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训练结合深层肌肉刺激仪(DMS)对非特异性腰痛(NSLB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2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2),对照组采用核心肌群训练,治疗组则采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VAS、OD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DMS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干预措施为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照组为单纯小针刀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量表进行评估进行评定,并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组内与组间VAS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小针刀联合核心肌群训练以及单纯小针刀治疗慢性腰痛均有疗效,而配合核心肌群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小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的6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脐周四边穴加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针刺脐周四边穴结合悬吊下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症状、腰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募40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使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接受经皮神经电刺激,观察组辅以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5d,1次/d,共持续2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简体中文版Oswestry失能问卷(Simple Chines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SCODI)对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部疼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SC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SC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短期内有效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提高日常活动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用膀胱经双角度排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1例CNLB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加核心肌群训练,每日1次;观察组采用膀胱经双角度排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每日1次.两组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进行腰部疼痛视觉量表(VAS)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2例非特异性慢性腰痛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小针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3 d给予中医运动康复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对比两组下腰痛疼痛评分(感觉疼痛和运动疼痛)、下腰痛失能(RMDQ评分和ODI评分)、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围和腰椎曲度)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感觉疼痛评分和运动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RMDQ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屈曲范围和腰椎曲度均显著升高,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运动康复治疗非特异性慢性腰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腰痛,改善患者腰椎曲度,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评价D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腰痛病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月本院康复医学科门诊NLBP患者60例,根据门诊序列号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DMS治疗仪,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给予数字疼痛评分(NRS),同时采集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RMS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试验组治疗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RMS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D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疼痛及椎旁肌运动单位募集数量,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和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各42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临床疗效有效率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出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筋病灶点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确切,该疗法可作为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对改善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8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传统治疗组)40例和治疗组(传统治疗联合核心肌群训练组)40例。结果:两组慢性腰痛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两组慢性腰痛患者治疗前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慢性腰痛患者第2、3、4周及2、3、6个月OD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在慢性腰痛患者应用后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ODI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结合中药熏蒸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后综合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康复护理与训练,治疗组给予核心肌群训练结合中药熏蒸治疗与护理。结果:在实施两种不同康复护理方式干预12周以后,治疗组在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腰椎JO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结合中药熏蒸对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综合康复护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改善腰部前屈肌群的思路出发,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两组量表评分、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有效,且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对照组仅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结论: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能明显缓解不适症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4)和治疗组(n=24),分别采用单纯穴位注射和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1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次后和治疗15次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3次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次后,治疗组VAS评分、ODI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结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方法:将200例确诊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分别采用电针法和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指地距离(FFD)、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改良JOA腰痛疗效问卷评分以及腹背肌耐力四项指标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腹背肌耐力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JOA问卷记分、FFD指标显著升高(P〈0.05),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腰腹肌训练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显著,其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63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给予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31例给予单纯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2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失访者1例,未按要求进行治疗者1例;对照组失访者1例。治疗前2组下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治疗结束后3个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2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与针刀联合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均有效果,均能降低VAS分值、ODI评分,但联合治疗在近期症状改善及远期疗效维持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腰椎功能障碍调查表、表面肌电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中位频率斜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刺结合麦肯基疗法可以减轻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椎功能,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并建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运动处方。方法:将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核心稳定性训练组(治疗组)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和测定腰部背伸肌力量,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ODI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腰部背伸肌力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4、8周后VAS评分、ODI评分和腰部背伸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和传统腰部康复训练均能缓解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增强腰椎稳定性,但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效优于传统腰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8.
宋山峰 《陕西中医》2018,(11):1565-1568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结合中医手法按摩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塞来昔布胶囊(0.1~0.2 g/次,2次/d),对照组给予中医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独活寄生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痛肌屈伸肌群峰力矩(PT)情况、疼痛程度及腰痛功能障碍改善情况、腰椎活动度及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7、10、14 d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屈伸肌PT评分升高,OPDQ评分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屈伸肌PT及OPDQ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前屈、后伸、右侧屈、左侧屈、右旋转、左旋转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观察组活动度增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2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独活寄生汤结合中医手法按摩可显著改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疼痛症状及腰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腕踝针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内服和常规传统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再配合Bobath理念引导下核心肌群训练和腕踝针治疗。两组的变化情况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腰椎活动度、肌肉耐力测试、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在疼痛(VAS、Oswestry腰痛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腰椎前屈的指地距离、Schober试验)两个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4个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电话随访观察组疼痛两指标亦优于对照组。在肌肉耐力测试方面,两组在腹肌、背肌耐力测试中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背肌和腹肌耐力测试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方面,两组均优于治疗前,但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效评定方面,观察组治愈2例,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显效率62.5%(25/40);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显效率40.0%(16/40);两组显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用,再配合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腕踝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提高关节的活动度,缩短患者在院治疗周期,提高恢复疗效,同时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俞募配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并对其部分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河南省省直第一医院收治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照组及观察组非特异性腰痛均接受核心肌群康复训练法及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俞募配穴法进行针刺,2组均使用电针仪通电,疏密波条件下留针30 min。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测评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腰腹肌等长收缩值,同时检测3组受试人员外周血β-内啡肽(β-EP)。结果:2组治疗后McGILL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观察组改善的趋势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腰腹肌等长收缩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5),其中治疗后观察组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前β-EP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干预后2组β-EP均一定程度下调,其中观察组下降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 05)。结论:俞募配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缓解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不适,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机体β-E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