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怀柔区2007年至2013年人群出生缺陷监测与医院出生缺陷监测的异同,以便更好的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的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怀柔区2007年至2011年居住在怀柔区人群出生缺陷与医院出生缺陷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7年至2011年人群出生缺陷共监测围产儿14 298例,出生缺陷328例,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2.94‰;医院出生缺陷共监测围产儿15 326例,出生缺陷321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0.94‰。人群出生缺陷发生率略高于医院出生缺陷发生率。人群出生缺陷与医院出生缺陷顺位前五位基本相同,发生率较相近。产后8天至42天发现的出生缺陷情况比较人群监测检出数少于医院监测检出例数。结论继续做好医院监测和人群监测,发挥各自优势,同时不断完善1岁以内出生缺陷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可能导致围生儿出生缺陷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天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围生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和治疗性引产。结果 2003—2006年共监测7947例,检出出生缺陷儿54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67.95‰。结论 进一步加强婚前及产前诊断筛查,避免致畸因素的危害,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发生,是优生优育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项目地区人群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探讨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管理模式。方法按项目要求于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对西城区、海淀区和大兴区居住满1年以上的产妇所分娩的婴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及生后1年的随访工作。采用发生率描述项目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并将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北京市项目地区0-1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11‰;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均存在不同;8天-1岁发现的出生缺陷儿占30.96%,其中50%以上病例为先天性心脏病;结论延长监测时限,建立适合北京市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通过加强北京市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北京市出生缺陷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08-2010年余姚市的出生缺陷发生及构成情况,分析原因,寻求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余姚市2008至2010年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包括本地户口在外地医疗机构)孕产妇分娩的围产儿及〈28w的治疗性引产儿进行监测。结果余姚市3年间总出生数33388例,发现出生缺陷403例,其中〈28w治疗性引产儿107例,围产儿296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20.70/万。在403例出生缺陷儿中,常住人口172例,流动人口231例。出生缺陷前5位畸形依次为唇腭裂,四肢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其他消化道畸形。结论余姚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处于稳定水平,做好孕前、孕期保健及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以减少出生缺陷儿的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各种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孕28周至产后7天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 结果共监测围产儿6518例,检出出生缺陷儿97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88‰,其中占前三位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和胎儿水肿综合征,其发生率分别为53.70/万、13.81/万、12.27/万.缺陷儿中有各种合并症者68例,占70.10%,存在可能致畸因素者32例,占32.99%. 结论孕早期是预防先天性畸形形成的关键.出生缺陷与羊水过多过少、胎儿生长受限、双胎、不孕等高危妊娠密切相关.加强对高危妊娠的监护和产前诊断可早期发现缺陷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目前已位居我院出生缺陷的首位,应加强对其诊断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项目地区人群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探讨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管理模式。方法按项目要求于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对西城区、海淀区和大兴区居住满1年以上的产妇所分娩的婴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及生后1年的随访工作。采用发生率描述项目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状况并将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北京市项目地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1.11‰,婴儿失访率为10.03%;出生缺陷发生率由怀孕28周至生后7天的14.58‰增加到孕28周至生后1年的21.11‰;人群监测与医院监测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均存在不同。结论延长监测时限,建立适合北京市的出生缺陷监测模式。通过加强北京市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提高北京市出生缺陷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上地医院围产儿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1995年制定的出生缺陷诊断和统计标准,对上地医院2006年~2007年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地医院2006年~2007年共监测围产儿10956例,检出出生缺陷儿200例,出生缺陷发生总率为182.55/万。发生率在前5位的缺陷类型分别为为先天性心脏病(58.42/万)、外耳其他畸形(33.44/万)、多指/趾(28.29/万)、全唇裂(16.43/万)、尿道下裂(5.48/万)。对2006年~2007年出生缺陷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不同人群特征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显示出生缺陷的发生与胎数、婴儿性别、婴儿出生体重、分娩孕周、分娩结局有关(P〈0.05)。结论根据出生缺陷的监测结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中国出生缺陷高发地区人群监测和医院监测出生缺陷流行病学特征的差异。方法在中国出生缺陷高发的山西省选择2个高发县作为研究地区,对该地区2002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孕满20周及以上胎儿及婴幼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水平进行分析。