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华勒变性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 报道1例临床高度怀疑脑卒中而影像学发现双侧、对称性小脑中脚异常信号的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临床和解剖分析双侧小脑中脚异常信号的产生机制.结果 单侧脑桥的旁正中梗死病灶可致数月后出现双侧脑桥小脑束华勒变性,表现为头颅磁共振成像上双侧小脑中脚对称、均一的长T1、长T2、高Flair、高DWI、低ADC等信号.结论 脑卒中后华勒变性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充分认识这一现象可以避免临床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脑桥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ypertrophic olivary degeneration,HOD)的MRI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HOD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脑干出血后继发HOD的MRI表现,均行MRI常规序列和DWI、SWI序列扫描。结果 MRI表现为同侧或双侧下橄榄核体积增大或无明显变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等信号,ADC图呈稍高信号,SWI无异常信号,对出血病灶显示最好。结论 MRI能非常清楚地显示下橄榄核的变性改变,但需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与体征才能对HOD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DWI结合ADC值对侧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油市人民医院30例侧脑室脉络丛黄色肉芽肿,6例脉络丛囊肿,9例脉络丛肿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观察病变形态、大小、位置,T1WI、T2WI、T2-FLAIR及DWI(b=0, 1 000 s/mm2)信号特征,分别测量脉络丛黄色肉芽肿、脉络丛囊肿、脉络丛肿瘤以及侧脑室脑脊液ADC值。结果 30例脉络丛黄色肉芽肿发生于60岁及以上年龄组18例(60%),60岁以下组12例(40%)。病灶大小0.4~2.4 cm,29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发生于双侧26例,单侧4例,左、右侧各2例。病灶均呈结节状,T1W表现均匀低信号,T2WI表现均匀高信号,T2-FLAIR表现为等、稍高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呈等、稍低信号,ADC值(1.85±0.38)×10-3mm2/s,同时测得脉络丛囊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后锥体束华勒变性的发生过程和机制。方法报道3例不同部位脑梗死后华勒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后可出现锥体束和胼胝体华勒变性,表现为同侧锥体束(内囊、大脑脚)与胼胝体出现T2和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并且DWI和ADC信号改变比T2更明显;而单侧脑桥基底部梗死可于数月后出现双侧脑桥小脑束华勒变性,表现为双侧小脑中脚T2和DWI高信号,ADC等信号。结论脑梗死后华勒变性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应充分认识这一现象,避免临床误诊为新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脑桥梗死78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与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 眩晕是脑桥梗死最常见的症状.部分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类似于大脑半球症状.脑桥梗死多位于基底部旁正中区域.MRI检查阳性率为100%.结论 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与内囊梗死不易鉴别,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的MRI特征,探讨MRI对脑型 HL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52例脑型 HLD患者的颅脑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DWI成像。结果8例M RI平扫无明显异常,DWI呈等信号。38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对称性分布的稍长 T1、稍长 T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其中11例累及中脑及脑桥,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4例双侧小脑齿状核呈长T2、长 T1信号影。6例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短T1短T2信号,DWI呈稍低信号。36例见不同程度脑萎缩。结论 MRI对脑型HLD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检查首选方法,其信号变化可反映病程、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桥基底部梗死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桥基底部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脑桥基底部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相应的MRI改变。结果 纯运动性偏瘫(PMH)患者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SMS)2例,肢体瘫痪严重者病灶多位于脑桥尾部及脑桥头端外侧区;构音障碍一笨拙手综合征(DA-CH)6例,病灶多位于脑桥头端旁正中区;共济失调性偏瘫(AH)4例,病灶部位较分散,位于脑桥头端、中部及尾部。结论 脑桥基底部梗死多数为腔隙性梗死,其临床表现与不同传导束受损及程度有关。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Wallerian变性系轴索顺行性崩解及其所属髓鞘变性的过程,是继发于神经元胞体和近端轴索损伤的退行性变,最常累及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桥束,累及脑桥-小脑通路者并不少见,但鲜为人所熟知。脑桥小脑束起源于对侧脑桥核(位于脑桥基底部),接受皮质脑桥束的传入,在脑桥上部水平交叉过中线,经小脑中脚达小脑皮质。