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种抗痉挛药物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替扎尼定、巴氯芬、乙哌立松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住院治疗的103例卒中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替扎尼定组30例、巴氯芬组25例、乙哌立松组22例及对照组26例。用药前和用药后4、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表、Fugl—Meyer评价表(FMA)、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进行评价。结果①患者上肢和下肢用药后12周,3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良Ashworth评分均有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替扎尼定组、巴氯芬组、乙哌立松组、对照组上肢平均降低分数分别为0.8±0.6、0.7±0.6、0.7±0.4、0.4±0.4,下肢平均降低分数依次为0.8±0.6、0.7±0.5、0.7±0.5、0.5±0.5;但3个药物组间比较,P〉0.05。②上肢FMA评分显示,4个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均P〉0.05;下肢FMA评分显示,4组患者在治疗后12周比治疗前显著提高。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5±3、64-5、5±4、4±4,均P〈0.05。4组间两两比较,均P〉0.05。③改良Bathel指数显示,4组患者的分数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平均增加分数依次为27±12、25±14、25±12、21±11,3个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④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嗜睡:替扎尼定组为10%,巴氯芬组为8%;胃肠道不适: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乙哌立松组为4.5%;血压降低:替扎尼定组为6.7%,巴氯芬组为8%;全身乏力:乙哌立松组为22.7%。所有患者在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替扎尼定、巴氯芬和乙哌立松均有较明显的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作用,疗效无差异。在功能恢复方面,三者均未显示有明显作用。三种药物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替扎尼定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3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替扎尼定治疗组(n=32)和巴氯芬对照组(n=3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Fugl-Meyer评价表、改良Bathel指数,分别对患者的上、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肢体痉挛症状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替扎尼定对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而且临床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4例。两组均予内科基础及对症处理,对照组予Bobath技术疗法,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予透穴针刺,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缺损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肢体痉挛状况、简化Fugl-Meyer量表(FMA)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降低(P 0.05),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降低(P 0.05),MBI评分降低(P 0.05);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NIHSS评分较低(P0.01),上肢、下肢MAS及FMA评分均较低(P 0.05),MBI评分较低(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透穴针刺联合Bobath技术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12月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 min/次。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 min/次。两组患者训练均为2次/d,10次/周。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通过测量患者坐位患肩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评定肩关节半脱位距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机器人组的AHI值从治疗前的(22.7±1.2)mm降至(10.6±1.2)mm;MAS评分从治疗前的(2.01±0.28)分降至(0.59±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MA从治疗前的(30±9)分升至(54±8)分;MBI从治疗前的(44±8)分升至(8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机器人组的AHI值及MAS、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009、-6.846,2.938和5.548,均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状态,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最大化功能等价原理的PETTLEP模型运动想象训练(MIT)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1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PETTLEP模型MIT,对照组给予传统型MIT。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3 w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均P0.01),且实验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PETTLEP模型MI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的提高比传统MIT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灸组(n=30)、运动康复组(n=30)和联合组(n=30)。针灸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运动康复组给予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组给予针灸结合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均干预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3组病人干预前后上肢自发性疼痛进行评定,并于干预前后测定水肿程度,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定3组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肩手综合征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3组干预前VAS评分及水肿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联合组VAS评分及水肿程度均明显低于针灸组和运动康复组(P0.05);3组干预前FMA及MB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联合组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运动康复组(P0.05);联合组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针灸组的60.00%(18/30)及运动康复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上肢自发性疼痛,减轻水肿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F-rTMS)健侧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区(M1)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17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6例。对照组采取假刺激治疗,观察组采取LF-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侧双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s)波幅、患侧上肢握力、患侧上肢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MEPs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治疗10 d后,观察组患侧MEPs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握力、FMA评分、MA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后、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握力、FMA评分、MAS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人采取LF-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提高患侧上肢握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贾氏点穴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治疗组接受贾氏点穴疗法6次/w,每次30 min。对照组采用西医理疗、职业疗法等康复治疗。每次40 min,2次/d。肌张力过高的患者口服巴氯芬药物,两组疗程均为10 w。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进行痉挛程度的分级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MAS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差异显著(P0.05)。在FMA量表评分和BI方面,组间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疗后差异明显(P0.01);组间差值差异明显(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FMA、BI治疗后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组比较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贾氏点穴疗法能够快速打通经络,对受损的脑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缓解患肢的痉挛,增加肌肉的弹性及活性,防止腱及关节的挛缩,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肩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以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对照组予以针刺治疗。