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7年11月广东同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根据颅脑MRI结果分为ePVS组及非ePVS组。记录其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发病90 d时通过门诊随访,使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神经功能恢复不良(mRS评分>2分)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使用欧洲五维健康(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5 dimensions with5 l evel s,EQ-5D)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对生活质量低劣(EQ-5D评分≤0.5分)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48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ePVS组患者208例(43.1%),非ePVS组患者275例(56.9%)。随访中死亡47例,其中ePVS组内有38例(18.27%)患者死亡,而非EPVS组有9例(3.27%)患者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中有256例(53.00%)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ePVS组154(74.04%)例,非ePVS组102(37.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436例患者完成生活质量分析,生活质量低劣者共202例(46.33%),ePVS组110例(64.71%)和非ePVS组92例组(3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PVS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OR 1.124,95%CI1.033~1.223,P =0.006)、生活质量(OR 1.425,95%CI 1.115~1.820,P =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PVS是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及生活质量低劣的独立影响因素。ePVS组脑出血患者90 d内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
活质量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2017年11月广东同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出血患者,
根据颅脑MRI结果分为ePVS组及非ePVS组。记录其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发病
90 d时通过门诊随访,使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对神经功能恢复不良(mRS评分>2分)的可
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使用欧洲五维健康(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5 dimensions with
5 l evel s,EQ-5D)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对生活质量低劣(EQ-5D评分≤0.5分)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483例急性脑出血患者。ePVS组患者208例(43.1%),非ePVS组患者275例(56.9%)。
随访中死亡47例,其中ePVS组内有38例(18.27%)患者死亡,而非EPVS组有9例(3.27%)患者死亡,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中有256例(53.00%)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ePVS组154(74.04%)
例,非ePVS组102(37.0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436例患者完成生活质量分析,生
活质量低劣者共202例(46.33%),ePVS组110例(64.71%)和非ePVS组92例组(34.59%),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ePVS是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预后(OR 1.124,95%CI
1.033~1.223,P =0.006)、生活质量(OR 1.425,95%CI 1.115~1.820,P =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ePVS是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不良及生活质量低劣的独立影响因素。ePVS组脑出血患者
90 d内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其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产生脑水肿 (CE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5 年 8 月至 2020 年 10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发病 24 h 内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入院后的头颅影像学检查资料,评估患者脑 梗死 CED 程度及 EPVS 等级。将患者分为有水肿组与无水肿组,研究患者 EPVS 与 CED 之间存在的关联 性。进一步将患者 CED 程度分为 CED1、2、3 三组,EPVS 分为轻、中、重三组,分析影响 CED 严重程度的 因素及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342例,男性216例,女性126例,年龄(66.47±12.10)岁。 有水肿组的心房颤动比例、NIHSS 评分、脑白质高信号、EPVS 等级均明显高于无水肿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NIHSS 评分、EPVS 中重度与发生水肿呈正相关(β=0.067、 0.916,P=0.013、0.003),即水肿发生风险增加(OR=1.069、2.500)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不同程度 水肿分组的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EPVS 程度是导致中、重度水肿的独立危险因 素(P< 0.05),且随着 EPVS 程度的加重,发生水肿风险增加(中度水肿组OR=4.692、5.100,P=0.015、0.026; 重度水肿组OR=9.432、13.099,P=0.008、0.009)。结论 EPVS 是患者发生 CED 的独立危险因素,EPVS 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 CED 的影像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对脑梗死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 方法 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的412例脑梗死患者,将脑梗死患 者按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分为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组及无EPV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点和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通过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与EPVS相关的因素。将患者分为发生出血转化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和无HT组,分别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EPVS及各危险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对 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显示,有EPVS组的患者年龄较无EPVS组高,脑白质变性发生率、出 血转化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年龄、复发卒中、脑白质变性、出血转化之间的差异 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白质变性、出血性转化与EPVS相关。针对HT进行分组的分析 结果如下: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房颤动、抗凝药物使用、EPVS、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水平、活化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差异有显著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析显示EPVS、梗死面积、APTT水平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 EPVS与脑白质变性及出血转化相关,EPVS是影响脑梗死患者自发性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特征之一,与其他脑小血管病的病理改变、认知障碍和增龄等有关。笔者现围绕EPVS的影像学特点、磁共振可视化评分及EPV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临床医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是指各种原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s,VRS)是指包绕血管或沿血管走形、直径3mm的间隙,可穿过半球白质,在基底节下部最为明显。近年来逐渐发现血管周围间隙扩大(dilated VRS,dVRS)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常见特征之一,而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本文将就dVRS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与非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3例Alzheimer's病(AD)患者(AD组)、59例非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MCI组)及6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头颅MRI检查。