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决定患者是否预后良好,如何准确、全面的评估并预测神经功能预后是复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评估神经功能的策略包括:临床评估、生物标记物、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本文就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神经功能预后预测策略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预测神经功能预后的合理策略及规范流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南美和欧洲每年大约都有500000人接受心肺复苏,这其中有20%~ 50%的患者血流动力学能够获得稳定,但出院存活率仅为2%~15%,而40%~50%存活患者遭受永久的认知功能损害,例如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肺复苏后持续的脑损伤.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过程中,机体经历严重缺血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缺血-再灌注和应激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大量神经内分泌因子参与这一过程,使得脑细胞形态、功能发生变化1-2.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心肺复苏后脑的复苏是关键,这也成为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骤停后患者脑组织因缺血缺氧性损伤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并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细胞水肿,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神经功能障碍。而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和死亡常与脑损伤相关,对心脏骤停后持续昏迷的患者进行频繁或持续的神经功能监测,可减少对患者治疗的错误判断,避免过度医疗或治疗不当,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神经系统查体、生物学标志物、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检查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4.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也是成人死亡和神经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1]。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技术和体外生命支持理念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CA患者能够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3-2008-05急诊抢救室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亚低温技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温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15例。对复苏后患者的平均脑部温度、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值(pH)、平均动脉压(MAP)、意识障碍评分(GCS)等指标进行分析,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常温组与亚低温组患者复苏时平均脑部温度分为(36.7±1.3)℃和(33.5±1.1)℃(P<0.05),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值(pH)、平均动脉压(MAP)、意识障碍评分(GCS)等基本相近(P>0.05);3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分别为40%和73%(P<0.05),其中亚低温6h内实施者优于6h后实施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in-sufficent,NFI)分别18.7±4.3和14.9±3.7(P<0.05),修改后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为69.5±3.6和74.4±4.5(P<0.05)。结论: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实施降温越早,对脑复苏越有利。  相似文献   

6.
7.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每年全世界范围内每10万人口中就有50~110例心脏骤停发生[1]。随着急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CA的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CPR能够恢复自主循环,但仍有患者会在度过院前复苏阶段进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后死亡。CA后全脑细胞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脑损害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然而,治疗过程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脑功  相似文献   

8.
9.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报告约36万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OHCA)~([1]),中国每年约发生54.4万例OHCA。尽管CPR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CA的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美国最近的统计显示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硫酸镁对大鼠室颤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肺复苏模型组和复苏后硫酸镁干预组,每组10只.采用经食管电击法建立室颤性心脏骤停模型,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法测定神经功能,血浆皮质醇浓度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 模型组和干预组在复苏后10 h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假手术组(P均<0.05),但模型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干预组在复苏后10 h血浆皮质醇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5),而模型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硫酸镁并不能改善室颤性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大鼠复苏后10 h的脑神经功能,也未发现硫酸镁影响大鼠复苏后的血浆皮质醇浓度.  相似文献   

11.
心肺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外资料显示,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3610万人至12810万人,34%~86%的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CPR),其中恢复自主循环(ROSC)并送达医院者占17%~49%,复苏后住院的患者中,能够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只占11%~48%。如何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欧洲复苏学会(ERC)2010 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于2010年10月18日分别在<循环>和<复苏>杂志同时发表.该指南总结了2005年到2010年5年期间在CPR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表明虽然CPR已诞生50周年,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可供研究的空间.期间,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CPR的学习者,而且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学生,证据之一就是我国虽有600万名医护人员,但并从未完全掌握CPR这一简单的救命技术.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高脂、高热量饮食、吸烟、精神紧张、高龄化和遗传等因素,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冠心病的死亡率70年代国内统计为29.6/10万,80年代增至39.7/10万。美国每年约130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婧  狄丽哲 《护理研究》2003,17(24):1429-1430
“心肺复苏指南 2 0 0 0 [1]”是 2 0 0 0年第二届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实证评估及心肺复苏国际指南研讨会上 ,由世界各地的急救专家以“实症为基础的医学”为原则 ,制定的一套新心肺复苏指南。该指南考虑了心肺复苏抢救护理的发展需要 ,揭示了当前临床医学中心肺复苏抢救护理的新动态。现综述如下。1 关于心脏骤停的判断  在心肺脑复苏抢救护理中 ,对于心跳骤停的判断宜简而快。这是因为心脑复苏越早越好。如在心脏骤停 4min内进行 ,成功率可达到 3 2 % ,而如迟延 4min以上 ,成功率则仅为 17%。对于非医护人员 ,只需检查伤病者的生命表现 ,…  相似文献   

