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成药》2017,(10)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次乌头碱对慢性心衰大鼠的抗心衰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通过主动脉弓缩窄术造成慢性心衰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7只)、地高辛组(8只)、次乌头碱组(次乌组,9只)、甘草次酸+次乌头碱组(甘次+次乌组,9只)、甘草苷+次乌头碱组(甘苷+次乌组,9只)、甘草次酸+甘草苷+次乌头碱组(甘次+甘苷+次乌组,9只)。连续给药1周后,于第7天处死大鼠,处死前取血并行超声心动图,测得射血分数(EF)及缩短分数(FS)情况;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B型钠尿肽(BNP)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通路Bcl-2、Bax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Fas、Fas-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除次乌组外,其它各药物配伍组的Bcl-2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同时Bax、Caspase-3、Fas与Fas-L表达及EF、FS及BNP值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以甘次+甘苷+次乌组作用效果最明显。结论甘草次酸、甘草苷配伍次乌头碱可下调EF、FS及BNP的水平及促凋亡蛋白表达,上调抑制凋亡蛋白表达,其可能是甘草配伍附子对慢性心衰的抗凋亡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志琪  曾嵘  谭志荣  陈尧  田育望  王蓓  李鑫  陈立峰 《中成药》2012,34(12):2305-2309
目的考察附子与甘草配伍对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56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3个药物组,分别单次按25 mL/kg灌胃给予已知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含量的附子单煎液、甘草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各药物组设给药前和给药后共13个采血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按时间点断头处死动物并采血。血浆样本中乌头碱采用液相色谱-质谱串联(LC-MS/MS)法检测,甘草次酸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检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2.1软件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与附子配伍对乌头碱和甘草次酸的溶出无明显影响。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单煎液和合煎液后,乌头碱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730.66、538.97 pg.h/L,峰浓度(Cmax)分别为91.43 pg/L、42.47 pg/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0 h、7.25 h,半衰期(t1/2)分别为14.69 h、7.81 h;甘草次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分别为8 159.83 ng.h/L、7 035.89 ng.h/L,Cmax分别为526.5 ng/L、458.25 ng/L,Tmax分别为8 h、12 h,t1/2分别为11.99 h、9.57 h。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乌头碱和甘草次酸在大鼠体内Tmax推迟,Cmax降低,吸收减少,t1/2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次乌头碱与甘草苷合用对心肌兴奋-收缩偶联相关离子通道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分别灌胃次乌头碱(0.23、0.69、2.07mg.kg-1.d-1),甘草苷(20mg.kg-1.d-1),以及次乌头碱(2.07mg.kg-1.d-1)与甘草苷(20mg.kg-1.d-1)7d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给药组心肌组织中Cav1.2、NCX、SCN5A和RyR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次乌头碱灌胃给药后能显著抑制NCX mRNA的表达与显著诱导RyR2mRNA的表达;甘草苷仅对NCX mRNA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甘草苷与次乌头碱合用不仅能显著抑制SCN5A mRNA的表达与显著诱导RyR2mRNA的表达,也能显著拮抗高剂量次乌头碱对NCX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结论:甘草苷可通过干预次乌头碱对大鼠心肌SCN5A、NCX和RyR2mRNA表达的影响,从而影响次乌头碱导致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5.
甘草次酸衍生物对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次酸衍生物(TY501)对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ip给予大鼠100 mg/kg庆大霉素和8 mg/kg顺铂造成肾损伤模型,ig给予TY501,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SCr)的变化。结果大鼠ig不同剂量的TY501均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庆大霉素和顺铂造成的肾损伤,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大鼠血清BUN和SCr值。结论 TY501对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Shen H  Zhu LY  Yao N  Wu J 《中药材》2011,34(6):937-942
目的:建立HPLC-MS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的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方法,并用于研究大鼠口服3种含附子煎液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药动学变化。方法:3组大鼠分别灌胃附子煎液(A液)、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B液)、甘草附子合煎液(C液),附子剂量均为1.5 g/kg,HPLC-MS法测定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血药浓度,用DAS 2.0数理统计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甘草与附子配伍后,三种乌头碱的Cmax、AUC均降低,MRT、t1/2均延长,Tmax无明显变化。甘草附子合煎液相比于甘草附子单煎合并液,Cmax、AUC更低,MRT、t1/2更长。结论:甘草能够显著影响附子中三种乌头碱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7.
