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12)
相火一词首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当今大部分学者基本认为首论"右肾命门相火"之相火论者的是刘完素。故以《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中关于"唯北方有二,曰玄武,太阳水之气也;曰螣蛇,少阳相火之气也……在于人为肾,肾亦二,左太阳水,右为少阳相火"的论述为切入点,并结合其他与相火有关的文献,从"沈括首论‘右肾相火’"及"《梦溪笔谈》之右肾亦当属‘命门’"等方面论证首论"右肾命门相火"者当为沈括。 相似文献
3.
修宗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3):3-4
着重阐述了中医历代医家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对火的认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对火作了深层次的探讨,旨在寻找中医“火”的物质基础和客观依据,进而揭示其本质。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君相二火",乃君火、相火的统称。君火、相火首见于《黄帝内经》,为中医学重要理论之一。中医学认为"火"有自然之火、人体之火之分,人体之火又分少火、壮火,其中少火具有维持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功能,分为君火、相火。对"君相二火"的认识历代医家各有不同,探讨纷呈,歧义颇多。明代医家张景岳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对"君相二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有深刻阐发,即午为君火,子为相火,光明之气为君火,形之质为相火;君相之义,无脏不有,"君相二火"乃正气;君道惟神,相道惟力,君火于人属心,相火于人属肾。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原文是针对六气变异、五郁病机提出的治则,如王冰注云:达、发、夺、泄、折五法,为汗吐下解表,利小便,抑冲逆,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将发之解释为发汗,经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1.
12.
13.
消渴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房劳,情志等各种因素相关,并且相互影响,而消渴病的治疗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从肺,从脾,从肾,从肝或并用,配合化痰、活血等。笔者提出"从火论",认为实火、虚火,只是在病程中的一个变化。并初步探讨了"火"发生的病因病机及论治。 相似文献
14.
正丹溪论阳有余,阴不足,所谓阳者,相火也。景岳驳之,谓阴有余,阳不足,而着"相火以位"之辨。各树旗帜,几如冰炭之不相入矣。尝举二者参之,丹溪大旨,本于周子主静立说,谓相火一动,则五志厥阳之火并煽,煎熬真阴,故东垣目为元气之贼。此论相火二字,专从后天之变动者言,与景岳之主命门,有源流之别。夫"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考前哲如褚氏、赵氏,人生先具命门及相火,行阳二十五度之语参之,景岳所云,相得益彰。盖静而守位者,此相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者抑遏之谓,发者发越之意。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当发而越之,以返其本然之性。火郁非一病之专名,乃是一系列病证的共同病理基础,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因火与热同性,故火郁又常称为热郁。一、火郁的病因病机郁火何来?乃阳气被郁化而为火。阳气为人身之正气,升降出入,循行不已,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明变化所由生焉,乃立命之本。一且气机郁遏不达,则出入废、升降息,阳气不能循行宣发,失其冲和之性,则郁而化火,此即“气有余便是火”之谓。故费伯雄曰:“凡郁病先气病,气得流通,何郁之有?”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3)
李东垣、朱丹溪均有"相火论",二者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内涵迥异。由于李东垣相火相关论述散见于多部著作中,远不如朱丹溪相火论集中、系统、明确,所以后世医家论相火者皆宗朱丹溪而轻李东垣,然而李东垣相火论却是联系易水、河间、朱丹溪、命门诸学派关于"相火"、"命门"认识的桥梁。故从两家对相火理论渊薮、生理、病理、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认识进行比较,探讨两家相火论之异同,为全面认识相火论、更好地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大家,他的学术思想,就其主要方面而言,基本上受两宋理学的帡檬,且有重大发挥。尽管习业较晚,收之桑榆,成就却斐然可观。正由于此,所以有人说他临床治疗和当时一般医家不同, 相似文献
19.
王凤仪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性理疗病,并加以完善。他认为"五毒"是令人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并从君相二火的角度解释了"五毒"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家论“火”,对后世临床火证热证的治疗,大开了门径,很值得重视。火为五行之一,与金木水土是并列的,无分轩轾。以五行分阴阳,则火与水并重,主张既济,反对未济。以五行分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