15.
随着院内外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注意到复苏成功后的脑损害是影响患者完全康复的重大障碍[1]。据统计每年大约20万人发生辞死,复苏成功率在30%左右。但复苏成功后又有60%的患者因脑损害及其并发症而在住院期间死亡,最终出院的一小部分息者中近二分之一因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而丧失生活能力,因此减缓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是当今急诊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1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自身调节作用维持脑血流(cerebralbloodflow,CBF)在50ml·100mg-1·min-1,脑灌流压(cerebralperfusionCPP)在20-…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后的脑损害及预后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周彬  孟力 《急诊医学》1996,5(2):119-1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程序化复苏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定CPR程序化操作步骤及用药参考,比较程序化CPR与传统CPR的恢复自主循环(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及ROSC稳定时间,生存率,复苏即刻及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结果:程序化复苏组与对照组在ROSC率、ROSC稳定2h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ROSC稳定24h率、生存率及24hGCS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程序化CPR与传统CPR比较可提高CPR效果。  相似文献   

18.
护士长:请责任护士介绍病情。护士甲:患者,女性,35岁。于11月21日上午9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加氯胺酮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在手术将要结束时突然呼吸、心跳骤停,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双瞳孔散大,直径约0.8cm,对光反应消失,即刻暂停手术,给予胸外心脏按摩,腹腔内膈下心脏挤压,同时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心跳渐恢复,自心跳停止至心跳恢复时间约2分钟。2小时后自主呼吸恢复。因患者呼吸微弱,继续使用呼吸机,并关闭腹腔。17点30分返回病房。因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导致脑缺血、缺氧、水肿,呈昏迷状态。22日上午9时患者做气管切开,头静脉中心插管。现查体:仍处于中度昏迷状态,血压14/12kPa,P100次/分,R21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体外心肺复苏(ECPR)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指标的判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接受ECPR治疗的69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患者出院时脑功能表现分级(CPC)评分将6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6例,CPC评分1 ~ 2分)和预后不良组(43例,CPC评分3 ~ 5分)。所有患者均于体外生命支持建立后24 h内接受头颅CT检查,测定其灰质/白质比例(GWR)。记录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72 h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峰值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基底节GWR与NSE水平的相关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对ECPR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判断价值。 结果预后不良组心脏骤停患者基底节GWR [1.15(1.10,1.22)vs. 1.26 (1.22,1.28),Z = 4.576,P < 0.001]较预后良好组显著降低,而体外膜肺氧合建立后72 h内血清NSE峰值[205.80(105.00,370.00)μg/L vs. 41.25(31.96,52.07)μg/L,Z = 5.910,P < 0.001]显著升高。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基底节GWR与NSE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685,P <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底节GWR [曲线下面积(AUC)= 0.831,95%置信区间(CI)(0.735,0.926),P < 0.001]及NSE 72 h内峰值[AUC = 0.926,95%CI(0.859,0.992),P < 0.001]均对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不良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基底节GWR < 1.18时,其预测神经功能不良预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2.8%和92.3%。ECMO建立后72 h内NSE峰值> 79.49 μg/L时,其预测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83.7%,特异度为100%。 结论ECPR患者24 h内头颅CT提示GWR降低、72 h内NSE水平升高可作为预测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经心肺复苏自主呼吸与循环恢复的患者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复苏后心功能障碍是复苏后早期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导致复苏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的主要因素.而除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窒息缺氧、复苏时的药物与机械损害也造成心肌损伤,现就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