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既往对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学者们更多地关注于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变化,而忽视了椎旁肌这一重要的脊柱稳定结构的变化。筋骨平衡理论强调,在临床诊治骨伤疾病时应关注骨关节与软组织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本文总结了椎旁肌维持脊柱稳定的作用和腰椎退变后椎旁肌的病变表现,基于筋骨平衡理论对椎旁肌病变与腰椎退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椎旁肌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方法,为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Harad.  A 谢林 《中医正骨》1999,11(9):55-56
骨质疏松和椎间盘退变是老年人腰背痛最常见的原因,以往的研究表明,在骨密度下降和椎间盘退变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为两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及其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往常依据X线片所示骨赘来衡量骨关节退变的程度,对椎间盘本身很少涉及,因此有必要用更精确的方法来检测骨量及椎间盘,以便确定两者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骨密度与椎间盘形态学变化,证实骨量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负相关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作者于1993~1996年间,对161例腰背痛患者作了骨密度(BMD)和磁共振(MRI)及腰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高、易反复,现对其研究由椎间盘拓展到椎旁小关节、椎体及韧带、椎旁肌肉等。现有研究发现椎旁肌退变与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病变节段、临床表现相关,阅片时发现双侧椎旁肌萎缩、脂肪浸润增加,单侧突出者患侧脂肪浸润尤为明显,日久可累及健侧,加重症状。在临床物理治疗中常见患者脊柱双侧对治疗强度刺激敏感度不同,腰肌的不对称性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功能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故查阅已有研究,明确椎旁肌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健康女性进行 DEXA骨密度检测 ,探讨腰椎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 ,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规律 ,为骨质疏松病人提供群体防治依据。对 338例健康非体力劳动女性采用美国 Holgic公司生产的 QDR- 4 5 0 0型双能 X线吸收仪进行腰椎正侧位扫描 ,检测腰椎骨密度值 ,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证实骨密度 30岁以前呈增加趋势 ,30~ 35岁达峰值 ,此后逐渐下降 ,5 0岁以后明显下降 ,绝经后时间越长 ,骨质疏松发病率越高 ,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与年龄增长及绝经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退变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19例既往行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再次因单侧下肢疼痛入院,诊断为邻近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在本院接受经皮内镜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估手术疗效,并在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年龄52~71岁,平均(54.8±11.23)岁;其中男11例,女8例;随访时间为18~35个月,平均(22.56±6.72)个月;手术时间为50~90 min,平均(55.56±10.38)min;术中估计失血量为10~35 mL,平均(12.45±4.38)mL;住院时间4~10 d,平均(5.74±1.19)d。术后腰、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1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4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腰椎退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具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把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扳切除、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患者28例.结果 28例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评价:优14例,良13例,尚可1例.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密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移位.结论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女性腰椎后前位骨密度与绝经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女性腰椎(L2-4)后前位骨密度(BMD)与绝经的关联性,为进一步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提供依据。方法江苏省南京市52名50-54岁的女性无症状健康体检者,根据是否绝经分为2组,即绝经组23例和未绝经组29例,使用GE Lunar 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仪测量观察对象的腰椎2-4(L2-4)BMD,分析L2-4BMD与绝经的关联性。结果绝经组BMD异常13例,占56.5%;未绝经组BMD异常8例,占27.6%。2组BMD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组BMD异常率明显高于未绝经组。结论江苏省南京市女性L2-4BMD异常与绝经显著相关;女性应当在绝经前开始预防绝经后PMOP。  相似文献   

8.
正腰椎不稳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通常表现为腰容易扭伤,轻微活动可导致腰痛、腰部活动受限。而腰椎关节突关节的病变是导致腰椎不稳症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关节突关节腰椎不稳解剖生物力学病理等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近年来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语言为中文和英文,发现关节突关节的病变与腰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并提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骨科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单节段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的患者,共计50例。测量并记录术前骨盆入射角,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PI≥45°,B组PI45°.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两年的腰椎前凸角(LLA),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IH)、伸屈位活动度(ROM)、中立位椎体移位距离(SD)。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IH,ROM,S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LLA,IH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SD,RO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I值是骨盆对腰椎生理变化代偿能力的指标,PI值越大则代偿能力越强;PI值较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术后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10.