当损害发生在一侧脑桥时,同侧脑桥核、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期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PPI)轴位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累及层面数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及信号改变的关系,并分析与PPI引起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经DWI确诊的脑桥旁正中梗死急性期患者96例,根据轴位DWI累及层面数,分为一层组和两层组(包括两层及两层以上)。采用MRA将基底动脉分为无狭窄、有狭窄;在T1加权像(T1weighted image,T1WI)上将基底动脉管壁分为无高信号和有高信号改变。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临床早期病情进展。结果一层组49例(51.04%),两层组47例(48.96%),两组在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基底动脉高信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脑桥旁正中梗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早期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桥旁正中梗死轴位DWI累及层面数增多时需结合MRA与T1WI综合评估基底动脉病变情况,且要预防神经功能缺损早期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沃勒变性及继发跨神经元退变的病理学改变,分析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方法 根据沃勒变性的影像学标准,选择1995~1999年经MRI确诊的沃勒变性患者20例,年龄16~70岁,平均52岁。其中脑梗死11例,脑出血4例,创伤手术后2例,肿瘤术后1例,脑膜瘤1例,脑白质病1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20例患者原发病灶均位于幕上,16例于原发病灶同侧出现条带样连续或不连续长T_1或等T_1、长T_2改变,位于皮质脊髓束通路。FLAIR及DWI扫描均显示高信号病灶。3例仅见原发灶同侧大脑脚萎缩,但未见异常信号。7例见局限性胼胝体萎缩,T_2加权像信号略显增高。2例患者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示皮质脑桥小脑通路退变。结论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沃勒变性和继发跨神经元退变描述的是分子水平的病理学变化,因变性是沿着已知的神经通路的、且存在特定信号改变,故MRI可在活体中对其进行观察和诊断。  相似文献   

11.
沃勒变性在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沃勒变性及继发跨神经元退变的病理学改变,分析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表现。方法:根据沃勒变性的影像学标准,选择1995-1999年经MRI确诊的沃勒变性患20例,年龄16-70岁,平均52岁。其中脑梗死11例,脑出血4例,创伤手术后2例,肿瘤术后1例,脑膜瘤1例,脑白质病1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20例患原发病灶位于幕上,16例于原发病灶同侧出现条带样连续或不连续长T1或等T1、长T2改变,位于皮质脊髓束通路。FLAIR及DWI扫描均显示高信号病灶。3例仅见原发灶同侧大脑脚萎缩,但未见异常信号。7例见局限性胼胝体萎缩,T2加权像信号略显增高。2例患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示皮质脑桥小脑通路退变。结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沃勒变性和继发跨神经元退变描述的是分子水平的病理学变化,因变性是沿着已知的神经通路的、且存在特定信号改变,故MRI可在活体中对其进行观察和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获得性肝脑变性(AHCD)患者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报道2例AHCD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有肝硬化病史,临床上例1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主观性眩晕、精神行为异常,例2表现为头晕/眩晕,2例患者均未见运动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本组2例患者MRI上均显示双侧基底核区、大脑脚对称性的T_1WI高信号。其中例1双侧内囊、大脑脚T_2Wl/FLAIR、DWI/ADC也呈稍高信号;例2双侧大脑脚DWI呈稍高信号,相应区域ADC相呈等信号,同时可见额叶、颞叶、顶叶、海马萎缩。结论 AHCD是一类与慢性肝病相关的神经系统损害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MRI特征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区、大脑脚对称性T_1WI高信号,可见部分患者DWI上亦呈高信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幕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头颅MRI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血管母细胞瘤均为单发,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右侧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5例。MRI表现:病灶T_1WI和T_2WI的信号较为混杂; 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以稍高信号为主,DWI呈低信号;瘤内或瘤周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瘤周中重度水肿。结论幕下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加深对其认识,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强调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早期识别的重要性,了解EPM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急诊EP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因长期营养不良致严重低钠血症,补钠过程中出现EPM。头颅MRI检查示:两侧尾状核头及两侧壳核呈对称性等T_1稍长T_2信号,DWI呈稍高信号。两侧尾状核头部及两侧壳核对称性稍高信号,结合临床考虑脑桥外髓鞘溶解症。