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头痛、呕吐、颈强、克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的一组疾病,急性期CT表现为脑沟、脑裂及蛛网膜下腔呈高密度改变。由于不同部位、不同原因导致的SAH,除脑沟脑裂及蛛网膜下腔积血外,在颅内某些部位可有局限性大量积血或称之为血肿,包括SAH合并脑池积血、脑内血肿、脑室出血、硬膜下出血及硬膜外出血等。结合我们近年来观察的病例概述如下。1 脑池积血SAH患者CT扫描见脑沟、脑裂呈普遍高密度影像外,见某些脑沟、脑裂、脑池高密度积血,血量较其它蛛网膜下腔部分明显为多,称之为脑池血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2月巴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是否有慢性脑积水形成分为慢性脑积水组23例和非慢性脑积水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动脉瘤位置、出血次数、Hunt-Hess分级及Fisher分级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阳性率及动脉瘤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脑积水组患者年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大于非慢性脑积水组,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和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高于非慢性脑积水组,出血次数多于非慢性脑积水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3,95%CI(1.21,2.59)〕、高血压病史〔OR=2.09,95%CI(1.46,3.14)〕、出血破入脑室〔OR=2.01,95%CI(1.27,3.09)〕、多次出血〔OR=1.95,95%CI(1.42,3.61)〕、Hunt-Hess分级较高〔OR=2.82,95%CI(1.79,4.28)〕及Fisher分级较高〔OR=2.12,95%CI(1.58,3.90)〕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有高血压病史、出血破入脑室、多次出血、Hunt-Hess分级较高及Fisher分级较高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易并发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3.
脑积水为神经外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可由多种因素造成脑脊液在脑室系统中大量聚集,引发脑室扩大,使脑组织受压迫,而产生多种体征及脑部症状[1,2].现阶段对脑积水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且有一定的疗效保障,但相关手术方法多达数十种[3],本文回顾分析常用的几种手术方法对急慢性脑积水老年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我院神经外科老年脑积水患者154例,其中男97例,女57例,年龄65~ 85[平均(72.25±9.74)]岁;急性脑积水68例,包括: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及脑室出血后2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1例,外伤后脑内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外伤后后颅窝血肿11例,合并脑室积血的6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慢性脑积水86例,后颅窝肿瘤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2例,高血压脑出血病史12例,脑炎病史12例,外伤史7例,原因不明2例.  相似文献   

4.
徐杰  孔玉鹤  路莉  徐凯 《山东医药》2023,(12):82-85
目的 对比观察脑动脉瘤破裂与非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两者积血程度及积血位置。方法 脑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患者49例(A组),非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患者20例(B组),入院24 h内行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积血范围,采用积血积分评分法评估两组脑室、脑池、脑沟积血程度,另在CT图像上对比观察两组的积血位置。结果 A组患者在CT图像上的积血积分评分≤5分10例(20.4%)、5分<积血积分评分<10分6例(12.2%)、积血积分评分≥10分33例(67.3%),B组分别为12例(60.0%)、6例(30.0%)、2例(10.0%),两组积血积分评分≤5分及积血积分评分≥10分比例比较,P均<0.05。A组积血区域在一侧侧脑室2例(4.1%)、两侧侧脑室27例(55.1%)、第三脑室20例(40.8%)、第四脑室27例(55.1%)、大脑纵裂池22例(44.9%)、一侧大脑外侧裂池5例(10.2%)、两侧大脑外侧裂池34例(69.4%)、脚间池19例(38.8%)、环池33例(67.3%)、小脑延髓池18例(36.7%)、四叠体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早期(发病48 h以内)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45例,于发病3天以上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通过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评定疗效。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27.5%和1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8%和26.6%,两组急性脑积水分别为7.2%和11.1%,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正>1概述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尤其是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ever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 SAH),对脑组织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加之动脉瘤早期再破裂出血、急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37例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SH)进行了长达18~83个月的随访研究,旨在确定其预后。病人和方法本组病人包括症状和体征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发病72小时内头颅 CT 示出血位于中脑池周围,血管造影示四级血管无动脉瘤存在。37例PSH 中,男22例、女15例。出血时的平均年龄52(37~70)岁。2例发病时伴意识丧失。发病后第一个月内,无1例发生再出血。1例伴短暂性轻偏瘫患者完全恢复。1例发生急性脑积水,后行脑室分流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3岁。因“颅脑外伤伴脑室内反复出血48d”入院。48a前被摩托车撞伤当场昏迷,颅脑CT示包括环池在内的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各脑室系统内亦有出血。急症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第2天清醒。CT显示侧脑室内血量明显减少。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仍有较多积血,第6天突发呼吸衰竭、昏迷,急行气管插管,CT显示侧脑室内血量明显增加。以左侧为多,第三、四脑室内也有血液。立即行脑血管造影发现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近端有一夹层动脉瘤,顶端已破裂形成假性动脉瘤。遂后在夹层动脉瘤近端行左侧椎动脉闭塞术。动脉瘤不再显影。栓塞后第2天清醒。CT显示脑室内血量减少。第48天时CT示侧脑室枕角内血量增加,且脑积水逐渐加重.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查体及辅助检查:少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差。被动左侧仰卧体位。颈部抵抗,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灵敏。伸舌偏左,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活动时肌束阵颤。病理征阴性。头部右侧引流管通畅,引流出淡黄色脑脊液。入院当天CT示各脑室系统扩大。双侧侧脑室枕角内积血。存在液平面。急查血常规示轻度贫血,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低温对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有多种脑损伤机制参与脑损伤的发生。亚低温在脑梗死早期能对抗多种脑损害因素,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有可能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 8 9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患者进行动脉瘤性SAH后发生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结果表明 ,脑积水发生率为 2 5 9% ,其中女性和吸烟者脑积水发生率最高 ,其次为伴有脑室出血、有高血压史和SAH后血压增高者。