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廖聪慧  张华  杨丹 《中成药》2023,(4):1211-1216
癌症是一类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主要治疗手段有外科手术治疗、放化疗、中医治疗和生物治疗。虽然肿瘤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治疗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中药是我国医学的瑰宝,是祖国医学几千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中药治疗具有药物不良反应少,成本低等优势。去甲泽拉木醛是雷公藤提取物,研究发现,去甲泽拉木醛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能作用于血液、消化、泌尿、神经等多系统恶性肿瘤,通过多种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可提高癌症的疗效。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去甲泽拉木醛的抗肿瘤机制不同,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本文对去甲泽拉木醛抗肿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去甲泽拉木醛抗肿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
董颖  杨春欣  许根英  吕迁洲  王璐 《中成药》2005,27(5):595-597
目的:优选雷公藤中去甲泽拉木醛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雷公藤中去甲泽拉木醛提取所用的药材粉碎颗粒度,提取方法,提取时间,所用溶剂倍量等进行研究.结果:优选出从雷公藤提取去甲泽拉木醛的最佳工艺为:16目雷公藤颗粒,加乙酸乙酯20倍量,25℃2 h.结论:优选的工艺可提高雷公藤中去甲泽拉木醛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3.
徐晓勇  马凤森  楼芳芳  梁宜 《中草药》2014,45(12):1693-1697
目的制备去甲泽拉木醛(DMZ)醇质体及其凝胶剂,并考察其制剂性能和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DMZ醇质体,并对其粒径、包封率、分析方法学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醇质体凝胶的体外透皮试验。结果 DMZ醇质体外观为淡黄乳状液,平均粒径为(365.2±14.4)nm,包封率为(72.30±2.31)%。醇质体凝胶中DMZ的体外透皮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Q=80.198 t1/2-71.641,r=0.986 8),其24 h的累积渗透量是普通凝胶的3.94倍。结论醇质体凝胶可良好地改善DMZ的透皮行为,为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局部透皮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密  徐晓勇  马凤森  梁宜 《中成药》2015,(3):526-529
目的对雷公藤涂膜剂进行处方工艺筛选及体外透皮性能研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筛选优化处方,并对涂膜剂的制剂流动性,成膜时间,外观质量进行评价;以去甲泽拉木醛为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考察其透皮吸收行为。结果雷公藤涂膜剂的最佳处方为1.5%雷公藤浸膏粉,5%聚乙烯醇(PVA)-124,4%丙二醇,30%无水乙醇。12 h透皮试验平均累积透过率为73.09%,平均累积透过量为55.19μg/cm2。结论所制备的雷公藤涂膜剂的成膜时间短且成膜质量好,渗透稳定持久,释放率高。  相似文献   

5.
《中成药》2016,(5)
目的优化雷公藤Tripterygium wifordii Hook.f.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总三萜和去甲泽拉木醛为指标,以超声功率、粉碎粒度、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雷公藤的超声提取工艺。结果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400 W、粉碎粒度30目,提取时间40 min。总三萜和去甲泽拉木醛提取率分别为(1.282±0.025)%和(0.518±0.006)%。结论该方法简单有效,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红素是从雷公藤植物中提取到的第一个化合物。其药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渐多;在进入21世纪后,研究加速。是雷公藤活性成分中被研究较多的成分之一,截止2017年5月15日,PubMed收录雷公藤红素研究相关论文440余篇,涉及世界著名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7.
雷公藤中木脂素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ardine Hook.f.)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以乙醇渗渡提取,硅胶柱层析分离,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确定3个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得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①木脂素类化合物:Ⅰ:5ˊ-甲氧基- (一)-松脂素(medioresinol);Ⅱ:丁香脂素(syringaresinol);②降倍半萜内酯:Ⅲ:雷藤素(wilforonide)。结论:化合物Ⅰ和Ⅱ为首次从雷公藤中获得。  相似文献   

8.
嘎木朱尔凝胶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卡波姆(Carbomer)为基质,制备嘎木朱尔凝胶剂,并对其制备工艺、含量测定及稳定性等进行了考察,其结果表明:新剂型嘎木朱尔凝胶剂的制备方法简便、性质稳定、易涂于皮肤,是一种较有前途的外用制剂。  相似文献   

9.
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梅  任天池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9):1485-1489
 目的筛选最佳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研究其理化性质。方法以包封率为测试指标,考察去甲斑蝥素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药-脂比、胆固醇含量、荷电性、水相pH值、离子强度等因素,观察其显微结构并考察其粒径和粒度分布、体外释放特性及初步稳定性。结果采用薄膜分散法,药-脂比为1:20,磷脂-胆固醇比为2:1、水相介质pH为6.8的条件制备去甲斑螫素脂质体的包封率较高,可达47.5%。粒径约为360nm,体外释放度考察表明,在5h释放达到平衡,释放度为36.9%。在低温4℃条件下放置6个月,包封率和粒径基本没有变化。结论通过工艺和处方考察,优选出最佳的制备条件,制得的去甲斑蝥素脂质体包封率较高,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具有高发病率、低控制率的特点,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笔者采用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模型,观察研究钩藤提取液(FZA)的舒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1.
平肝胶囊及太白楤木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平肝胶囊及其主药太白Song木的保肝活性。方法 用CCl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以生化指标及病理变化进行评价。结果 与病理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AST和胆红素指标显著降低,白球比(白蛋白球蛋白)倒置明显改善;病理切片揭示各给药组与病理模型对照组相比,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平肝胶囊及太白Song木对CCl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去甲斑蝥素在肿瘤尤其是晚期肿瘤的治疗中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其机制可能与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周期,抑制DNA的合成代谢,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有关.其制剂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NCTD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1投稿前准备 如果您希望将您的研究论文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在投稿前需要参考本刊的《投稿须知》,以获得准备在本刊发表论文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4.
投稿前准备:如果您希望将您的研究论文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在投稿前需要阅读本刊《投稿须知》,以获得准备在本刊发表论文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15.
1投稿前准备如果您希望将您的研究论文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在投稿前需要阅读本刊的《投稿须知》,以获得准备在本刊发表论文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1投稿前准备 如果您希望将您的研究论文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发表,在投稿前需要参考本刊的《投稿须知》(可查阅最新一年的第一期,或登录http://xxzz.cintcm.com),以获得准备在本刊发表论文的至关重要的详细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不同种类蒙药材"特木日-地格达"的使用现状,首次对新疆产"特木日-地格达"药材新疆假龙胆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不同种类蒙药材"特木日-地格达"中所含的药物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獐芽菜苦苷及芒果苷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客观的评价了新疆特有蒙药材新疆假龙胆的品质,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质量控制和开发应用该蒙药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本文对20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并就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及难点如实验设计方法、药效机理研究、效应成分的研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雌激素对神经细胞具有促进再生作用,其作用机制被认为主要与雌激素受体有关。染料木素(Gen)的结构及药理作用与雌激素类似而誉为"植物雌激素",在体内主要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透过血脑屏障从而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但Gen对神经细胞再生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且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在复习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雌激素对神经细胞再生的研究进展,阐述了Gen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可能具有的促进作用和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有毒药物雷公藤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雷公藤在临床上效果显著,但是大量研究表明其临床上的毒副作用不容小视,由于其有效成分亦就是其毒性成分,所以雷公藤的广泛应用一直受到限制,如何在不影响其疗效的基础上降低或者是消除其毒性,一直是研究人员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