两组均采用视觉类比模拟疼痛评分(V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7%与76.7%,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金黄膏外敷联合穴位拔罐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病人肩痛症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7年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改良的痉挛评价量表(mAS)分级、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自理能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 AS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FIM自理能力评分和FMA上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IM自理能力评分和FMA上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辅助运动想象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上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上肢痉挛并促进其上肢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侧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运动想象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根据康复评定结果给予相应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治疗,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想象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双侧肢体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 w,应用表面肌电图仪测试3组偏瘫侧三角肌、肱二、三头肌、腕伸肌的中位频率(MF)、均方根值(RMS)。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各组上肢功能运动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3组三角肌、肱二、三头肌、腕伸肌MF、RMS及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双侧训练联合运动想象能更好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偏瘫患者2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FMA)评定治疗前后偏瘫侧的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2周、4周后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2周后。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后FMA、M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WSI亚型患者FMA、MBI评分高于IWSI亚型患者(P0.05);对照组IWSI型患者手、上肢群肌力恢复有效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CWSI亚型(P0.05),观察组CWSI亚型患者上肢、手群肌力恢复有效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IWSI亚型(P0.05);观察组各亚型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IWSI亚型患者(P0.05),观察组CWSI亚型患者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IWSI亚型、对照组CWSI亚型患者(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CWSI患者治疗效果优于IWSI患者,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 DCS)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后偏瘫患者45例,病程为1~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 DCS 1.0 mA、2.0 mA和对照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2次/d,45 min/次,5 d/周,持续2周。1.0 mA组和2.0 mA组在此基础上,周期给予1.0 mA或2.0 mA的ct DCS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对照组仅接受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1.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2)、(22±9)分;2.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3)、(20±6)分,对照组差值分别为(9±3)、(7±3)、(1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2周1.0 mA组和2.0 mA组的上肢FMA评分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比较均P0.01,ARAT评分比较均P0.05;而1.0 mA组和2.0 mA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DCS有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趋势,但ct DCS强度1.0 mA与2.0 mA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技术在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3组患者分别增加普通针刺(common acupuncture,CA)、穴位注射生理盐水(acupoint injection of saline solution,AISS)、穴位注射丹参酮ⅡA(acupoint injection of tanshinoneⅡA,AIT)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并采用表面肌电分析仪记录膝屈曲、踝背伸最大等长收缩时的积分肌电值(i EMG)和协同收缩率(CR)。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CSI、MBI及膝屈曲、踝背伸的CR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AISS组和AIT组的FMA、CSI及膝屈曲、踝背伸的CR较CA组有显著提高(P0.05),AISS组和AIT组之间FMA、CSI及膝屈曲、踝背伸的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技术相较于普通针刺对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有更好的疗效,其可能机制为注射药物对穴位或靶肌肉的长时间持续机械刺激作用以及存在可能的生物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恢复期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接受相同药物治疗。其中康复组,以Bobath法为主,配合Brunnstrom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法(PNF)的综合康复运动治疗,采用改良Barthel(MBI)指数对日常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应用Fugl-Meyer(FMA)评分,Brunnstrom分级评定运动功能。结果康复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康复组和对照组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康复治疗4周后,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Brunnstrom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应用神经发育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病人ADL及运动功能,康复运动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年县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熄风通络颗粒组40例和联合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熄风通络颗粒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和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熄风通络颗粒组(P0.05)。治疗前3组患者MEP潜伏期、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熄风通络颗粒组与联合组患者M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MEP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于急性期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早期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语言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心理疗法,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QOL)评分、Fugl-Meyer上下肢体综合功能(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QOL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QOL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50例,随机分为CIMT组、tDCS组和联合组各50例,分别予以CIMT训练、tDCS治疗、CIMT训练联合tDCS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量表(ARAT)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痉挛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行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测定,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4 w后各项指标差异。结果 治疗后,3组FMA-UE、ARAT评分相比治疗前显著升高,MAS评级相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联合组FMA-UE、ARAT评分和MAS评级显著优于CIMT组和tDCS组(均P<0.05)。治疗后,3组NHISS评分相比治疗前显著降低,MBI评分相比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联合组NHISS、M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3...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定向药透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中医定向药透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和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0.
《内科》2021,(5)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本体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及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1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本体感觉功能、FM量表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及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轨迹误差(ATE)、测试执行时间(Tim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ATE、Time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FM量表运动、感觉功能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UEFT、MBI评分均显著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结合双侧上肢强制性运动训练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伴上肢本体感觉功能障碍患者改善其上肢本体感觉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