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227例急性死亡病人临床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病人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急诊内科急性死亡病人227例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死亡患者都存在诱因、忽视病情、就诊时间迟、延误诊治及不恰当的早期处理等加重病情的不利因素。结论: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正确有效地诊治急危重症病人,部分死亡可以预防或避免。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保健工作的普及 ,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科疾病的构成及死亡状况也随之变化 ,现就我院儿科住院患者 16年来疾病构成及死亡状况变化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依据我科住院患儿出院卡片的第一诊断为统计病种 ,将1984年 6月至 2 0 0 0年 6月分为 8个年段 ,每 2年为一年段进行总结分析。以下仅详述第 1、第 8年段疾病构成及死亡状况的变化。疾病的诊断则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 ]进行分类。2 结 果2 .1 疾病构成 第一年段总住院人数为 2 816例 ,第 8年段总住院人数为 2 2 6 0例 ,呼吸系统疾病由 41… 相似文献
3.
4.
急诊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汉森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53-54
目的 通过对急诊病人死亡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医院急诊救治和业务培训的重点,以提高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份本院急诊处理全部死亡病历82份。结果 院前死亡46例,占56.1%;经抢救无效24h内死亡36例,占43.9%。主要病因:严重创伤48例,急性中毒6例,溺水3例,心脑血管病17例,器官衰竭5例,工业事故3例。结论 ①急诊死亡者车祸为主;②男性多于女性;③青少年死亡病因以急性中毒、创伤为主;④中壮年死亡病因以心源性猝死为主;⑤加强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意识教育,加强群众的一般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建立、健全急救网络体系,是提高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刘志高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0,15(3)
目的:分析基层山区急诊死亡的病因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提高急诊患者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急诊死亡1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6例急诊死亡中,外科以青壮年、外伤居首位;内科以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居首位;男性死亡病例是女性的1.86倍:平均反应时间25分钟.结论:基层山区急诊死亡有其特点及规律,应有针对性地改进急诊急救策略、加强社会预防措施,以降低急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院近年急诊死亡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诊死亡患者的特点,以提升急诊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预后,为提升类似老龄化城市的健康水平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对2016-01—2019-12期间在我院急诊死亡的588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死亡的原因、季节分布、到急诊室的抢救时间等。结果:男性(419例)死亡人数明显多于女性(169例),男女比例2.48∶1,46~65岁是急诊死亡的高发年龄。患者达到医院高峰时间段为6:00~10:00和16:00~20:00。到达急诊时诊断为到院前死亡的病例占61.90%。急诊死亡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心源性猝死、脑血管性疾病、各种严重创伤,其中创伤疾病死因以车祸和坠落伤为主,高龄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内科系统疾病。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急诊死亡的特点需要引起重视,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应注重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给予高龄患者必要的监护,有助于减少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诊观察区患者死亡的病重时段分布,以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急诊观察区166例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出死亡病种及时段.结果:166例死亡病例中主要为呼吸衰竭和心脑血管疾病,共96例(56%),患者的主要死亡时段为00:00-08:00,共76例(45.8%),高于早班48例(28.9%)(x2=10.09,P=0.001)和中班时段的42例(25.3%) (X2=15.198,P<0.001).结论:呼吸衰竭和心脑血管疾病为急诊观察主要死亡病种,而主要死亡时间集中在夜间,管理上尽量集中安排治疗时间,夜间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减少患者夜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2000年1~12月急诊死亡总数98例 ,其中院前死亡73例 ,急诊科内死亡25例。如何提高急诊心跳呼吸停止及复合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如何减少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仍是摆在我们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总结经验将98例急诊死亡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98例中男57例 ,女41例 ,男女比例1.39:1。年龄2d~90岁。死亡类型、分布98例中猝死31例 ,其中出生2~3d2例 ,1~10岁1例 ,11~20岁1例 ,21~30岁5例,31~40岁7例 ,41~50岁3例 ,51~60岁5例 ,6…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规律和特点,以提高院前及医院急诊抢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0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261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诊死亡病例涵盖各年龄层,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死亡原因中疾病涵盖各专科,前三位死亡原因为猝死、心血管病和各种创伤;死亡病例最多的月份是12月和1月。结论:应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教育和培训;简化急诊检查程序,重视院内猝死的发生;重视院前急救,强调急诊创伤联合中心抢救制度;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652例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急诊抢救室所救治的危重病人通常罹患多个器官或系统疾病 ,病情变化复杂而迅速 ,仅靠某一专科医护人员参与救治 ,往往会显得顾此失彼、力不从心 ,有时甚至延误最佳抢救时机而导致病情恶化死亡 ,因此如何提高抢救室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仍是当前从事急诊专业工作人员所关注的问题。