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针联合益气活血通络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与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9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及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72.34%低于研究组临床有效率89.36%(P0.05);研究组治疗后FMA、MBI、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能提高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及运动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肾逐瘀助复汤辅助治疗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肢体痉挛及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9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60min,每周6次为一个疗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益肾逐瘀助复汤,日1剂水煎服,一周为一个疗程,2组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活动能力、痉挛评分及神经功能修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上、下肢)及MBI评分升高,上、下肢痉挛评分降低,NDS降低,FCA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FMA(上、下肢)及MBI评分较高,上、下肢痉挛评分较低,NDS较低,FCA较高(P0.05)。结论益肾逐瘀助复汤辅助治疗可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期肢体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修复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药透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我院脑病科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10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药透治疗,治疗3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FMA积分分别为(35.7±11.8)(39.6±10.6)分,MBI评分分别为(43.4±11.1)(48.1±12.6)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定向药透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有良好疗效,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调气养血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基础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治疗以及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予以常规体针治疗,试验组予以调气养血针刺法。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NIHS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较低,下肢Fugl-Meyer评分较高(P<0.05),试验组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调气养血针刺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级生活质量,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6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MA、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MBI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联合血栓通可以明显提高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肢体康复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量表(MBI)评定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上肢运动功能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8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4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的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51/54),对照组为79.63%(43/54),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FMA评分、BBS评分和MBI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PY、IL-10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血清NPY、IL-10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刺法联合康复运动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NPY、IL-10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及中药内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和内服中药汤剂。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79.1%(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QOLSS评分均升高(P0.05),在治疗1、3个月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QOL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及中药内服治疗脑卒中偏瘫,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协同护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宄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协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出院前24小时两组患者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入院24小时内(P0.05),且研究组FMA评分及恢复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护理利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7,(9):1281-1283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患者90例,观察组采用薄氏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取关元、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等穴位辨证加减论治,同时采用分期运动疗法。对照组只给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运动功能障碍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5%(P0.05);观察组治疗后NDS、FAM以及MBI评分改善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改善显著(P0.05)。结论:腹针联合分期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偏瘫痉挛,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痉挛期的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采取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另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MA、MBI评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MBI、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痉挛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宣教对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及成本-疗效比。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宣教,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能力(MBI)和生活质量(QLI)评定,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QL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MBI、QLI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FMA、MBI、QL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费用、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间接费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FMA、MBI、QLI每改善1分,所消耗的相关成本费用显著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宣教能促进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并且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技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神经松动技术,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内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MA-UE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神经松动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通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传统的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系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 2组在治疗6周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栓通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康复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配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头体针及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加作业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和MBI较治疗前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M-UEA及MBI提高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配合作业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入院后给予调整血糖、血压、血脂及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早期康复训练,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轻点刺络法,4周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应用改良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量表评价感觉功能,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4、8周后浅感觉、本体觉、皮质觉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 0.05);试验组浅感觉、本体觉、皮质觉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均P 0.05)。两组治疗前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4、8周后FMA、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 0.05);且试验组FMA、MBI评分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高(均P 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68.75%(P 0.01)。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造血系统等亦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轻点刺络法联合早期康复是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仅加用康复治疗。治疗2个月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运动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BI)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功能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均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灸与现代康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疗效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6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MBI评分)、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缩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SV、EDV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阳明经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中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4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益气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MA评分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情况。结果:经统计和比较,在治疗之前,两组FMA评分经比较P0.05;经过不同的治疗之后,较之本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出现显著上升的情况,(均P0.05);且不同的治疗之后,两组FMA评分经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不同的治疗之后对2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可得观察组在各项指标以及总得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利用益气活血通络类中药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针剌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首次发病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MBI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和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