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谢组学是新近兴起的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手段,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反应生物体接受刺激时所作出的代谢物层面的变化,与中医整体观十分吻合,因此广泛用于中医中药学的研究中,在针灸学机制的研究中早已将代谢组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来针灸代谢组学的研究日趋增多,在揭示针灸作用机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对现今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愿能为代谢组学广泛应用于针灸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隶属于系统生物学。近年来,该方法在中医学领域研究颇多,尤其对针灸研究做出较多贡献,为探讨其在针灸学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针灸的现代化发展,该文通过搜索近5年国内外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PubMed有关针灸的代谢组学研究,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概况、代谢组学在腧穴作用规律中的应用和临床作用机制3方面进行综述,为将来针灸在实验及临床方面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代谢组学是一门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分子质量代谢产物(以相对分子质量<1 000的有机和无机的代谢物为研究核心区)进行分析的新兴学科,是一种通过研究代谢产物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科学方法。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针刺效应的多层次、多靶点整体特性与代谢组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十分吻合,代谢组学在针灸效应机制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针灸学在国际标准化进程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全方面、系统性阐释针灸效应机制的科学内涵对针灸学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或能够为客观科学地阐明针灸效应机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代谢组学强调将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这与针灸整体性调节相契合,二者结合有助于深入阐释针灸的作用机理.本文对近十年来代谢组学技术在针灸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从代谢组学技术在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在针灸处方配穴研究中的应用、在针刺与艾灸治疗机制差异研究中的应用和在针灸调节机...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研究代谢产物揭示机体生命活动代谢本质的一种科学方法。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针灸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已成为传统医药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到针灸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必然。本研究从针灸与代谢组学的内在联系和代谢组学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两方面展开,随着针灸作用机制与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的深入研究,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作用机制的诠释、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素亚  畅洪昇  程丹  李红梅  李玲玲  李鑫洁  鲁艺 《中草药》2018,49(22):5358-5367
目的探究天丝饮对慢性应激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去势后慢性应激制备大鼠模型,ig天丝饮3.5 g/kg,给药6周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和核磁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潜伏距离延长(P0.01),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逃避潜伏距离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核磁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代谢物丙氨酸、脲基乙内酰脲、精氨酸、肌酸、丙酮酸、丝氨酸含量增加,天冬酰胺酸、肉碱、甘油、N,N-二甲基甘氨酸、N-乙酰谷氨酰胺、苏氨酸、缬氨酸含量减少;葡萄糖、谷氨酰胺、甲基组氨酸含量在不同化学位移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天丝饮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代谢物精氨酸与丙氨酸均减少;天丝饮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代谢物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乙酰乙酸、天冬酰胺酸、赖氨酸、甘油、肉碱、2-氨基-3-羟基丁酸均减少,代谢物脲基乙内酰脲增多。结论天丝饮对慢性应激大鼠血清代谢组学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调节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产地酸枣仁化学成分的差异及分布规律。方法 基于代谢物信息公共数据库,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法(UHPLC-LTQ-Orbitrap MS)结合代谢组学多元统计技术,对检测的一级谱、二级谱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化合物进行分析,确定不同产地酸枣仁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通过对照品指认、文献比对及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共鉴定酸枣仁中49个化合物和9个新成分。其中,山柰酚-3-O-芸香糖苷、6?-对羟基苯甲酰斯皮诺素及美洲茶酸在不同产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UHPLC-LTQ-Orbitrap MS,发现不同产地酸仁枣化学成分的整体差异性较大,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掺假酸枣仁及不同产地酸枣仁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后基因"时代的到来,针对基因、转录子的测序技术与芯片库建立体系已日趋成熟,转录组学能够从RNA角度对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变化进行整体阐释,在疾病发生、干预机制的研究中应用价值突出.系统生物学概念与技术的普及为传统医学的机制机理研究带来新机遇,组学技术挖掘广谱变化的特点也与中医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故二者的结合应用是大势...  相似文献   

9.
