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倩琪 《光明中医》2007,22(2):13-15
张仲景《伤寒论》不仅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而且十分重视辨证施护,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调摄护理的方法,对于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保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中医临床普遍存在煎药不规范,服药方法单一,药后调护不慎,均是导致中医药疗效降低的原因.本文总结了《伤寒论》的调摄护理方法,旨在宣扬张仲景的辨证施护思想,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服药、饮食、覆被、针灸等方面探讨了《伤寒论》的护理方法,从而誉赞《伤寒论》辨证施护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煎药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冶的基础。《伤寒论》对中医煎药、服药方法以及服药后护理的论述,也是中医护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住中医临床实践中,存在煎药技术粗糙、服药方法单一、服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述《伤寒论》中药物煎服法及服药后调护的中医护理思想,为医护人员及病人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法运用《伤寒论》中药物煎法护理、服药护理及服药后调养护理,引起医护人员重视辨证施护,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结论正确运用药物的煎服护理,重视病人服药后调养,对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不仅确立了辨证施治的体系 ,亦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今仅以服药护理 ,作一浅探 ,以冀对临床辨证施护有一定指导意义。1 发汗之剂 ,微汗为佳发法之法 ,乃为病在太阳而设 ,以祛在表风寒之邪。然汗之程度 ,要恰倒好处 ,不可无汗 ,亦不可大汗。如服桂枝汤 ,微似有汗者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汗之太过 ,不仅表证不解 ,反而营阴受损也。故曰“病必不除”。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 ,均方后注 ,取微似汗。然若汗之太过 ,补救之法 ,如大青龙汤“温粉扑之” ,其汗则止。2 攻下之类 ,便通为效攻下之剂 ,为驱除体内有形之食积、瘀…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有人称他是辨证论治的大师,方剂学的鼻祖,临床学的奠基人。笔者认为,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先驱。综观《伤寒论》其中就有不少关于护理学实际内容的记载。特别是在药物的煎煮、服用、药后反应的观察处理以及饮食调摄等护理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保持和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很有研究和参考价值。一、煎药方法不拘一格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  相似文献   

7.
赵昕 《中医药信息》1995,12(2):28-28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小议齐齐哈尔市中医院赵昕(161000)《伤寒论》是论辨证施治的第一部专著,其中亦寓于了辨证施护的重要原则,它同样指导护理工作的实践。下面仅将《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做一浅析。1服热粥调和营卫以取汗药后服热粥,是借助水谷之精气。充养中...  相似文献   

8.
中药汤剂是祖国医学使用最早的一种剂型。汤剂具有煎煮方法简单,易于服用,吸收快,适于中医辨证施治等特点;从古至今已应用数千年。汤剂的煎煮方法也是一门科学。历代医学家十分重视煎者人及煎煮药方法的选择。如《伤寒论》95个汤剂及《金匮要略》等方均注明煎煮法。元代名医王好古说:“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药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用陶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布滤去粗,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伤寒论》不同部位汗出机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方法本文对《伤寒论》中汗出部位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在《伤寒论》中"汗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有的条文中作为主证,有的作为伴随症状。其中对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汗量、不同转归的"汗证"均有描述。结论根据其部位汗出机理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反映其病机证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正>《伤寒论》中方剂的煎煮法、愈兆及调摄法等,是《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仲景精于辨证施治、善于遣方用药的具体体现之一。现将《伤寒论》中有关煎药方法、欲愈征兆及调摄方法等相关内容分析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煎药法煎药方法是方药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正如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仲景《伤寒论》中方剂的煎法,并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基于对药方及证候等多方面、多  相似文献   

11.
疗效判断,既是对辨证诊断正确与否的检验,又是选方用药准确与否的重要依据.《伤寒论》中对服药后疗效判断的论述较多,对后世医家启发较大,笔者将其归纳为六法.1 汗出判断法 即是通过询问病人服药后汗出情况来判断疗效的方法.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和驱邪外出的作用,若病人服发汗或发散剂后微微汗出,说明邪随汗出,营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对中医护理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学习《伤寒论》有关护理知识,对提高辨证水平和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兹就《伤寒论》服药护理法探讨于后。一、服药方法 1、服药途径:《伤寒论》中,剂型及作用不同,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4.
浅谈定量辨证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淑云 《中医杂志》2007,48(4):373-374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汤证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治体系的各个方面,张仲景不仅对同一经的证候作了量的区分,而且对不同经的证候间进行了量的分析,同时还对处方用药、服药方法、人体正气强弱等进行了量化辨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辨证施治专著。然而,它又是一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施护之著。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那么对于疾病的疗效、康复更需辨证施护。这同样也是《伤寒论》的重要原则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护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对煎药法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煎药方法既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张仲景提出了多种煎药方法,对不同的病况使用不同的煎药方法,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发挥。重点从《伤寒论》中特殊煎药溶媒的选用、特定药物的特殊煎煮法、特定方剂的特殊煎煮法3个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罗燕文 《新中医》2021,53(11):5-11
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首先提出的。现将《伤寒论》中有"汗出"这一病理性反应并且提供了相应治疗方的条文整理出来,以六经-八纲-方证经方辨证施治理论进行分析,以方为纲,条文为目,条分缕析,总结出《伤寒论》中这些汗证治疗方的六经归属以及方证辨证要点。认为除厥阴病条文中未涉及汗出的方证外,《伤寒论》记载了23个汗证的治疗方,其汗出症状可有部位、数量、性质、气味以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但证候仍不外六经病或者六经病之间的并(合)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20.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