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前瞻性研究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患者辨证分型,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下肢动脉中-内膜的厚度(IMT)、下肢血管粥样斑块厚度以及进行踝/肱动脉压(ABI)的测量。结果:IMT和斑块厚度在阴虚热盛型与血瘀气滞型、湿热困脾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在阴虚热盛型与血瘀气滞型、湿热困脾和阴阳两虚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联系,下肢动脉IMT和斑块厚度可能反映了血瘀和痰湿的程度,ABI的改变除与血瘀和痰湿有关,可能还与气虚、阳虚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证型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SO患者共161例,经辨证后检测各证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SO患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D),湿热下注证组患者血浆ET-1、TXB2水平高于其它证型组(P<0.01),血脉瘀阻证为其次;而血清NO水平在此两证型中低于阴寒结聚证及脾肾阳虚证(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湿热下注证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D)最为严重,其次为血脉瘀阻证,阴寒结聚证及脾肾阳虚证内皮功能障碍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冠脉病变程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79例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根据造影结果行Gensini评分,并检查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FMD);记录中医证候与血瘀证积分,分析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以及血瘀证与FMD、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素以血瘀最常见,血瘀证组FMD值低于非血瘀证组,Gensini评分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P0.01)。血瘀证积分与FMD值呈负相关(r=-0.597,P0.01),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93,P0.01);血瘀证积分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358,P0.01),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264,P0.05),FMD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700,P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瘀证越明显,其冠脉病变程度及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检测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47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基本信息和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踝臂指数(ABI)检测、股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定、股总动脉及动脉粥样斑块检测。所有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各中医证型与ABI、股总动脉IMT及其积分、股总动脉及动脉粥样斑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气阴两虚与阴阳两虚型的ABI明显小于阴虚热盛型。阴阳两虚型的左右IMT均明显厚于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型,IMT积分和斑块积分均明显大于气阴两虚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程度随糖尿病病情的进展而加重,中、晚期患者明显重于早期患者。阴阳两虚型下肢动脉硬化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5.
王国鑫  倪约翰 《新中医》2021,53(12):50-5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肝硬化中医证型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9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血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水湿内阻型、肝气郁结型、湿热内蕴型6种中医证型,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比较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脾静脉、门静脉直径,侧支循环程度及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结果: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轻度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显著增宽,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脾静脉、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蕴型肝硬化患者侧支循环程度主要表现为1度,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及血瘀阻络型患者侧支循环程度3度数量增加较为显著,与湿热内蕴型、肝气郁结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阻络型肝硬化患者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及总肝灌注量与其他5种证型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明确各种中医证型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15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候患者的超声声像图、门脉血流动力学和肝功能分级的差异。结果:血瘀证肝硬化患者肝左叶上下径最小,除脾肾阳虚证外,显著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直径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血瘀证各组门脉直径(P<0.05),血瘀证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低于湿热内蕴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血流量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肾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证以A级为主,且明显高于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0.05),而脾肾阳虚证和血瘀证肝硬化者C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湿热内蕴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肝硬化患者总蛋白(STP)水平显著高于血瘀证肝硬化患者(P<0.05),肝气郁结证和湿热内蕴肝硬化患者白蛋白(ALB)水平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肝硬化患者(P<...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方法:观察96例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的变化,其中肝肾阴虚型21例、肝阳上亢型20例、痰湿内阻26例、瘀血内停29例,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高血压病组患者肱动脉充血后内径变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高血压病各证型患者肱动脉充血后内径变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肱动脉充血后内径变化率变化趋势:瘀血内停型、痰湿内阻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正常对照组。结论:(1)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降低。(2)瘀血内停型、痰湿内阻型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水平显著降低,显示瘀血内停、痰湿内阻与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5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予活血利水中药复方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90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瘀证证候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和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候评分明显减轻,hs-CRP和血液流变学水平明显好转(P〈0.05),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明显改善(P〈0.05)。结论活血利水中药复方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s-CRP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杨朝武  王娟 《新中医》2014,46(12):71-73
目的:研究肝硬化中医证型与CT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肝气郁结证、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6种证型,每种证型各收集40例肝硬化患者。采用CT检查计算患者肝脏体积、肝脏血流灌注量并进行CT分型,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CT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湿热水停证患者的肝脏体积大于正常人,脾肾阳虚证患者的肝脏体积小于正常人,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患者的肝脏动脉灌注量(HAP)低于正常人(P0.05),水湿内阻证、湿热水停证、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的门静脉灌注量(PVP)均低于正常人(P0.05),各证型患者的总肝血流灌注(THBF)均低于正常人(P0.05)。肝气郁结证、水湿内停证患者的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低于正常人(P0.05),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患者HPI高于正常人(P0.05)。肝气郁结证和水湿内阻证患者以均匀型肝硬化为主,湿热水停证患者以节段型为主,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和和脾肾阳虚证患者以结节型为主。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肝硬化患者,CT检查结果均有其特点,CT检查可以作为肝硬化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中医辨证证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踝臂指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10 例健康体检者做为正常对照组(A组);选取60例CHD患者分为血瘀证(B组)和气虚证(C组),每组各 30例.测定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运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经统计分析认为,ABI、IMT与CHD血瘀证和气虚证分型相关,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论:ABI对CHD的中医血瘀证和气虚证辨证分型影响强烈,IMT对其分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上海市中心城区中老年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临床特征情况。方法选择上海市中心城区中老年男性不育症患者434例,调查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采用《中老年男子睾酮部分缺乏症状自我测量表》评分(ISS)评价其临床症状,同时检查血清中总睾酮(TT)水平以及精液常规。结果 (1)434例患者中年龄35~45岁者最为多见,达91.24%。