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成才、有利于学生成才为根本出发点,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由教师参与并监督主导,逐步转变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教师督促为辅的形式,并建立引导机制、开发辅助管理网页,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中医药学历经几千年发展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临床疗效是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1],而临床实操的好坏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实操课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临床实操技能是医学生走向行医路的关键。临床实操课的教学应有别于理论课,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临床实操课才能更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同时临床实操课应进行适当改革,促进  相似文献   

3.
中医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是每一名医学实习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课程,但由于临床工作繁忙,部分老师的临床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长时间不改进教学方法,导致部分学生对此课程兴趣不高。我院在教学改革之路上不断创新,探索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实践过程,受到学生喜爱。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优秀的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分析,阐释了"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文章指出,当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已在针灸学、护理、内科、产品设计、食品检验工作岗位综合技能等实训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入渗透,然而,该教育理念的应用目前尚存在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等困境。鉴于此,建议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开展实训教学,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特别是通过开展深入的研究以促进实训教学的深入全面发展。本文将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实训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其传承光大是当代中医人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在中医传承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等中医古代教育理念渗透到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将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现代与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医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出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岗位胜任力强、终身学习信念强的中医临床医生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目标,探索出顺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生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医学高等院校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医学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必须是学生,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改革和教育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在生理学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诉求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PBL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临床知识,以形成性考核作为评价体系。文章通过课程实践和学生反馈发现,学生对改革后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更感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文献学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优化教学设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分享阅读以及竞赛教学等课堂活动,引导自主学习;重视学情分析,关注个体差异;改革评价体系,享受学习成果,并以具体教学章节为例,说明教学环节的设计,有效提高了中医文献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郑春素 《光明中医》2016,(23):3522-3523
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以教师为主,易形成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兴趣小,学习效果不理想等。为了提高《温病学》的教学效果,笔者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尝试从授课态度、授课对象、授课形式、授课方法等方面探讨《温病教学》教学的新措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前课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释了怀疑精神的内涵,分析了怀疑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通过师生平等,充分尊重学生,客观理性地对待教材、书本,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资讯,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增强学生自信心来进行怀疑精神的培养,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0.
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过程中缺乏兴趣、背诵过多、不适应中医思维以及古文引用偏多四个主要学习难点进行多阶段的分析,反思教学过程,并思考对策,以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结合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儿科临床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深入学习,认真调研,剖析儿科临床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中医儿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教学对象的认知风格,探讨课程整合理念下设计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新思路。方法采用镶嵌图像测验判断认知类型,比较各班级内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习者的构成情况,从个体学习者和班集体两个维度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心理;分析课程整合理念对中医诊断学教学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基于教学对象的认知风格设计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案。结果不同班级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习者的构成情况不尽相同(P0.05);就两种认知风格学习者的构成比而言,其在2016届各班级间无差异(P0.0167),但在2015届却表现为中医班有别于针推班(P0.0167)和中西医班(P0.0167)。结论认知风格的差异存在于学习者之间及班级之间;课程整合理念的适用性取决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与课程地位的特殊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内和教材自身范围内整合教学内容以分别匹配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教学对象的认知心理,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案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着眼于学生主动"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评价系统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4.
中药制药设备是一门中药学类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知识融合面广等特点。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具有综合实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团队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逐步融合进教学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与实践,旨在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分析了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临床典型病例,尽早临床、在情景中教学,以及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辅助教学等实践,以期提升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特点和对授课对象的学情分析,提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树立学生对中医学的信心——信中医""培养学生对学中医的兴趣——爱中医""引导学生形成中医思维——用中医"三个方面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中医外科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探索与实践出大量的临床经验,为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医外科学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中就有疡医的记载。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传统的中医外科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学实践在学习效果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临床带教教师的重视。本文结合自身带教经验,总结分析目前中医外科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存在的不足及改正措施,为广大教师队伍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内涵,总结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近四年多来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课题中所涵盖的教学理念改革的要点及措施。课题组认为中医内科学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课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最终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实现素质、能力与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过程中,提倡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该文从转变教学观念,让教师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经络腧穴学》教学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有所启示,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的课堂表现欲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以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出现沉默的现象。研究表明[1],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师生、生生互动程度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和教师都赞同师生课堂互动,有的教师试图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在课堂上积极运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课堂互动。但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无法满足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