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说”篇幅宏大,约占《素问》篇幅的近1/4,其所涉病机、治疗等内容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与实践意义。基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著作《医学启源》,运用考据学的方法,探讨其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认为张元素在充分继承运气学说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以“六气主治要法”统括运气学说中“六气为病”之繁,以“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阐明运气学说之气味升降理论,以“五行制方生克法”统括运气学说之五味治法,并据此创立了以“脏腑议病制方”与“药类法象”为特色的“理-法-方-药”论治体系,由此开创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易水学派。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蕴含丰富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法则,奠定了三因制宜的理论基础。张锡纯深受三因制宜理论的影响,提出"用药以胜病为主,此中因时、因地、因证、因人,斟酌咸宜"的治疗思想。本文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三方面,探讨《黄帝内经》三因制宜理论对《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影响,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三因制宜理论的拓展运用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3.
毛彦  战乃鑫  聂金娜 《新中医》2021,53(15):176-178
从补充五运六气病机、创立"火热论"及创建"亢害承制"辨治体系三个方面浅析刘完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经分析认为,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遵循天地五运六气变化之理,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创立了"火热论",补充发展了病机理论;依据六气之间五行的承制关系,提出"兼化""反兼胜己之化""泄其过亢之气",创建了"亢害承制"辨治体系。刘完素尊古而不泥古,发展了病机理论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之学,对临床辨析病机及治疗疾病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2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消渴"的病名,并对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继《金匮要略》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后,历代的医家和著作都从不同侧面对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做了补充和发展,为中医学的发  相似文献   

5.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气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气(精气)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是《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理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生命物质存在,使中医药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索中,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认识到病因病机的重要性:"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也需要抓住病机才能确立治疗的核心。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人类对自然界与疾病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1):1090-1092,115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万物象变,气化使然。从自然之气化育万物和自然之气化影响人体之气化、气化理论运用与发展三个方面对《素问》气化理论进行了阐述,指出气化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重要的学术特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一书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含许多中医的原始思维模型,对中医的影响深远。其对痹病的论述,不但专篇进行详论,还散见各篇,初步统计达160处之多,对痹病的病因、病机、证治、诊治记录相当清晰。《黄帝内经》痹病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目前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痹病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内经》对痹病的记载是较全面的,为后世对痹病的认识奠定了理论基础。治疗方法重视针刺。  相似文献   

9.
杨曦  史哲新 《中医杂志》2013,54(1):83-84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应用冲脉之气上逆而致病的理论阐析了诸多疑难病例.冲脉致病理论大多与妇科疾病联系密切,血液病学领域涉及较少.通过分析冲脉的生理与致病理论,联系血液病学中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根据不同的病机,尝试探讨其在血液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了"络"的概念,初步奠定了络脉、络病及刺血疗法的理论基础。试就《黄帝内经》中络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刺血疗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指导络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8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寒热理论。《黄帝内经》寒热概念涉及病、证、症和病因层面,寒热病性则是基于五行属性,创立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著名的病机学说。寒热致病特点包括影响体温、影响腠理开阖、影响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运行、影响经脉功能和影响脏腑功能。可通过触扪皮肤寒温、审查皮肤及血络颜色和审切脉象变化来诊察寒热。《黄帝内经》辨寒热包括内伤热病和外感热病,为后世外感病诊治构筑了基本理论框架,所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之准绳,在针灸治疗方面还具有审证用针、明确腧穴、辨证施术、补泻有法和刺有宜忌等特点。用寒热理论指导养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其对脾胃病的论述奠定了中医脾胃学说的系统理论框架。"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脾胃学说特点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学术界对其确切含义尚存在分歧。试从《黄帝内经》有关"三部之气""壮火少火""气机升降""损者温之"的论述探析李东垣"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邬渊敏  陈蓉  储亚庚 《光明中医》2015,30(2):352-353
上海浦东名医储亚庚,世传中医,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从医50余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储老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研读,依据《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多种气病及其治法,总结出"补气、升气、纳气、行气、破气、降气、固气"共7法以治气病。本文旨在介绍储亚庚主任医师以《黄帝内经》理论中的行气法治疗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创新中医理论方面建树颇多,"肝理论"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张锡纯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难经》之旨,参《医林改错》等著作,受西方解剖医学的启发,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充实诠释了中医的"肝理论"。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辨肝的"体""用"之别,重新阐释了肝的位置、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着重阐述肝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影响,对肝气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进行详细论述,丰富了中医对肝的理论认识,深化了脏腑辨证理论,对指导现今临床实践仍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时期已将审察病机作为诊疗的核心,并形成以辨病机为核心的疾病诊断和论治体系,以《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为典范,《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中具有丰富的辨识病机论治病证的实践范例。隋代《诸病源候论》系统整理各病的病因病机病症,便于临床病机辨识。金元时期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玄机原病式》,从运气的角度专篇阐发病机,对"病机十九条"进行增补,并以其为纲,继承与发展了病机辨识体系。明清时期病机的概念变得宽泛,四诊以察病机为目的,治法方药基于病机拟定,外感病的辨识病机论治的体系进一步完善,病机在诊治中的重要性成了更多医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壮火食气”思想反映了体内病理之火对正气的损害,尤其体现在脾瘅-消渴-消瘅的发展过程中,在实际临床中其内涵更为丰富。历代医家十分重视消渴病火热伤气的病机,常用清热益气法治疗消渴病,现代医家也逐渐认识到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的病机过程。基于“壮火食气”理论探讨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的基本病机,以此确立苦寒清热以直折火势、甘温益气以培正固本的治疗法则,临证时能明确改善患者症状和理化指标,有利于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故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故邪"的概念,分析了"故邪"的"留而未发"、"因加而发"、"病似鬼神而非鬼神"、"可祝而已"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冲气上逆证"是冲脉之气上逆引起的一类病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一些关于本证的散在记载,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尤其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论证了"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使"冲气上逆证"理论趋于完善.但是其治疗仅限于药物,并未涉及针灸治疗.考虑到本证属于冲脉为病,因此,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采用经络辨证的思路,选取公孙、气冲等穴位,运用针灸来治疗本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辨证、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探讨,祈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0.
清代张锡纯根据《内经》的"大气"观念,结合李东垣中气下陷理论,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大气下陷"一词。本文基于张氏对大气下陷的理解与阐述,从大气下陷理论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机,结合临床病案对大气下陷理论与升陷汤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整理、归纳,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