孟娴  伍振辉  彭蕴茹  沈明勤 《中草药》2018,49(9):2076-2083
目的探索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内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海藻组、甘草组、海藻-甘草配伍组,经过连续ig给药4周的多次给药毒性实验,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醛固酮、皮质醇及电解质水平,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用UPLC-TQ/MS法同时检测甘草中的6种主要成分在肾组织的分布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1β-类固醇脱氢酶(HSD11B2)在肾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海藻组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水平显著降低(P0.05),BUN、Scr显著升高(P0.01);海藻-甘草组的血清中醛固酮、K+、Cl-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而BUN、Scr、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有轻微的炎细胞浸润,海藻-甘草组有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并伴有蛋白管型。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脏组织中的甘草次酸分布明显高于甘草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甘草组、海藻-甘草组大鼠的肾组织HSD11B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而海藻-甘草组更为显著。结论通过增加甘草次酸在大鼠肾脏组织的积蓄,抑制肾脏组织中的HSD11B2的表达,造成醛固酮-皮质醇系统紊乱,可能是海藻-甘草反药组合产生肾毒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杨婷婷  王舒婷  刘佩华  徐炯  刘晓东  刘李 《中草药》2018,49(8):1860-1865
目的考察甘草与昆布配伍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ig给予甘草提取物2.8 g/kg(相当于甘草生药材10.0 g/kg)、昆布提取物3.8 g/kg(相当于昆布生药材10.0 g/kg)、甘草-昆布合煎提取物6.8 g/kg(相当于甘草和昆布生药材各10.0 g/kg)和空白溶媒(对照)。连续ig给药17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肝切片病理变化以及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结果甘草或昆布单用组较对照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甘草-昆布合用可逆转两药单用对AST、ALP、CHE、TBA、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降低作用;甘草-昆布合用组大鼠体内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著高于甘草单用组。甘草、昆布单用或合用还导致大鼠体内电解质水平失衡,表现为血清中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甘草或昆布单用均具有保肝作用,甘草-昆布合用导致两药单用时的保肝作用减弱可能是其配伍"相反"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两药合用时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制草乌中毒性成分次乌头碱的HPLC定量测定方法,研究和探讨不同配伍比例下甘草和诃子对制草乌药材中次乌头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Alltima C18柱(4.6 mm×150 mm,5μm),以甲醇-5%三乙胺水溶液(72:28,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35 nm,测定追踪草乌单煎及草乌-甘草、草乌-诃子合煎液中次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结果 次乌头碱回归方程Y=15.669X +0.180 2(r =0.999 3),在0.2 ~8.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95.31%,RSD5.14%.草乌-甘草、草乌-诃子合煎后其次乌头碱含量均低于草乌单煎,且在相同配伍比例下,草乌-诃子合煎液中的次乌头碱含量低于草乌-甘草合煎液.结论 甘草、诃子与草乌共煎均有减轻草乌毒性的作用,两个配伍药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乌头碱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及心律失常情况的影响,探讨其增效减毒效应。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乌头碱组及乌头碱+电针组,每组6只。采用股静脉注射盐酸普萘洛尔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10 min后,乌头碱组予以乌头碱持续给药治疗1 h(40μg/kg);乌头碱+电针组在乌头碱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电针"内关"治疗(3 mA,2 Hz/15 Hz, 30 min)。采用左心室导管、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观察造模前、造模后、给药即刻和给药后15、30、60 min时左室内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_(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通过心电图观察比较各组大鼠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LVSP、+dp/dt_(max)、-dp/dt_(max)、EF、FS均明显下降且能维持至实验结束(P0.01)。乌头碱组大鼠给药15 min时,LVSP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15、60 min时,+dp/dt_(max)高于模型组(P0.05);给药15 min起,各时点EF、FS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P0.01)。与乌头碱组比较,在给药各个时间点,乌头碱+电针组LVSP、+dp/dt_(max)、-dp/dt_(max)均明显升高(P0.01,P0.05),EF、FS在给药即刻、30 min、 60 min时明显升高(P0.01,P0.05)。乌头碱+电针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乌头碱组(100%,P0.05);乌头碱+电针组大鼠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低于乌头碱组(P0.05)。结论:乌头碱具有一定的强心作用,但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而电针与乌头碱联用,不仅可以更明显地改善心力衰竭大鼠心脏收缩功能,且可以减小乌头碱的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甘草大黄汤治疗胃肠活动紊乱已有上千年历史。为弄清该方对大鼠结肠环状肌能动性的影响,作者通过长期植入力量传感器的方法研究了甘草和大黄配伍的重要意义。在测试大黄对结肠功能影响的实验中,设大黄水提取物500 mg/kg 组(1)、大黄甘草汤组(大黄水提取物500 mg/kg+甘草水提取物125 mg/kg)(2)、甘草水提取物125mg/kg组(3)。结果显示,第1组给药4~4.5  相似文献   

12.
