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梅  汤利红  汪雪睛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M0005-M0005,i0001
探讨了张仲景“勿令九窍闭塞”治疗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价值和学术意义。提出“九窍”是机体机窍总司;窍闭是百病之由;“勿令窍闭”是治疗的重要法则。注重辛香达窍之品选用。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处处有"通"的思想的体现,认为"通"是保持人体健康无病的前提条件,不"通"是各类疾病的重要病机,通法也是其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张仲景运用通法涉及人体的各个层面,从通脏腑、通经络、通支节等多个层次阐释其对通法的具体运用。从人体正常生理的保持、对疾病病机的认识、虫类搜剔、辛开苦降、通行阳气等组方用药法则系统研究张仲景"通"之思想,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其"通"之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腑定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常秉承先师李镜堂治喘之意,力宗《伤寒论》,《韩名医通》定喘之旨。每遇喘证,无论新久寒热虚实,均以通腑为先。屡经运用,疗效逾常。现将经验介绍于后,供杏林诸君验证。一、素染喘疾,伤寒而作,无汗而喘者,三拗承气汤主之。三拗承气汤、麻黄、杏仁、厚朴各10克,枳实15克,大黄、甘草、生姜各6克。水煎,开后3~5分钟即可。患者李××,男,74岁。染喘疾30余载。目前调摄不慎,感受风寒,顽疾复作,中西药  相似文献   

4.
脏腑病变是中医内科疾病的主体。一般情况下,"脏病治脏,腑病治腑"即针对不同脏腑病变而提出的治疗方法;而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在治疗某些脏病时往往用"通腑"法,这种辨证思维正是巧妙地把握了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现就《伤寒杂病论》中"通腑安脏"思想做一探析,以深入揭示其内涵,为临床临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用到了发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治疗黄疸病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肺热喘证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治疗水气病的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中,使用发表的方法宣透邪气,调和里气。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的治则即源于仲景这种"从表求治"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络属和内外沟通,与机体的苗窍存在某些特有的联系:如目为肝窍、鼻为肺窍、口为脾窍……等,成为中医整体恒动观用以有效地指导临证治疗的生动范例,古今医家于此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拟从与此相关的另一侧面,即脏腑气血学说出发,试以“后天之本”脾胃为主,探讨从脾胃一脏一腑与它脏的密切关系及其同九窍病证的内在联系,文中错谬或不周,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苏琛  杨晗  唐昊 《中医杂志》2012,53(6):533-536
以《伤寒杂病论》中“五脏元真通畅”为基本思想,从其内在含义、发病机制、治疗总则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证治思想精髓.认为“五脏元真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治愈疾病的最终目的.这一思想精髓可用以指导临床,作为临床辨证施治的一种目标,对中医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8.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作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过程中常伴有腹胀、便秘等腑气不通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可以导致腹胀、便秘,而通腑法可以调畅气机,使邪有出路,有利于促进肺炎患者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现将相关理论探讨和应用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ICU患者通腑泻下法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 1月~ 1 999年 6月 ,本院 ICU室采用中医通腑泻下法治疗患者 41 6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ICU室 41 6例患者 ,在病程中出现腹大胀满、呼吸急促、恶心、呕吐、二便秘结、神识昏蒙等可下之证的有 364例 ,其中男 2 0 1例 ,女 1 63例 ;年龄 3~89岁 ;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安眠药中毒 34例 ,脑血管意外 50例 ,高血压脑病 1 4例 ,急性心梗 1 3例 ,呼吸衰竭 50例 ,哮喘持续状态 2 5例 ,癫痫持续状态 1 2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 38例 ,急性肾衰竭 40例 ,高渗性昏迷 8例 ,感染性休克 37例 ,毒蛇咬伤 1 4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 1 5例 ,DIC 1 4例。2…  相似文献   

10.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和"思想极其丰富。具体体现在:"和"是张仲景对天人正常关系及人体正常状态的描述;"和"是张仲景论治的目的与原则;"和"是张仲景治疗的具体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1.
“灸贵通腑”是马氏温灸法灸治要诀之一,具有“通”“和”虚实皆宜的特点。其治疗思路可归纳为选择灸穴以中下部穴为主;制定灸方以温通腑气为先;斟酌灸量以小火渐通为要;综合灸治以通腑调脏为本。马氏温灸法强调通腑为先,注重宣畅三焦气机,调整五脏平衡。  相似文献   

12.
脑中风急性期应用“通腑泻下”法的体会潘玉梅乌拉特前旗中蒙医院(014400)1994年8月4日收脑中风患者,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在急性期大多有大便燥结不通,并由此而引起心烦躁动,头闷胀痛,神志不安,甚至神志恍惚昏迷等证.临床上可见到,只要大便一日...  相似文献   

13.
从治未病探讨通腑祛痰法治疗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病”不仅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和状态,也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可能表现出的状态。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3个方面,贯穿于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理论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若脏病实者,当通泻其腑以祛邪外出,使腑通而脏安,即脏病治腑。掌握此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收益颇深。现将其理论根源及临床应用探讨于下。一、理论根源《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五脏但藏精气,...  相似文献   

15.
中风之后再次发生的中风称为“复中”,一般多现中脏腑之危症,预后不良。笔者应用通腑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例1 刘某,男,67岁,1984年11月4日初诊。素有高血压病8年,2天前因与家人吵骂发生第2次中风。诊见神昏,口眼歪邪,喉间痰  相似文献   

16.
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402-403
通腑法属“八法”中之下法 ,为祛邪之要法。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注意到 ,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的腑气不通在中风、癫痫等多种脑病病机变化中占重要地位 ,在治疗中通腑法用之得当 ,可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现对通腑法在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如下。1 中风中风多属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 ,肝阳上亢而致阳升风动 ,脑窍蒙塞 ,亦可因气虚血瘀、脉络阻滞 ,但无论何因 ,均可致腑气不通。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木横土衰或气虚血瘀 ,必致脾胃斡旋升降失常 ,致中州运化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且中风急性期多为阳火亢盛 ,火热内炽既可烁液成痰 ,助…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脑血管病)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其中,缺血中风(脑梗塞)占80%以上,生存者中的病残率达70%-一80%,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中风死亡率和致残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急性期治疗是否得力。而急性期又以“标实”因素为主要矛盾:多为阳火亢盛,邪热内炽,灼液成痰,助阳化风,又可消灼津液,加重病情。所以,现代医家十分重视中风急性期的标实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周易》“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是“预防”一词的最早出处。“治未病”源于《内经》、《难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医圣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使“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得以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这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腑安脏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腑法被用于治疗五脏疾病的研究,日益为人们所瞩目,但目前多限于一方一证的经验摸索或某个方面的机理探讨,而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本文基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藏象学说,提出“通腑安脏”的观点,力求阐明通腑对五脏机能的影响,揭示通腑可以安脏的治疗规律,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记有:“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未劢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