用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特点,为降血糖新药的筛选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分析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单味中药发挥疗效的活性部位及其作用特点。结果: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和途径表现为具有多向性、多层面、多靶点的药理特点,有着化学合成药物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因而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综合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单味中药有降血糖的作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中2种功效的中药可能是未来降血糖中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高脂高糖饮食负荷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给予益气活血中药灌胃治疗,设空白对照、模型组为对照,4周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心脏重量指数,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损害,流式细胞术测定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予益气活血中药各组血糖水平降低、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肌病理损害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能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一般情况、血糖、体重及心肌组织结构,抑制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程安然  崔德芝 《中草药》2024,55(8):2792-2799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死亡率逐年上升。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DC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DCM的潜在靶点。基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疾病的特点,目前已证实其在改善DCM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故通过总结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DCM的机制与优势,为DCM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对其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中医药在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上突显优势。本文将从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心肌病的中医治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分析和整理近年来有关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相关研究资料。结果目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学,发病机制,实验研究,辨证论治,内外治疗,用药调剂等方面。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结论中药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关键靶点相应的生物功能和通路网络,预测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及预测丹参饮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同时检索PharmGKB等4个数据库挖掘糖尿病心肌病的相关靶点,对2种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交互处理得到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关键靶点,并利用SystemsDock WebSite对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运用DAVID(Version 6.8)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Pathway分析,结合Omicshare数据库筛选核心通路并利用Reactome数据库进行注释。结果以口服生物利用度(OB)和类药性(DL)数值作为筛选标准,从丹参饮中共获得78个活性成分,涉及到506个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可能靶点,这些靶点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上。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丹参饮治疗糖尿病心肌病可能的作用机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治疗疾病的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在糖尿病心肌病的防治策略上有一定的优势,益气养阴活血法是DCM的重要治法之一。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方能调节机体糖脂代谢,改善心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心肌细胞凋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抑制心肌纤维化,从而防治DCM的发生发展。文章通过总结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DCM的临床用药情况与基础研究进展,希冀为临床防治DCM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综述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实验研究概况 ,内容涉及 :影响血糖升降的中药、具有防治糖尿病开发前景的植物资源、降血糖的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复方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机理研究以及中医治疗糖尿病辨证论治研究等。建议今后加强研制适合中医药实验的动物模型 ,加强辨证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研究 ,确立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 ;在机理研究方面 ,应加强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特别是对受体后缺陷的研究 ;加强中医药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截止202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人数超过1.2亿,糖尿病创面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创面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各中草药的多糖活性成分为研究重点,探讨中药多糖对糖尿病创面的修复机制。中药多糖被认为是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几乎每种中药多糖都具有一种或多种降糖机制。然而现研究大多集中于探索单味中药多糖的修复机制,鲜有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及归纳总结,因此该文通过检索并整理相关文献,归纳中药多糖修复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机制,从调控创面炎症反应,改善炎症微环境、降血糖机制及促进成纤维细胞迁移与增殖、调控创面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对中药多糖修复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机制展开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开发出符合国际标准又具有中医特色的糖尿病创面修复新疗法,同时为糖尿病创面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是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其典型病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其中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称为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心肌纤维化,心肌糖脂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异常,胰岛素抵抗,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蛋白激酶及其家族蛋白酶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体蛋白(m TOR)号通路,NF-E2-related factor 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等。中医多从益气滋阴,活血通络方面考虑,所用药物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两方面,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上效果良好。发挥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深入挖掘中草药资源,利用其组方特色和多剂型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中,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的防治研究做一回顾,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代谢紊乱疾病,并伴随产生糖尿病肾病、心肌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医疗花费也随之增加。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发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门,其中治疗1型糖尿病侧重于缓释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侧重糖脂代谢。大量研究表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且药效温和,副作用较小。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中药活性成分中研究较多的多糖类、多酚类、生物碱类等活性物质在降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抗炎及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利用中药活性成分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药食同源中药干预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药食同源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特点,在临床治疗和日常食疗保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药食同源性降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研究时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临床试验较少。未来的研究应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系统性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为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依据。(2)应明确各类药食同源中药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作用以及其对应治疗的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由于现有研究质量的局限,药食同源中药降糖产品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食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探索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血管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把目光关注到糖尿病脑梗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中医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多靶点起效,副作用小,药物依赖性低,患者认可度高,社会需求量大,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在疗效观察和单一作用机制等方面,缺乏对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归纳总结。本文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近5年来经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证实对糖尿病脑梗死确有疗效的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降压、降糖、降脂、促进血管再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凝血、抗血栓、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缩小梗死体积、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侧枝循环建立等方面,深入总结起效的作用机制及靶点,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