比较各组及不同年龄段基底节区EPVS。结果 AD组及MCI组EPV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AD组EPVS评分显著高于MCI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组及MCI组分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D组与MCI组分级构成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60岁时,AD组EPVS评分显著高于MCI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1),AD组与正常对照组分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80岁时,三组间EPVS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的分级构成与AD组和MCI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0岁时,三组间EPVS评分及分级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80岁的人群中,基底节区EPVS与非血管性认知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3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多发性硬化组)及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头颅MRI检查,计数其血管周围间隙并测量其直径。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检出率(42.1%,16/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0%,8/50)(P0.01)。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5.4±2.4)个/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7±2.0)个/例](P0.01)。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直径[(3.0±1.0)mm]明显大于对照组[(2.2±0.7)mm](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直径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1=0.857,r2=0.956,均P0.01)。结论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马琳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124-1128
脑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物之一,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明确。 现有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引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生发展。本文从血压、血管管壁僵硬 程度、脑血流量等因素对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为探索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 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功能评定量表(FMA)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前后CST类型、部分各向异性(FA)值变化与运动功能恢复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康复组。在发病3 d内及发病3 m时行3.0T常规磁共振(MRI)和DTI检查,分别测量病灶侧、对侧皮质脊髓束FA值。通过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3 m后两组患者FMA值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增高(P0.05),康复组CSTⅡ型、CSTⅢ型患者的FMA值较治疗同组有显著提高(P0.05)。预后以CSTⅠ型最好,CSTⅡ型次之,CSTⅢ型最差。所有患者入院时病灶侧FA值均较健侧减低,FA值CSTⅠ型CSTⅡ型于CSTⅡ型,P0.05。3 m复查病灶侧FA值仍低于健侧,且较入院时各型FA值均有下降。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皮质脊髓束受损重、白质纤维断裂者,运动功能恢复较差。但通过康复训练结果仍好于未康复训练者。FA值与神经功能损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的DTI征像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表现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方法 选择10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采用旨法分析各向同性表观扩散系数(ADCiso)图和各向异性指数(FA)图上二病变区的信号特点,进行DTI征像的分型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 结果 29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DTI表现为Ⅰ型和Ⅱ型10例,Ⅲ型3例,Ⅳ型6例;34例亚急性期患者中I型2例,Ⅱ型20例,Ⅲ型8例,Ⅳ型4例;44例慢性期患者中DTI表现为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41例.脑梗死的DTI表现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0.693,P=0.000).结论脑梗死的DTI表现可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不同病期,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分期.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与SAS及SDS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其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施普善(脑活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施普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发病在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30 mL施普善(内含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连续14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评分、BI分值在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普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糖耐量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将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糖尿病组(DM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糖耐量正常组(NGT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颈动脉B超检查结果. 结果 IGT组和DM组体重指数、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比NGT组明显增高,IGT组和DM组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检出率、内膜光滑性和连续性评分、中重度血管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G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C、LDL-C、餐后2h血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IGT人群已经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程度与DM类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吞咽困难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99例,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划分为4型,于入院24h之内行标准床旁吞咽功能评估(SSA),判断有无吞咽困难,比较其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99例患者中吞咽困难者占45.73%(91/199),TACI(完全前循环梗死)中为76%(19/25);PACI(部分前循环梗死)中为42.25%(50/113);POCI(后循环梗死)中为35%(14/40);LACI(腔隙性梗死)中为38.10%(8/21)。各型患者的吞咽困难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679,P〈0.05),两两比较只有TAcI和其他3型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困难是脑梗死后的常见症状,OCSP各型吞咽困难发生率的不同与缺血损伤不同区域的吞咽中枢以及缺血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丹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脑梗死病人共1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 组应用丹奥注射液,对照组应用丹参注射液,其余两组治疗相同,疗程2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82%(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明显改善,以丹奥组更明显(P<0.01)。结论 丹奥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