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2.
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贾会欣  陈利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42-1543
《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说的实质是指人体的生理过程、病理变化是以时间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而发生发展变化的,实际就是中医时空观的观点。《黄帝内经》在阐述人的病理变化时也充分体现了时空观点。  相似文献   

4.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1):1090-1092,115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万物象变,气化使然。从自然之气化育万物和自然之气化影响人体之气化、气化理论运用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素问》气化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的学术特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黄帝内经》中的生态学思想,以更好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法详读《黄帝内经》,力求深刻理解,并做进一步探讨。结果理清《黄帝内经》的人体生态学概念,阐述了阴阳五行系统,经络藏象系统,精、气、神系统,禀赋系统;阐发《黄帝内经》中关于自然生态学的观点,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天地相参,人与气象相关,人与地理环境相应。结论人体生态平衡失调是疾病的本质,"论治"即是调整人体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是动则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后世对其的解释颇有争议。作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的篇目原文,发现"是动则病"中"动"所描述的是对相关疾病的诊察方法,且在《黄帝内经》中对上述病症的治疗及具体操作方法有系统论述,对诊断和治疗"十二经脉"的从属病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荣气"与"营气"在《黄帝内经》原文中多次出现,除《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外,《素问》俱书"荣气",《灵枢》则均为"营气"。后世通常认为二者互为通用,有的认为是并列或从属关系。然笔者反复推敲《黄帝内经》原文,发现将"营气""荣气"简单理解为互用存在一些疑问,探讨如下。1字体演变及字义比较荣,金文■是象形字,■像花穗,■像一片交叉丛生的花丛,造字本义指丛生的植物繁花绽放。篆文■误将金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证《素问·平人气象论》"少阳脉至,乍数乍疏"的文献,认为"少阳"是后天脾胃之气萌发之初,"乍数乍疏"是少阳时期脉律的生理性变异。区别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病理性脉律不齐,"少阳脉至"应具有从容和缓的特点。与病理性与西医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RSA)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非常相似,年龄均多见30岁以下、常兼窦性心律过缓、均为生理性变异。据此推断《内经》中"少阳脉至,乍数乍疏"是有关平脉脉律生理性歇止的论述,可能也是中医对RSA的最早描述。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明确言及"传于后世"的篇章有《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针解》《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师传》,共4篇。笔者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4篇"传于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传于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系统地梳理,总结得出《黄帝内经》"传于后世"论的6个观点,以期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1.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气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气(精气)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是《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理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生命物质存在,使中医药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索中,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的"咸入肾"理论揭示了五味之咸与五脏之肾的密切关系。生理上,"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咸,先走肾","咸生肾";病理上,"五味入胃,各归其所攻","咸先入肾","夭之由也";治疗上,后世多用盐引药气入肾脏以治其病。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全书明确言及"传之后世"的有《素问·三部九侯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方盛衰论》、《灵枢·终始》、《灵枢·玉版》共计5篇。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通过对5篇"传之后世"论的研究学习,对其"传之后世"的观点进行简要的系统梳理,总结得出对于《黄帝内经》"传之后世"论的9个观点,以期为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和发展《黄帝内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心印绀珠经》为明代医家李汤卿著,该著作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本于天地阴阳气候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治及脉法予以阐述,对后世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具有重要价值。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它是研究六十年一个甲子周期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门科学。本文从运气之要、至真南北、天气之脉、标本运气、防治之径等方面对该著作的五运六气医学思想特点予以阐述,对于深入挖掘古代医家五运六气理论及其临床运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及"针刺骨",证明了对于刺骨的治疗手段早已有所记载,但因后世对古文的理解有别,且针具又经历了各时代的变革,导致"针刺骨"的治疗手段仅流落在民间而未能广为流传。本文就《黄帝内经》中"针刺骨"治疗骨伤科疾患的观点进行考证及阐述。  相似文献   

17.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道德经》中所推崇的"清净无为"、"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等观点,对中医的养生保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其中的养生、益寿、延年的观点也一直被后世所推崇,本文现就《道德经》与《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做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内经》阴气、经气、脏气等理论阐述,认为阴气是经气的一部分,阴气与脏气在生理上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但阴气不应等同于脏气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一经气感传与神经传导的协同作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手部穴位主要分属于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针刺手部穴位,其经气感应可按经络循行,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从而治疗相应脏腑及经络循行中某些器官的疾病。对于经气感传,古人早有认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也有人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中关于针灸的论述,提出6个观点:针刺要领首先在于"治神","气至而有效"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补虚泻实"是获取针灸疗效的重要手段,"刺有浅深"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针灸处方精简确当与否决定了针灸疗效的成败、"应天时而调气血"对针灸疗效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