人群监测采用社区调查和医院登记相结合的方法,医院监测来自当地医院妇产科及B超检查的登记册,比较两种监测方法出生缺陷发生率及顺位,孕20周至生后7d或至3岁时的差异。结果 2002至2004年医院监测累积出生4855人,出生缺陷11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32.7/万出生;人群监测累积出生6420人,出生缺陷22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47.4/万出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在孕20周至生后7d的常规监测年龄段,医院和人群监测资料出生缺陷均以神经系统畸形为主,神经系统、耳部畸形、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皮肤缺陷发生率均为人群监测高于医院监测。人群与医院监测的前5位出生缺陷顺位一致,依次为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脑积水、脑膨出、唇和(或)腭裂。当人群监测年龄延长至3岁时,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844.2/万出生,是孕20周至生后7d人群监测数据的2.43倍,是医院监测数据的3.63倍。人群监测孕20周至3岁时出生缺陷顺位变化较大,前5位依次为腹股沟疝、无脑畸形、先天性智力低下、先天性心脏病和脊柱裂。结论出生缺陷的水平和顺位与监测方法和时段密切相关,在常规人群出生缺陷监测基础上,可将部分出生缺陷监测时间延长至3岁,可发现更多常规监测以外的出生缺陷种类,为出生缺陷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北京市某医院2010年~2015年双胎出生缺陷监测数据,为更进一步了解双胎出生缺陷情况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回顾分析2010年~2015年分娩的双胎出生缺陷儿的资料。结果共发现了87例出生缺陷儿,5年双胎出生缺陷总发生率6.4%。监测的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其次是多指(趾),尿道下裂,出生缺陷组试管婴儿、脐带异常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一步加强对双胎孕产妇,特别是试管婴儿双胎的产前管理,降低双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怀柔区15年来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今后出生缺陷监测,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以监测医院为基础,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主要先天畸形诊断标准1”及《北京市出生缺陷监测工作规范》,对199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孕满28w至产后7d的围产儿及1996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小于28w引产的出生缺陷儿进行出生缺陷及相关因素的监测。结果1997年~2011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4.49‰,1997年至2003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自2004开始,出生缺陷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1997年~2011年,唇腭裂、指趾四肢畸形、神经管畸形、多发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副耳畸形一直排在出生缺陷顺位的前列,自2006年以后,先天性心脏病一直居出生缺陷顺位的第一位。本地农村人口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本地城镇人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非户籍人口总的发生率高于本市总的发生率。产前诊断呈上升趋势。结论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能力及水平的提高,对出生缺陷的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对外来人口加强开展广泛的优生知识的宣教,做好孕前、孕早期及孕中期的宣教工作,促进婚检工作及推广孕前保健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抉择,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以降低怀柔区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山西省部分地区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2007年山西省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对象为监测点内孕28周至产后42天的围产儿。结果2007年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118.71/万;城镇发生率151.00/万,乡村发生率为95.64/万;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7.65/万,女性为114.01/万。前五位缺陷种类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神经管缺陷,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结论2007年山西省出生缺陷总发生率顺位前五位,与2006年全国监测顺位相同,发生率接近;城镇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乡村,男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永宁县1990年及1994年至1999年共7年13161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BD)调查分析。检出出生缺陷儿125例,发生率为94.98/万。男、女性别相比,城、乡相比,其BD发生率均没有明显差异。BD儿的围产期死亡率为93.3%,明显高于总体围产儿死亡率19.46‰。回族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汉族婴儿(P<0.05),母亲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分娩的婴儿BD率明显高于母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P<0.01)。母亲年龄35 以上尤其是40岁以上者分娩的婴儿出生缺陷机会明显大于25-29岁年龄组(P<0.01)。中枢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居首位(其中,神经管畸形占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位),其次顺位是颜面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和指、趾畸形、先天性马蹄足内翻。应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的监测,实施九年教育,做好产前诊断及围产期保健,尤其是35岁以上者,减少出生缺陷。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南省出生缺陷的变化趋势、相关因素及防治方法 ;为制定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医院"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在我省23个地市,由1996年开始时的57所分娩医院到2003年扩展到75所医院进行,具体内容通过填写《围产儿季报表》和《出生缺陷儿登记卡》来完成。结果河南省出生缺陷监测体系中围产儿男女性别比无明显变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平均126.5∶100;出生缺陷发生率整体有下降趋势,乡村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城镇、女性出生缺陷儿发生率高于男性;以25岁~年龄组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最低,高龄产妇(≥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主要的出生缺陷依次是神经管畸形、总唇裂、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畸形、肢体短缩畸形、马蹄内翻足。