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系统调研,总结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规律,并与传统五行学说比较,构建COPD五脏相关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证实COPD病位在肺,与脾、肾、心、肝等脏腑系统皆有关系,尤其与脾、肾关系密切;明确了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以及病机传变的基础和条件,提出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包括肺脾、肺肾、肺心、肺脑、肝肺、脾肾、心肝、肾心之间的双向或单向传变,总体以肺为中心,脾、肾、心、肝四脏与肺之间可相互影响,后期还可能由肺及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脏腑传变规律.方法 观察200例患者确诊MODSE第1、3、7日的症状、体征,获取中医四诊资料,对各脏腑病变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参考中医藏象学说及五行学说,总结出其脏腑传变规律.结果 确诊MODSE第1日,由心肺起病者125例(62.5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由心肾起病者44例(22.00%).确诊MODSE第3日,由心肺起病时,传变到脾肠者74例(59.2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传变到肠者33例(26.4%).由心肾起病时,第3日传变到肺肠者30例(68.2)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传变到肺者8例(18.20%).确诊MODSE第7日,由心肺起病传变至脾肠,传变到肝肾者43例(58.1%)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肝肾脑15例(20.27%).由心肺传变至肠时,第7日传变到脾肾12例(36.93%)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脾7例(21.21%).由心肾起病传变至肺肠时,第7日传变到肝脾者13例(43.33%)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传变到肝脾脑者7例(23.33%).由心肾传变至肺时,第7日传变到脾肠者5例、肠者2例、肝脾1例.结论 MODSE可能的传变规律为:由心肺起病时,传变顺序为心肺、脾肠、肝肾,或心肺、脾肠、肝肾脑,或心肺、脾肠、肾,或心肺、肠、脾肾,或心肺、肠、脾,或心肺、肠、肝脾;由心肾起病时,传变顺序为心肾、肺肠、肝脾,或心肾、肺肠、肝脾脑,或心肾、肺、脾肠.  相似文献   

3.
涂晓龙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393-1394
目的:探讨COPD虚证患者发病的一般规律和肺病及肾的内涵。方法:对305例COPD虚证患者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肾两虚组的传变主要为肺病传及肾脏。若肺脾两虚,而由脾传及肾,造成肺脾肾虚,肺脾肾虚证组有134例(占85.07%)属此传变。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脉胀"之名,"脉胀"以"脉大坚以涩"为基本特点,与现代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能确切解释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高血压病中医病名当属"脉胀"。其病变关键在于营卫逆乱,血脉失和。"脉胀"在发病和传变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临床上常呈现出青年在肝、中年由肝及脾、老年入肾的病位传变规律和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气亏虚的病机传变规律,这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与分期论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其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脾虚湿盛,病性证素为虚与湿,主要病位在于脾,多累及到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脾之病,知脾传肾,首先益肾",从脾与肾的生理、病理、五行生克制化方面分析两者的关系,治疗应以"本在健脾,重在益肾"为重要原则。以健脾益肾法立方的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能够明显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反映出健脾益肾法治疗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心位于胸中,主血脉和藏血,为君主之官。心与肺、脾、肝、肾之间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心病可影响他脏,他脏病变亦能影响到心。这种相互影响即所谓“传变”。临床治病,要预见病情的传变和发展,采取适当措施,照顾整体,这就是所谓“上工治未病”。本文仅以心的传变及其证治,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原则。临床所见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1],故清代医家魏玉璜称"肝为万病之贼"[2]。然而在临床中治疗肝胆病时,对于调理脾胃也当为重中之重。1生理病理关系脾为阴中之至阴,属土;肝为阴中之阳,属木。实脾胃,是因为土能克水,实脾能抑制肾水;肾水弱,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旺盛;心火旺盛,则火刑金,肺金就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论》疾病治疗及组方的分析,发现脾与五脏密切相关,心、肺、肾 ,肝病变时可以从脾论治。脾与心,心系疾病常从脾治,如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的运用;脾与肺,生理上,土生金,病理上,母病及子,如肺疾以麦门冬汤培土生金;脾与肾,肾虚通过补脾益气以温肾;脾与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气充实则肝病自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中医脏腑传变规律。方法通过病历回顾、已有中医辨证标准等制定出MODS/SIRS的中医证型及其辨证标准,进行临床多时点辨证,再参考古现代文献及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出五脏传变的规律,提出“启动脏腑”与“枢纽脏腑”的概念。结果每次增加各个脏器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肺、心、肾、脾,病及肾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总结出MODS/SIRS患者中医五脏传变规律为肺→心→肾→脾;“启动脏腑”为肺,“枢纽脏腑”为肾。  相似文献   