王静  陈悦  袁子民  吕佳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4):2638-2645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LTQ-Orbitrap-MS串联质谱仪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黄连、胆黄连对热证模型大鼠药效作用机制的差异性,探讨胆黄连炮制的科学性。采用大鼠灌胃附子、干姜、肉桂水煎液15 d并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热证模型,给药15 d后采集各组大鼠造模后0~6,6~12,12~24 h的尿样;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等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正常组与模型组在0~6,6~12 h达到分离,12~24 h出现重叠,分离趋势不明显;黄连组和胆黄连组0~6 h大鼠尿样与模型组分离,接近于正常组;黄连组和胆黄连组在0~6,6~12 h大鼠尿样有分离趋势。鉴定30个与热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黄连经猪胆汁炮制后对热证模型大鼠的整体药效作用发生改变,胆黄连解热作用具有多靶点、起效快、作用强度较强的特点,主要通过对胆碱能神经递质、氨基酸代谢、嘌呤代谢的调节发挥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1H-NMR代谢组学比较不同品种海马化学成分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比较线纹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中化学成分的差异性,为中药海马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对3个不同品种海马药材进行NMR氢谱分析,归属、指认图谱中化合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海马化学成分,发现其中的差异及其规律。结果在海马甲醇-水(1∶1)提取物~1H-NMR图谱中共指认出33种化学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线纹海马、大海马化学成分相近,差异性较小,而三斑海马相比于线纹海马、大海马,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谷氨酸、羟脯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半胱氨酸含量降低,呈显著性差异,牛磺酸、甘油含量则显著上升。结论应用代谢组学技术从整体水平比较不同品种海马的化学成分,发现其中的差异性及其规律,为中药海马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Gao J  Liu XG  Yan XZ  Yu SG  Wu QF  Du HB  Liang FR 《针刺研究》2011,36(4):296-301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出现的一门新兴"组学",近年来代谢组学技术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但针对针灸作用规律与机制的代谢组学实验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阐述了代谢组学在系统生物学中的独特优势,及其在现代中医药领域的广泛研究基础,探讨将代谢组学与中医、针灸契合的整体性、动态性等研究特点应用到现代针灸研究之中,对应用代谢组学解决临床研究中假针刺、时间针灸、针灸重大疾病及优势病种的机制研究、针灸处方配伍规律等现代针灸研究关键难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代谢组学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的焦点,现代关于针灸以及代谢组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相关研究报道居多。但在国内外,对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代谢组学研究较少,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从针灸疗法的角度将代谢组学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发现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后的代谢产物有所变化,进而影响了某些代谢通路,推测这可能有助于阐明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付伊萌  梁凤霞  李佳  吴松  王华 《针刺研究》2023,(4):339-346+352
目的:基于TM广靶代谢组学的技术,探讨标本配穴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代谢模式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标本配穴组,每组10只。通过慢性、急性应激结合的方法制备IBS模型。标本配穴组给予针刺+艾灸“内关”“足三里”“关元”,每次15 min, 1次/d,共28 d。测定腹壁撤退反射(AWR)压力阈值,评价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计算小肠推进率,旷场实验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评定,HE染色法观察结肠的病理改变。利用TM广靶代谢组学技术对3组大鼠的血清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并结合数据库筛选差异代谢物,利用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WR压力阈值显著降低(P<0.01),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和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标本配穴组AWR压力阈值显著升高(P<0.01),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和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P<0.05)。旷场实验中,对照组大鼠的运动轨迹自由且总路程长,模型组大鼠的运动...  相似文献   

14.
中药质量控制及作用机制阐明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代谢组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药多靶点、整体协调机制具有一致性,已成为系统论指导下研究中药质量及作用机制的有效平台,其应用有利于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新药研发。本文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及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整体性评价、中药质量标志物、中药药效/毒性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 用,并对代谢组学在中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对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刺镇痛效应的昼夜节律。方法:根据现有的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机体痛闲的昼夜节律,并探讨针灸疗法对机体痛闲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刺镇痛效应的昼夜节律。结果: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其痛阈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针灸疗法能升高机体的痛阈,且其效应具有昼夜节律,不同时辰针灸的镇痛效果不同。结论:针刺镇痛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不同的时间点的针刺镇痛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6.