结论降低新生儿出生性别比;重点关注高龄产妇(≥35岁)的保健;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发生是提高我省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孕12周后的孕妇以及0-5岁儿童进行出生缺陷监测,明确先天性心脏病在出生缺陷中的构成,为今后出生缺陷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广东省内3个妇幼服务健全地区的部分街道(镇)作为调查点,调查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孕12w后的孕妇,记录怀孕出生缺陷儿的情况;调取并记录同期医院相关监测资料;调取同期儿童保健检查资料。分类汇总统计各系统出生缺陷发生情况,重点分析先天性心脏病。结果调查孕12w后孕妇及5岁以内儿童63341人,发现出生缺陷儿2022人,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19.22/万。先天性心脏病439例,先天性心脏病总发生率69.31/万。以复杂型心脏畸形、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以及动脉导管未闭为主。其中孕28w前产前诊断确诊并终止妊娠95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1.64%。1-5岁儿童动脉导管未闭54例。结论孕28w前的先天性心脏病须纳入流行病学的统计,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情况。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前诊断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持续监测各种类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转归,才能真正反映人群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0年-2012年宁波市鄞州区的出生缺陷发生及构成情况,分析原因,寻求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鄞州区2010至2012年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包括本地户口在外地医疗机构)孕产妇分娩的围产儿及〈28w的治疗性引产儿进行监测。结果鄞州区3年间总出生数41941例,发现出生缺陷441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05.15/万。本地人口发生率161.26/万,流动人口发生率71.82/万。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28w治疗性引产数比较:本地人口经产前诊断治疗性引产占出生缺陷数的22.62%;流动人口治疗性引产占流动人口出生缺陷数的10.58%。出生缺陷前6位畸形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四肢畸形,唇腭裂、神经管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他消化道畸形。结论鄞州区本地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处于逐年下降水平。流动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产前诊断率显著低于本地人口,要加强流动人口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工作,以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先天性心脏病产前诊断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近两年余姚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主要特征,为今后出生缺陷监测,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余姚市2012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孕满28w至产后7d的围产儿及28w的治疗性引产儿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年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3.96‰,其中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61‰,28w因胎儿畸形治疗性引产109例;本市户籍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30‰,非本地户籍为14.5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孕中期出生缺陷检出的相对数,本地户籍人口高于非本地户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产妇年龄超过35岁组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出生缺陷发生顺位前6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总唇裂、多指(趾)、神经管畸形、肾脏畸形、外耳及其他畸形。结论做好婚检,孕产妇孕前、孕期保健,常规进行产前筛查和孕中期彩超排畸,避免缺陷儿进入围产期,对新生儿开展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是降低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8~1990年共收入院分娩的围产儿4431例,其中存有各种畸形者72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6.25‰,高发畸形为神经管缺陷,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做好出生缺陷监测的重要意义和如何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行了探讨,从而提出加强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做好优生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肇庆市4家监测医院出生缺陷儿的发生率及其变化情况,研究出生缺陷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广东省出生缺陷医院监测方案》的要求,以市内4家医院作为监测医院,对肇庆市2001-2010年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监测围产儿63476名,其中出生缺陷儿1034名,发生率为162.9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的发生率比2001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35,P〈0.001)。前3位出生缺陷类型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水肿综合征、多指(趾)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围产儿性别、孕母年龄、胎数有关。结论出生缺陷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的素质,应继续加强三级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江西省铅山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为本地区制定出生缺陷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妇幼三级网络,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搜集出生缺陷资料,对2004年1月~2009年12月全县医疗保健单位和县计生服务站在该地区出生的围产儿共20 150例监测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活产儿20 150例,围产儿出生缺陷183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08‰。其前5顺位是先天性心脏病心(先心)、先天性脑积水、多指(趾)、先天性耳聋、唇腭裂。结论加强孕前监测和孕产妇的孕前健康教育,预防为主,提高产前诊断技术,适时终止妊娠,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2001年~2003年在我市4所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分娩的围产儿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3年间4所医院共分娩国产儿19 776例,其中出生缺陷儿108例.讨论了缺陷儿的形成诱因、产前诊断、预防要点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