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病实脾”这一治疗原则成为中医学“治未病”的典型范例.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理论思想,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肝病实脾"作为"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学界所共识,并成为临床上治疗肝脏疾患的常用法则。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认识,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法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用五行学说阐明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但对於其中相生相克的论述应根据不断发现的脏腑生理功能,灵活予以运用。对“治未病”要有正确,完整的理解.要结合“治病求本”、“脏腑补泻”、“三因制宜”诸原则去权衡具体疾病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肝病实脾的思想长期以来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文章从该思想的理论渊源、肝病传脾的生理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进而给出了答案一肝病皆需实脾.  相似文献   

5.
仲景在《金匮》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睥, 当先实脾”,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对于后世医家有很大影响。在《金匮》基础上,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肝病实脾不断进行了补充发展, 注意实脾已成为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原则之一,现将实脾在肝病常见类型治疗中的运用简介如下。一、肝气郁结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最易影响脾土的运化,临床除见精神抑郁、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等肝病症状外,常同时或继之出现纳差食减、  相似文献   

6.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7.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可谓《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实践证明,它在肝病的治疗当中,确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怎样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如何将其效法于临床?谈谈笔者一孔之见。 “见肝之病”,言简意赅,似无讨论的必要,但在临床中尚有值得明确的地方,那就是什么是肝病,换句话说,肝病在临床中可以见到哪些证候。我们说,这里的肝病,必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断(辨证)的“肝病”。根据肝病的主要生理功能方面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可以见到下述表现。  相似文献   

8.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认为“肝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脾”并非单纯补脾,还应包括清脾、温脾、顾脾等,补脾仅仅是“实脾”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略论肝病实脾及其临床运用段柏林(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景德镇333000)关键词肝病实脾论慢性肝炎肝脓疡肝癌肝为刚脏,属木,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而喜条达,主藏血而调节血量,供应周身,其经脉布两胁,又开窍于目。毒邪外袭、七情内伤皆可导致肝脏的功能失调而现病...  相似文献   

11.
对"肝病实脾"的理论基础及"肝病""肝传脾""实脾"之内涵等予以探讨,为进一步认识肝病本质及更好运用实脾之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深刻理解并探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有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以及肝病实脾的意义及其实脾的具体情况并结合五行相制疗法的具体应用,认识实脾的真正含义以及肝虚实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得出实脾的分类以及肝病实脾的前提要分清虚实证候,不能以偏概全,以及由其演化出来的其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对症病机为外寒里饮。外感寒邪,素体湿气过多,或机体宿痰留饮,外寒勾动内饮,水饮上逆,患者会出现咳嗽、哮喘、咳痰、食欲不振、面目浮肿、舌苔白厚腻、脉弦或滑等临床症状;寒邪瘀滞于肌表,寒主收引凝滞,患者会出现发热恶寒、脉浮、无汗、头痛、颈项强痛、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临床上对小青龙汤进行运用时应将其病机熟稔于心,掌握其主症,辨证论治,方证相应,则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4.
“治肝实脾”是仲景承内、难经“治未病”之旨而提出的治肝大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有人认为此法仅用于肝之实证而防其犯脾。如此理解似有片面之嫌。治肝实脾用于肝之实证,防止肝病蔓延;肝之虚证,亦需实脾。笔者对此法稍有心得,兹略抒管见,敬请同道教正。一、木横乘脾脾土属阴,需肝木升散疏泻,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而运化不息。若恼怒忧思,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句话体现了中医治疗学治病宜早,既病防变的治疗思想。祖国医学所说的肝病,包括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疡、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病。目前,肝病的发病率很高,其中病毒性肝炎,我国患病率为2.77%,年发病率为0.95%。所以肝病的防治已成当务之急,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医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从肝脏功能关系来看,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而主运化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在它们所主的功能之间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归纳卢秉久教授实脾柔肝法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方法]从中医病证名称及其病因病机、治疗大法及其用药特点等几个方面探析卢秉久教授临证治疗肝纤维化的特点。[结果]实脾柔肝法系卢秉久教授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特点。[结论]实脾柔肝作为肝纤维化的一种治疗思路,随证加减,可得良验,其扩展应用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19.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仲景《金匮要略》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对治未病的典型举例。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观点,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统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因此肝之疾病,最易传及脾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治疗肝病的同时,要注意调理脾脏,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就不能得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