范玛莉  张争争  张晓琴  李震宇  秦雪梅 《中草药》2015,46(19):2892-2899
目的比较黄连、黄柏对正常小鼠机体代谢的影响,探讨二者对小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比较两者对正常小鼠血清和肝脏内源性代谢物干预作用的差异。结果给药后黄连和黄柏组小鼠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血清中脂类物质、3-羟基丁酸(3-HB)、N-乙酰化糖蛋白(NAG)、甘油、胆碱、α-葡萄糖、β-葡萄糖等代谢物及肝脏中谷氨酸、糖原、腺苷、谷胱甘肽、甜菜碱等代谢物的量均发生变化,但两组的变化幅度不同。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涉及机体的糖代谢、脂肪代谢等途径。结论黄连、黄柏功效、药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分辨质谱结合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冬虫夏草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品质间的关联。方法:建立虫草类中药材化学成分数据库,采用UPLC-Q-TOF-MS对虫草子座、头及虫体3个部位及全虫样品进行数据采集,将结果导入Peak View软件,结合软件的Formula Finder,Mass Calculators,Fragment Matching功能及二级碎片裂解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将定性结果建立已知成分筛查表,并逐个提取分段样品离子强度,代入SIMCA-P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PCA及PLS-DA数学模型。结果:冬虫夏草醇提样品中共找到了六类23个化合物,从子座、头及虫体中鉴定出11个差异性化合物,以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居多,其中8个化合物为首次在冬虫夏草中发现;运用SIMCA-P11.5软件构建PCA及PLS-DA数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子座所含成分与头及虫体有明显差异,按照对分类起作用强弱,依次为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生物碱、核苷及糖苷类。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冬虫夏草药效学物质基础阐明及冬虫夏草品质形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并为冬虫夏草药材的快速鉴定、质量控制与深入地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黄芩对正常小鼠血清和肝脏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采用基于核磁共振(1H-NMR)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及单变量分析手段,比较正常小鼠与黄芩干预小鼠的血清和肝脏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结果:给予黄芩后小鼠机体内源性代谢物发生了明显变化。与空白组相比,黄芩组小鼠血清中的10种代谢物含量发生变化,如3-羟基丁酸、柠檬酸、胆碱等含量升高,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含量下降;肝脏中19种代谢物含量发生变化,如谷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肝糖原、腺苷等含量升高,黄嘌呤等含量降低,这些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涉及机体的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结论:黄芩对正常小鼠机体代谢的影响不仅与其寒性有关,而且可能与其抗氧化、保肝、降糖等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可为黄芩的药性和药理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分析基于代谢组学针灸研究领域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检索各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17年8月针灸领域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的文献,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 纳入文献67篇,其中英文文献11篇,中文文献56篇。文献包括综述类11篇(16.42%)、临床试验32篇(47.76%)、动物实验22篇(32.84%)与实验计划2篇(2.99%)。涉及疾病19种,以消化系统疾病为研究热点共25篇(包含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代谢组学检测技术主要是核磁共振技术35篇,检测样本主要为血浆28篇。结论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使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针灸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起步较晚。先进的代谢组学技术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相结合,才能够更加科学的解释针灸的作用机制,促进针灸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大江  张敏 《河北中医》2008,30(10):1115-1116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某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1].代谢组是反应机体状况的分子集合,所有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谢组中.基因、环境、营养、药物(外源物)和时间(年龄)最终通过代谢组对表达施加影响.代谢组也是评价健康和治疗的合适的分子集合,因此研究代谢组学对治疗有直接意义[2].目前已知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代谢组成分包括: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L2)、白细胞介素(IL)-1、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钠素(ANP)等.针灸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确切.近年来,针灸医务工作者做了不少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我们现将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关于代谢组学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