马聪  金利新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92-2093
目的 研究腰椎不稳患者椎旁肌肌梭组织学和形态学的改变,探讨其在腰椎不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腰椎不稳的预防以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正常组织取自经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于腰椎区锐性分离并切取椎旁肌组织;所有组织行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肌梭组织形态,并计数其免疫组化阳性反映.结果 腰椎不稳组肌梭形态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肌梭体积增大、囊腔扩大及肌梭纤维结缔组织囊增厚;多个肌梭聚群存在;梭内肌纤维减少或被肉芽组织替代.两组之间肌梭密度无显著性差异(q =0.112、0.597,P>0.05);镜下观察见,两组肌梭中均有NT-3的阳性表达,但腰椎不稳组较对照组染色强度低,差异有显著意义(q =3.507 ~23.663,P<0.01);对照组中,核袋纤维对MY-32呈阳性反映,而腰椎不稳组,核袋纤维对MY-32染色强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q =3.509 ~23.673,P<0.01).结论 腰旁肌肌梭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与腰椎不稳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隙血管增生与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腰椎退变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170例腰椎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峡部裂性滑脱85例(峡部裂组)、退变性滑脱85例(退变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采用Meyerding分级标准评估腰椎滑脱程度;在腰椎MRI上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Modic改变分级标准评估终板退变程度,采用Weishaupt分级标准评估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比较2组患者的腰椎滑脱Meyerding分级、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终板Modic改变分级及关节突关节Weishaupt分级。结果:(1)腰椎滑脱Meyerding分级。峡部裂组腰椎滑脱MeyerdingⅠ度32例、Ⅱ度48例、Ⅲ度5例,退变组腰椎滑脱MeyerdingⅠ度59例、Ⅱ度26例;峡部裂组腰椎滑脱程度较退变组更严重(Z=-4.323,P=0.000)。(2)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峡部裂组椎间盘PfirrmannⅢ级43例、Ⅳ级34例、Ⅴ级8例,退变组椎间盘PfirrmannⅢ级33例、Ⅳ级47例、Ⅴ级5例;2组患者椎间盘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情志与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70名受访者,采用Medilink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及汉密尔顿抑郁调查量表评估抑郁值,将受访者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别对两组受访者抑郁和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抑郁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3.2±7.6 VS 5.2±7.1,F=-4.055,P=0.000),且骨质疏松组L1、L2、L3、L4和总体腰椎骨密度值与抑郁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3(P =0.000)、-0.425(P =0.010)、-0.447(P =0.006)、-0.376(P =0.024)、-0.618(P=0.000),非骨质疏松组它们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抑郁与骨密度之间存在关联性,抑郁越严重骨密度值越低,抑郁是骨质疏松症加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患者的资料,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中位数28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断钉,3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吸收,其余141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141例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17/79)与女性(14/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0);年龄≥60岁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7/89)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3,P=0.000);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2/67)高于术前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0);多节段融合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1/54)高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P=0.000)。结论:年龄大、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多节段腰椎融合,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腰痛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地给家庭、医疗及社会增添了经济负担,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对腰痛的发病原因、机制一直成为许多学者的疑惑,而在其多发的病因中发现腰椎小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目前,关于腰椎小关节退变与腰痛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关节的解剖生物学改变、病理学改变、影像学改变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故而收集相关文献对腰椎小关节的退变做一相关性综述。  相似文献   

16.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多由机体长期维持不良姿态导致腰椎结构应力分布紊乱,引起脊柱主被动稳定系统失衡,最终造成椎旁肌及周围骨组织退变所致。本文介绍了DLS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的关系、DLSS与椎旁肌退变的关系及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与椎旁肌退变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DLSS的治疗与康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疗效。方法:将412例腰椎退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0例)和对照组(82例),观察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疗效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疾病较传统开放式腰椎融合术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小哭节退变的CT征象,提高对腰椎小关节病变的认识,探讨影像检查方法。方法收集67例腰椎小关节退变病人的CT及临床资料,对小关节及相关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征象:(1)关节突增生肥大;(2)关节面改变;(3)小关节间隙改变;(4)关节内真空现象;(5)关节半脱位;(6)关节囊钙化。结论CT能较好显示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多种改变,但对早期软骨退变的诊断能力有限,还需进一步探索腰椎小关节退变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骨密度与腰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70例进行过腰椎骨密度检测,并同时摄腰椎站立正、侧住及过伸过屈功能位X线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T值不同,将患者分成骨量正常组(I组)、骨量减少组(Ⅱ组)和骨质疏松组(Ⅲ组)3组。测量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以及骶骨倾斜角。结果:①各组患者腰椎曲度、Cobb’s角、椎间滑移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Ⅱ组和Ⅲ组在腰椎曲度和Cobb’s角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患者的椎间滑移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骶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椎曲度和Cobb’s角分别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60,r=0.40);椎间滑移距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40);骶骨倾斜角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结论:随着腰椎骨密度降低,腰椎曲度变直,Cobb’s角减小,椎间滑移度增大,腰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20.
牛维  邵敏 《中医正骨》2001,13(6):19-20
为探讨腰椎骨密度测量在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的临床意义。测定了老年髋部骨折和非骨折人群各50例的腰椎骨密度。结果显示两组间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腰椎骨密度能够预测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