而饮酒、感染、肺炎、脑膜炎、败血症所占比例很小。发生脑积水的患者中 ,颞角扩大者占 10 1% ,曾行脑室分流术者占 15 8%。与脑积水相关的因素为病后 3个月Glasgow结局量表 (GOS)评分、入院时脑室增大、神经功能分级、饮酒、脑膜炎、高血压史、脑室出血、肺炎、动脉瘤大小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5年-2012年颅脑外伤、开颅术后、高血压脑出血、脑室出血、动脉瘤术后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共38例。腰大池持续引流3 d--10 d,最长14 d。结果全部患者效果明显,血性脑脊液全部消失,无再出血,无感染,仅1例慢性脑积水行分流术。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简单、微创、安全、有效、价廉。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破裂与脑脊液引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对SAH的患者进行单纯脑室脑脊液(CSF)持续引流或分流,可能因降低了颅内压(ICP)升高了动脉瘤的穿膜压力,而使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脑积水的病人中。对SAH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辅以脑池或脑室CSF持续引流,其脑积水的发生率比非引流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所有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型组(58例)和特重型组(50例),收集所有病人性别、年龄、疾病史等临床资料,疾病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和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人之间差异。结果 108例颅脑损伤病人出现术后继发性脑积水为29.63%,其中重型组37.50%,特重型组62.50%。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质、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受伤程度及是否有脑挫裂伤、蛛网膜纤维性增厚、行腰椎穿刺、行硬膜缝合、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室内积血、颅内感染、血肿位置、脑疝形成、术后颅内压25 mmHg、颅内大面积梗死、手术创面入脑性渗血、腰大池置管引流的颅脑损伤病人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存在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纤维性增厚、脑室内积血、颅内感染、脑疝形成、术后颅内压25 mmHg、颅内大面积梗死、手术创面入脑性渗血、血肿位置、硬膜缝合和未行腰椎穿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腰大池置管引流及GCS评分5分和受伤程度为特重型均是导致颅脑损伤病人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术后继发性脑积水较常见,及时评估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和机体状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可降低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室积血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5例aSAH首次头颅CT所见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发明显的脑室积血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并发症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表现头痛22例(88%),呕吐24例(96%),一过性意识障碍15例(60%),昏迷4例(16%),抽搐11例(44%)。表现局灶神经功能障碍12例(48%)。脑膜刺激征阳性14例(56%)。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和(或)手术、尸检证实颅内动脉瘤。21例于神经外科手术后出院。4例死于脑疝。结论aSAH伴发脑室积血病例一般病情较重,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局灶定位体征的发生率高,内科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易于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积水。脑室出血本身不具有动脉瘤定位意义。动态影像学观察一旦确诊脑积水,只要病情许可,最佳处理是尽快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雌激素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关系密切.雌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颅内动脉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降低动脉瘤破裂发生率.雌激素还能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明确雌激素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响和机制,可能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及其导致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CT表现     
CT可显示脑室出血的分布情况,如有并存的脑内血肿,还可指出破裂动脉的位置,必要时还可以此来选择血管造影的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五天以内CT几乎100%地可显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位置、范围和血量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后发生脑积水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aSAH患者110例。根据其是否发生脑积水分为观察组(n=27)和对照组(n=83),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基础资料。 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50岁比例更高,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均较对照组分级更高,后循环动脉瘤破裂更多,脑脊液引流量<150 mL的比例更多,引流时程≤1周的比例更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年龄、脑室内出血、Hunt-Hess评分、Fisher评分、每日脑脊液引流量、引流时程与引流后脑积水的产生显著相关(P<0.05);引流时程>1周,脑室积血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而引流时程与患者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2.96%,显著低于对照组(8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显著高于对照组(1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aSAH是安全可行的,患者年龄较大(>50岁)、较高的Fisher和Hunt-Hess分级、脑室积血、脑脊液引流时程短(≤1周)、脑脊液引流量少(<150 mL/d)均是aSAH后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减少这些危险因素,可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并发症之一,往往加重病情,增高死亡率。本文论及急性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积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东  王凤焰 《山东医药》2002,42(1):52-53
SAH继发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并发症 ,一直被临床所重视 ,而 SAH继发脑积水则常被忽略。脑积水是造成 SAH病情加重、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现结合文献对其发病机制及防治介绍如下。1 病因与发病机制据报道 ,SAH继发脑积水的发生率为 2 0 %~ 70 % ,其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发病后 CT或 MR检查的时间、次数和病例选择有关。脑积水于 SAH后 2周内发生者为急性脑积水 ,2周后发生者为慢性脑积水。SAH继发脑积水的发病机理与脑室积血有关。 SAH后脑室内或脑池内积血 ,血块常堵塞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及基底池 ,影响脑脊…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总称.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