10.
根据肝脾两脏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制约、相互传变的关系,临床上常用"见肝实脾""肝脾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文中通过总结临床相关病例,以"见肝实脾"为指导思想进行积极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翦慧颖  曾普华  郜文辉 《新中医》2021,53(3):125-128
肝脾肾三脏紧密相关,在癌毒传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肝癌早期,癌毒形成,毒瘀互结,肝郁脾虚;肝癌中期,瘀毒胶结,致肝脾肾失调;肝癌晚期,癌毒弥漫,脾气败坏,肝肾亏虚,五脏受累,脏腑功能紊乱,预后极差。从肝脾肾相关探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癌毒传变理论,并结合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的防治经验,立足于癌毒致虚的核心病机,探寻阻断与延缓肝癌癌毒传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重症者可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则快速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甚至死亡。我们综合相关报道和一线临床资料,结合中医温病理论,认为本病属中医"瘟疫"范畴,病机特点在于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其致病因素包括"寒""热""湿",主要病位在"肺"和"肝",涉及脾肾。其传变速度快,临床多出现肝肾亏虚,肺热脾寒、木火刑金,呈寒热错杂之象。依据本病的病机特点,我们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中医治疗方案和用药策略。同时,分析了麻黄升麻汤为主方加减治疗NCP的可行性预测。我们认为麻黄升麻汤清上温下,表里同治,兼顾肺、脾、肝、肾,具有温、清、宣、补等功效,符合NCP的中医症候学特点,为疫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及"肝病""肝传脾""实脾"之内涵等予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肝病本质及更好运用实脾之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正《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为临床提供了肝病治疗的原则,也是仲景运用"五行生克"思想既病防变的示范。经方中大多蕴含着五行生克、既病防变的思想,但其临床应用却受到了限制。例如冠心病的治疗专注于活血化瘀的研究,舍弃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类方从肺治疗的方法,限制了疗效的提高。笔者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刘弼  相似文献   

17.
从《金匮要略》“知肝传脾”论仲景脏病相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列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首篇首论 ,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地位。然而 ,《金匮》言知肝传脾只是择其为例 ,以示警铎 ,亦不是说肝病除传脾外 ,不会传入他脏。笔者以知肝传脾为线索 ,以《金匮》肝病的传变内容为依据 ,以《内经》、《难经》的理论为指导 ,并参照各医家的论述 ,旨在深刻展示仲景“知肝传脾”脏病相传思想。1 脏病相传的基本内涵脏病相传的思想《内经》已有阐述。《素问·玉机真脏论》云 :“五脏有病 ,则各传其所胜。”[1 ] 又云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 ,气舍于其所生 ,死于其所不胜…  相似文献   

18.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五脏相关理论分析了仲景对失眠的论治。通过文献研究将仲景对失眠的治疗总结为失眠首责于心、母病及子责在肝、子病及母责之脾、肺心相关求于肺、心肾相关责之肾5个方面,指出仲景对失眠的论治,是以心为主脏,同时也注重从肝、脾、肺、肾相关联的脏腑进行论治,这正是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注重内部五脏六腑整体联系性的学术思想的反映。这种注重五脏相关,从五脏相关的整体观出发的论治模式,对今天诊治失眠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