尽管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 ,其结果仍不尽人意[1] ,因此本文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急诊抢救室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 ,以探讨病人死亡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进而提高危急重病人急诊抢救成功率。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近 5年来我院急诊各科共收治各种成人急诊 76 0 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诊科死亡患者的死因以及发病年龄,时间性、季节性等,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我院急诊科死亡患者共1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死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到死亡时间、死因、有无院前急救、是否尸检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年龄〈60岁中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其中20~29岁之间年轻人死亡率较其他年龄段高;年龄≥60岁后男女死亡比例相当。秋季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31.11%)。除秋季以外伤死亡发生率最高外,其他季节均以猝死死亡占第一位。春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亦较高。本文死亡高峰时间为15:00~18:00。死亡原因排序先后为猝死16.30%,循环系统疾病14.80%,肿瘤终末期12.59%。急诊以肿瘤患者停留时间最长,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者。所有病例呼叫院前急救的尸检率仅2.96%。结论本院急诊科死亡患者有时间、季节特点,死因以猝死和循环系统疾病发生率较高,同时本地区居民急救意识高,但尸检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急诊是医院医疗和急救的前沿阵地,病人的疾病种类复杂,健康基础不同,年龄差距大,病情急,变化快,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刈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1月1409例死亡病人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486例急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本地区急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急诊科抢救室急救死亡及院前急救死亡486例病例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30~39岁(28.40%)及20~29岁(27.57%)为两个急诊死亡高峰组;<10岁儿童急诊死亡病例(13.99%)比例也相当高;>60岁急诊死亡病例较少。男性死亡病例是女性的3.45倍。死因以各种创伤(34.36%)、猝死(22.22%)、心脑血管疾病(17.49%)为主。急诊死亡病例就(出)诊分布最高的时段为00:00~08:00(29.63%)。结论:急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与本地区特殊人口结构及其他社会情况有关。需加强有效的社会预防措施,同时加强院前急救及急诊科抢救室专职化建设来降低急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15.
急诊院前死亡148例分析(364000)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一医院简晓春关键词急诊,院前死亡病例,原因分析AnalysisonCausesof148DeathsontheWaytoEmergencyRoomofaHospital¥JianXiaochun... 相似文献
16.
急诊青年患者死亡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影响,但其死亡原因迄今报道较少。现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死亡的121例急诊青年患者的死亡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急诊创伤死亡病例68例,观察并记录创伤患者的性别与死亡年龄分布、创伤原因、受伤部位、直接死因、救治方法、创伤至死亡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患者死亡年龄以青中年年龄段最多;死亡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刀伤、其它伤;主要创伤器官排位分别为头部、胸部、腹部;直接死亡原因有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失血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其它;救治方法有扩容补液、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支持、心肺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急诊手术;患者死亡时间多在现场至伤后1h内。急诊创伤死亡患者年龄结构、受伤原因等较前有显著区别,在救治过程中要及时改变观念;临床急救工作要更偏重于严重创伤患者,综合评估和分析急救工作相关因素,制定合理有效抢救方案,以进一步提升抢救质量,降低急诊创伤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372例急诊“120”患者抢救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家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4):232-234
目的 :探讨急诊“12 0”对医院急诊科救治水平的影响。方法 :分析 372例急诊“12 0”病例的临床情况及治疗转归。结果 :急诊疾病病谱前 6位病种分别是急性损伤、心脑疾病、昏迷、急性中毒、中暑和肿瘤。 372例筛出多种特殊情况 ,得出本组病例的实际救治率为 82 .3% ;“无名氏”群体 10 3例 (占 2 7.7% ) ,这部分病例给急诊临床和社会带来了新问题 ,如何将其损失减少到最小范围 ,这仍有待今后继续探讨。急诊“12 0”的病例进入急诊科后给各专科病房 (占 39.5 % )和 ICU病房 (占 6 0 .5 % )输送病源 ,经急诊科再救治的患者比未经急诊科处理直接转入专科的病例安全系数大 ,发生纠纷的机会少。急诊“12 0”在应付灾难性事件方面显示了很强的应激能力。结论 :急诊“12 0”是医院急诊科的主要病例来源 ,是“院前急救院急诊科救治 ICU”三位一体急救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王立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广州)》2003,(64):79-80
目的:分析及探讨住院儿童死亡原因,以提高诊治质量,降低死亡率。方法:对54例住院死亡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儿童死亡率为1.45%,不同年龄死亡的主要病因不同。结论:针对不同年龄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各种急危重症处理和抢救均以降低死亡率为目标,急诊医疗水平的高低亦与病死率有关[1]。因此,研究急诊死亡病例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可给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对本院急诊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424例急诊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