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持续性滑膜炎症为其主要特征,常对称性的累及多个关节,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甚至残疾。RA发病机制复杂,防治复杂,彻底治愈困难。既往研究证实,控制炎症过程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调节氧化应激、抑制炎症、维护细胞稳态的核因子E2相关因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炎、抗氧化、调控滑膜细胞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通路、抗炎、调控能量代谢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与RA中的血管生成相关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均是防治RA的重要靶点与机制。同时,众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发挥上述信号通路的相关作用来防治RA,并展现了中医药调控途径多、长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兹该文通过查阅众多研究报道,阐述了上述信号通路在RA中的作用,并详细总结了以近年来中药干预上述信号通路防治RA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推动对RA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深入研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更是为未来治疗RA的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类风湿关节炎(RA)常以小关节起病,多为对称性,先影响关节滑膜,然后侵袭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导致关节结构破坏,使关节畸形、功能丧失,是一种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RA的药物较多,基本可分为非甾体抗炎药、SAARD、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4种,配合利用可有效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有一定不良反应。RA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治疗RA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小,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RA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免疫抑制剂价格昂贵,一定程度限制其广泛的应用.中药治疗RA历史悠久,且毒副作用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甚明确.自噬的过程是细胞自身在受到外界的刺激,通过细胞内信号转导,触发的一系列细胞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主动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其表现为发病的异质性、系统性等.其发病具有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等特征.本病呈全球性分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杂症之一,该疾病不易治愈,一旦患病往往是终身罹患.RA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关节症状,可出现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障碍等,早期发病隐匿,容易漏诊、误诊,多数患者就医时已处于比较严重的不可逆阶段.因RA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尚无根治此病的方法,临床治疗多以缓解关节肿痛、晨僵等症状,防治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为目标.西药治疗RA因长期服用毒性较大,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者疗效较差等因素,给治疗带来诸多困扰.中药治疗RA历史悠久,疗效较好,值得深入研究.现就类风湿关节炎中药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和关元穴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关节功能、关节压痛指数、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RA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电针足三里和关元穴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RA患者病情评价(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DAS28)评分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关节僵硬、疼痛和日常活动)评分、DAS28评分、关节肿胀指数和关节压痛指数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RP、TNF-α和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6.
辅助性T17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机体的免疫稳态。Th17/Treg细胞失衡影响免疫稳态的细胞因子而导致的免疫紊乱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Th17/Treg细胞失衡状态及其产生的相关因子是开展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的途径之一。近年来,以中药调控Th17/Treg细胞失衡来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研究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文通过总结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调控类风湿关节炎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骨质损害为特征,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病范畴。 相似文献
8.
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无特殊有效治疗。RA属中医学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痛苦,因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仍是医学界亟待攻破的难题,采用西药治疗虽具有一定疗效,需长期使用且价格昂贵,并存在多发感染、恶性肿瘤等不良反应。中药羊踯躅是我国一味传统民间药材,具有祛风除湿、镇静止痛等药理作用,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病顽疾,近年来,现代临床及药理学研究表明羊踯躅二萜类成分为羊踯躅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炎、镇痛等作用,可有效治疗RA,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羊踯躅具有一定的毒性,严重阻碍了其临床推广应用,造成羊踯躅资源浪费。该文从化学成分、抗炎、镇痛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羊踯躅防治RA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羊踯躅的不良反应,以期为寻找抗类风湿关节炎天然药物及中药羊踯躅减毒增效的方法提供新思路,明确羊踯躅及其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应用前景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一步加强羊踯躅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对称性小关节累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小关节肿胀、晨僵、进行性疼痛,甚至可见关节畸形、功能缺失。因免疫机制复杂,RA发病机制尚不透彻。但众多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免疫机制异常、滑膜炎症反应激增、RA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s)生物学行为异常、细胞外基质异常降解等方面相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具有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作用,密切参与RA炎症介质异常释放与活化、RA-FLSs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异常改变、滑膜血管新生、骨侵蚀和软骨破坏。中医药几千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可有效改善RA患者关节肿胀、晨僵、疼痛等临床症状,延缓关节畸形的发生,并具有整体调控、个体化治疗、作用途径、靶点多样、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质量稳定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现代研究证实中医药可通过干预MAPK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抑制RA-FLSs异常增殖、迁移与侵袭、调控RA-FLSs细胞凋亡、保护细胞外基质等作用,发挥防治RA的作用。该文拟通过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阐述MAPK信号通路在RA发生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总结中药干预MAPK信号通路防治RA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开发中药新药及临床应用中药防治RA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上海针灸杂志》2021,(10)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成年R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治疗,温针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28个关节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7个关节超声评分(US7)以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US7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温针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温针治疗RA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关节活动度,下调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内皮功能受损及随后产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激活和血栓形成,以及冠状动脉痉挛,不完全冠状动脉闭塞所致。其中斑块不稳定性是产生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始动因素,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发生、演变及破裂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8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于治疗前入院当天、对照组于体检当天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上述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TNF–α、IL–6、CRP、IgA、IgG、IgM水平及EOS含量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对RA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CRP、IgA、IgG、IgM水平及EOS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6、CRP、IgA、IgG、IgM水平及EOS含量联合检测诊断R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RA患者的血清TNF–α、IL–6、CRP...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骨破坏呈慢性进展性过程,是造成RA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骨破坏是RA的诊断标准之一,延缓甚至阻断骨质破坏成为RA治疗的重要目标。破骨细胞是骨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证实,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RANK)及其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B ligand,RANKL)在破骨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观察揿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R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35例予常规西药治疗,针刺组35例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揿针组35例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加揿针治疗。3组均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3组治疗前后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7A含量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DAS28评分、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揿针组、针刺组DAS28评分、疼痛VAS均低于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CCP抗体、RF及IL-6、IL-17A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揿针组、针刺组血清CCP抗体、RF及IL-6、IL-17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揿针治疗RA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