患者的中医证型中,肾精亏虚型占比最高(31.11%),其余依次为湿热下注型、脾肾阳虚型、其他证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其中低雄激素血症(简称"低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整体分布情况存在差异(P0.05)。低雄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占比为28.57%,低雄例数占比最多的中医证型为肾精亏虚型。(2)主要中医证型中,脾肾阳虚型的ISS症状评分(体能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性功能症状)明显高于肾精亏虚型、湿热下注型(P0.05),精子总活力也明显低于肾精亏虚型、湿热下注型(P0.05),TT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下注型(P0.05)。(3)排名前列、低雄患者比例最高的两类主要中医证型中,脾肾阳虚(低雄)组与脾肾阳虚(非低雄)组都比同雄激素水平的肾精亏虚组在体能症状、性功能症状上表现更严重(P0.05),在血管舒缩症状上困扰更轻(P0.05),精子总活力明显更弱(P0.05)。(4)肾精亏虚组中,不同雄激素水平的两分组仅有血管舒缩症状有差异(P0.05),其余临床特征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脾肾阳虚组中显示低雄分组在体能症状、性功能症状及精子总活力受损方面表现更严重(P0.05)。结论上海市中心城区中老年男性不育症(少弱精子症)的中医证型以肾精亏虚型、湿热下注型、脾肾阳虚型为主。对于肾精亏虚型患者的血管收缩症状宜加强干预,而脾肾阳虚型患者更应考虑体能症状、性功能症状方面的干预改善。另外,兼有低雄激素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型的相应特异性症状可能会更为严重,脾肾阳虚型尤其如此,须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内在相关性。方法:77例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为大肠湿热证18例,脾虚湿热证17例,肝郁脾虚证20例,脾肾阳虚证12例,寒热错杂证10例,正常组20例,观察血沉(ESR)、疾病活动指数(DAI)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证型组血沉、DAI均升高(P0.05);血清中VIP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中均降低(P0.05),脾虚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升高(P0.05);血清EGF、VEGF在各组均升高(P0.05),以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升高显著。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分型与VIP、EGF、VEGF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3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者,根据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阴血两虚型108例(I组)、气虚血瘀型105例(II组)、阴虚血瘀型69例(III组)和湿热瘀阻型68例(IV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血管狭窄程度,股总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结果:IV组年龄和病程均显著高于I组、II组和III组(P0.05),I组、II组和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和IV组血管重度狭窄率显著高于I组和II组(P0.05),III组和IV组及I组和II组重度狭窄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组和II组股总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血管内径显著大于III组和IV组(P0.05),血流速度显著高于III组和IV组(P0.05),I组和II组、III组和I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初步辨别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证型,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与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患者证型分布特点,更好地指导临床施治。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6例。观察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主证、标证)、24 h尿蛋白定量(24h-UTP)、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统计采用SPSS17,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结果患者主证以脾肾阳虚证多见;标证以血瘀证最为多见。脾肾阳虚组24h尿蛋白定量值较其它4组高(P0.05);而脾肾阳虚证组患者血清总蛋白水平与其他四组相比低(P0.05);脾肾阳虚证的血清白蛋白与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肾气虚证的总胆固醇水平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发病率最高,而标证中以血瘀证高发,故脾肾阳虚为PN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脾肾阳虚证患者24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较其他组高,而血清总蛋白平均水平最低。温肾补脾、活血化瘀法对其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硬变失代偿期中医证型与血浆TNF-α和腹压的相关性。方法:将180例肝硬变失代偿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血浆TNF-α和腹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变失代偿期常见的5个证型依次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TNF-α含量: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脾血瘀证,腹压: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血浆TNF-α和腹压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为:气滞湿阻证与湿热蕴脾证、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湿阻证、湿热蕴脾证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NF-α:P0.05,腹压:P0.01);肝脾血瘀证与其余四证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TNF-α和腹压在肝硬变失代偿期各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型升高较明显,肝脾血瘀证最明显,并且血浆TNF-α和腹压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Ⅳ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瘀"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规律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分析271例Ⅳ期DN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血瘀"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本研究271例Ⅳ期DN患者中,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所占比例最低。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UAER均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比较,气血两虚兼湿浊证UAER升高(P0.05);与其余4个证型比较,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Cr均升高(P0.05),但气血两虚兼血瘀证与气血两虚兼湿浊证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5个证型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证HbA_1c升高(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TC均升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4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TG、Hcy均升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湿浊证与气血两虚兼湿浊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FIB均较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与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ESR较高(P0.05),但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PLT较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期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随着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向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演化,肾脏受损及"血瘀"状态加重,故治疗原则应以养阳补血为本,兼顾活血化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温胆片对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随机选择低危、中危组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温胆片组23例、安慰剂组20例。在氨氯地平有效控制血压基础上分别用温胆片或安慰剂。应用彩超检测治疗前和6个月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MT)、肱动脉充血性和舍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FMD%)。结果:温胆片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减少(P均〈0.05);痰浊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颈动脉IMT间的关系呈负相关(r=-0.596,P〈0.05)。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温胆片组优于安慰剂组,P〈0.05,但硝酸甘油诱发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痰浊型高血压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颈动脉IMT有负相关,温胆片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异常有较好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清热祛浊胶囊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湿热瘀阻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湿热瘀阻证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祛浊胶囊内服,连续用药12周,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观察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监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90.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3.3%,2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有下降趋势,糖脂代谢、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均有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ET-1水平均有下降趋势,而NO、FMD则有所上升,以观察组的变化程度更为明显。结论:清热祛浊胶囊联合利拉鲁肽利于减轻湿热瘀阻证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糖脂代谢、胰岛素分泌,起到血管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辛伐他汀40 mg 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12周后观察2组血脂、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1),IMT及FMD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