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相火     
相火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一直以来中医学者对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通过追溯相火渊源,剖析相火内涵与特征,深入探析相火的生理作用和刘完素、张子和、李杲、朱震亨、张景岳、黄元御六位医家的相火观,以期更深入了解相火理论,并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相火一词首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当今大部分学者基本认为首论"右肾命门相火"之相火论者的是刘完素。故以《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中关于"唯北方有二,曰玄武,太阳水之气也;曰螣蛇,少阳相火之气也……在于人为肾,肾亦二,左太阳水,右为少阳相火"的论述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与相火有关的文献,从"沈括首论‘右肾相火’"及"《梦溪笔谈》之右肾亦当属‘命门’"等方面论证首论"右肾命门相火"者当为沈括。  相似文献   

3.
着重阐述了中医历代医家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对火的认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对火作了深层次的探讨,旨在寻找中医“火”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依据,进而揭示其本质。  相似文献   

4.
“火郁”论     
火郁一证,历代均有认识,金元以后渐趋完善。其病机乃为阳气郁遏所致,如外邪郁热,五志郁热,饮食、劳倦郁热,瘀血郁热,痰饮郁热,郁火化毒等。其辨治并非限于汗解,凡下、清、透、泄诸法,均可因证选用。如外感火郁可辛散表热,或清透气热,或清透营热,或凉血泻火,或养阴透热;内伤郁火可疏肝泻火,或清心泻火,或宣肺泻火,或升散“阴火”,或化瘀逐热,或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5.
浅谈朱丹溪相火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在总结《内经》以及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阴火为元气之贼"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理学太极"阳动而变,阴静而合"之理,提出了相火论,其中指出了君火与相火的区别,认为相火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根于肝肾之阴而起作用。心火动则相火动,五脏异常皆可引起相火妄动。胃气的强弱,气血津液的通畅与否和心神的中正平和与否,都对相火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今“火”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古至今关于火的论述也非常多,古代火论主要有壮火、少火,君火、相火,龙雷之火,实火、虚火,阴火、阳火,外火、内火;现代火论主要有生理之 火与病理之火,主要概述了生理之 火与机体正常体温、机体功能活动以及脏腑组织细胞的密切关系,病理之火与机体微循环障碍和能量代谢障碍、机体细胞能量代谢和功能异常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东垣一部《脾胃论》,俱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无非培人后天元气之本。顾元气为生身之精气,而实祖于胃。故胃气有谷气、荣气、卫气、宗气、阳气之别名,要皆此元气之异称,而此气即《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之气也。少火生气,即为真阳之气,乃生人立命之根。此火寄于肾、肝,名为相火。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故曰:相火以位。则此火本非邪火,而何得云元气之贼?元气在两肾命门之中,随三焦相火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蒸糟粕而化精微。是元气即相火  相似文献   

8.
东垣一部《脾胃论》,俱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无非培人后天元气之本。顾元气为生身之精气,而实祖于胃。故胃气有谷气、荣气、卫气、宗气、阳气之别名,要皆此元气之异称,而此气即《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之气也。“少火生气”,即为真阳之气,乃生人立命之根。此火寄于肾、肝,名为相火。相火者,因君火不主令,而代君以行,故曰:“相火以位”。则此火本非邪火,而何得云元气之贼?元气在两肾命门之中,随三焦相火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蒸糟粕而化精微。  相似文献   

9.
"君相二火",乃君火、相火的统称。君火、相火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火"有自然之火、人体之火之分,人体之火又分少火、壮火,其中少火具有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功能,分为君火、相火。对"君相二火"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不同,探讨纷呈,歧义颇多。明代医家张景岳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君相二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有深刻阐发,即午为君火,子为相火,光明之气为君火,形之质为相火;君相之义,无脏不有,"君相二火"乃正气;君道惟神,相道惟力,君火于人属心,相火于人属肾。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文是针对六气变异、五郁病机提出的治则,如王冰注云:达、发、夺、泄、折五法,为汗吐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将发之解释为发汗,经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1.
“火郁”原属运气学说的范畴,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为“五郁”之一。为了使之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笔者从《内经》本义及后世引申义对“火郁”的发生、治法,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及笔者临证经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这一五郁致病治则的论述,探讨了历代医家对该治则的认识与发挥,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提出临证应用之时务必清楚清、发之比例,才能辨证准确,用药精良,效如桴鼓。同时也例举了笔者应用该治则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3.
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房劳,情志等各种因素相关,并且相互影响,而消渴病的治疗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从肺,从脾,从肾,从肝或并用,配合化痰、活血等。笔者提出"从火论",认为实火、虚火,只是在病程中的一个变化。并初步探讨了"火"发生的病因病机及论治。  相似文献   

14.
正丹溪论阳有余,阴不足,所谓阳者,相火也。景岳驳之,谓阴有余,阳不足,而着"相火以位"之辨。各树旗帜,几如冰炭之不相入矣。尝举二者参之,丹溪大旨,本于周子主静立说,谓相火一动,则五志厥阳之火并煽,煎熬真阴,故东垣目为元气之贼。此论相火二字,专从后天之变动者言,与景岳之主命门,有源流之别。夫"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考前哲如褚氏、赵氏,人生先具命门及相火,行阳二十五度之语参之,景岳所云,相得益彰。盖静而守位者,此相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剖析相火概念,阐述失位、亢盛、虚衰三种不同相火的病理状态,从外感相火病和内伤相火病两方面分析相火为病的证治规律,以期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朱丹溪均有"相火论",二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内涵迥异。由于李东垣相火相关论述散见于多部著作中,远不如朱丹溪相火论集中、系统、明确,所以后世医家论相火者皆宗朱丹溪而轻李东垣,然而李东垣相火论却是联系易水、河间、朱丹溪、命门诸学派关于"相火"、"命门"认识的桥梁。故从两家对相火理论渊薮、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探讨两家相火论之异同,为全面认识相火论、更好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大家,他的学术思想,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基本上受两宋理学的帡檬,且有重大发挥。尽管习业较晚,收之桑榆,成就却斐然可观。正由于此,所以有人说他临床治疗和当时一般医家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王凤仪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性理疗病,并加以完善。他认为"五毒"是令人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并从君相二火的角度解释了"五毒"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家论“火”,对后世临床火证热证的治疗,大开了门径,很值得重视。火为五行之一,与金木水土是并列的,无分轩轾。以五行分阴阳,则火与水并重,主张既济,反对未济。以五行分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