结论对于电解质紊乱,尤其低钠血症的患者补钠过程中需注意补钠速度,MRI对于EPM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散发性成年起病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多部位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脑干和脊髓。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三大综合征:表现为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的黑质-纹状体变性(SND)、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Shy-Drager综合征(SDS)和表现为共济失调的散发性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随着病情的进展,各综合征之间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可重叠组合,最后发展为多系统受损。其中,橄榄脑桥小脑萎缩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脑干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累及小脑、小脑中脚、脑桥基底核和延髓做榄核。导致MRI出现萎缩和信号异常的病理基础是脑桥小脑束的脱髓鞘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总结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方法搜集64例脑损害后出现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并总结。结果脑损害后发生的脑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临床表现为继发性对侧肢体无力,肢体远端症状较近端明显,CT表现为与病灶同侧的锥体束呈稍低密度影,MRI表现为与病灶同侧的锥体束呈等T1或长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早期呈高信号,后期呈等信号,晚期出现脑干同侧的局限性萎缩。结论脑损害累及锥体束可导致锥体束Wallerian变性,临床表现需与脑梗死所致肢体无力鉴别,影像表现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后颅窝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MRI多模态表现,提高对后颅窝PCNSL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后颅窝PCNSL的MRI多模态影像学表现,包括MRI平扫和增强、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结果 15例PCNSL多发病灶者5例,单发病灶者10例均位于幕下。后颅窝病灶位于小脑半球和小脑蚓部、中脑、第四脑室、桥小脑角区等。T1WI上呈稍低或中等信号,T2WI上呈中等或稍高信号。所有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6个病灶呈现"尖角征"和"脐凹征"。后颅窝20个病灶中结节状强化12个,条纹状强化4个,斑片状强化3个,四脑室团块状不均匀强化1个。5例DWI呈均质高信号,2例DWI为不均匀高信号,3例DWI为中等信号;ADC呈低至等信号。后颅窝PCNSL的ADC值为(0.62±0.095)×10~(-3) mm~2/s,与对侧脑实质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例于MRS出现宽大耸立的Lip峰,2例Lip峰短小。结论后颅窝PCNSL的MRI多模态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对于不典型的后颅窝PCNSL术前诊断仍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8.
脑桥梗死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阐述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解剖学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神经影像学改变的对应关系。结果主要临床特征有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瘫和肢瘫、眩晕、构音障碍、偏身麻木、饮水呛咳、眼球水平运动异常等。9例(13.04%)患者在发病早期呈现进展性过程;51例(73.91%)梗死灶位于脑桥旁正中区域;59例(85.51%)患者病灶位于脑桥中上部水平;45例血管造影患者中.9人有椎-基底动脉狭窄。结论脑桥梗死多发生在脑桥中上部的旁正中区域,主要由椎-基底动脉狭窄、高血压性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所致。偏瘫、眩晕、构音障碍、感觉异常及眼球水平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典的脑桥综合征少见。少数患者在病程初期呈现进展过程,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继发于脑桥出血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论证头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MR 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用于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1例患有眼肌阵挛和步态异常的男性39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分别接受MRI和DTI检查。结果 MRI显示其延髓右前外侧肥大结节灶,呈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MR DTI和DTT显示:(1)ADC值右侧大于左侧;(2)FA值右侧小于左侧;(3)右侧神经纤维束相对左侧减少变薄并部分呈现中断现象。结论 MR DTI和DTT在诊断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时一定程度上优于常规MRI,影像学的发展提高了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桥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脑桥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时期脑桥梗死灶的评估作用,现将15例脑桥梗死患者的DWI、MRI改变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桥梗死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0~81岁,平均63.5岁;病程3h~7d,平均3.8d;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