四逆汤由附子、炙甘草、干姜组成。其中附子为君药,具有毒性。附子中研究最多的成份为乌头类生物碱,如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这些生物碱毒性很大,量甚微,几乎很难检测到,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测定这三种生物碱的含量作为此类药材的质量控制指标。甘草的主要成份为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化合物,以往对甘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甘草酸,而甘草次酸是甘草酸水解后的甘元,在四逆汤方剂中,甘草次酸是对抗附子引起心律失常的主要成份,而且能够改善代谢性酸中毒,增强组织用氧能力,是四逆汤中最重要的解毒成份,所以笔者建立了四逆汤中甘草次酸的测定方法,可用于四逆汤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之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小惠  何洁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3017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及甘草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中的酯型生物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比较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与煎煮时间和甘草剂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煎煮时间超过30 min,100 g制附子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 mg/ml。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煎煮和配伍以降低毒性,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14.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的镇咳祛痰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腾飞  李仁 《中成药》1993,15(3):32-33
甘草黄酮(FG)、甘草浸膏(EG)及甘草次酸(GA)对小鼠氨水引咳、SO_2引咳实验均呈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试验(酚红法、毛果芸香碱法)结果显示FG、EG、GA还具有较显著的祛痰作用。镇咳、祛痰结果均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作用强度为GA>FG>E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β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对大鼠肾脏的影响。方法:12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成正常组及低、中、高剂量18-β甘草次酸组(25,50,100 mg·kg~(-1)),共4组,于甘草次酸ig干预后第6,14,22,30周及停药4周后心脏采血,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HE染色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随着干预进行直至停药4周时,低、中、高剂量甘草组SCr,BUN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血钠、氯离子均较正常组升高,但停药4周时血钠、氯离子较之前各时间点降低,并接近正常组。血钾离子均低于正常组,停药4周时血钾离子较之前各时间点升高并接近正常组。上述各指标同一时间点低、中、高剂量甘草组两两之间无统计差异。HE染色见各时间点肾脏病理形态与正常组相比未见异常改变。结论:18-β甘草次酸对大鼠血尿素氮、肌酐值及肾脏病理形态无明显影响。可引起血钠、氯离子轻度升高,血钾离子降低,停药一定时间后上述影响可消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对kk-Ay糖尿病小鼠早中期肾纤维化的保护作用,从而揭示甘草次酸通过调节肾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延缓早中期糖尿病肾纤维化进展。方法利用自发性KK-Ay糖尿病模型小鼠,建立预期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早中期肾纤维化模型(即将6周龄KK-Ay小鼠用KK专用高脂饲料饲喂6周)。再分别给予高、低浓度的甘草次酸连续灌胃干预10周。1.观察测量肾纤维化小鼠的体重、血糖变化;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肌酐(Scr);3.利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TEM)肾脏组织形态、病理变化;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amininl(层黏连蛋白)、E-cadherin(钙黏蛋白)、α-SMA(α-平滑肌动蛋白)肾间质纤维化指标及肾纤维化转化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C57空白对照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明显增加(P<0.05);血生化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Scr、BUN、TC、TG,LDL显著增加,HDL减小(P<0.05),而经过甘草次酸药物组干预后体重、血糖,以及Scr、BUN、TC、TG、LDL明显减轻,而HDL增加(P<0.05)。通过HE染色、Masson三色法,透射电镜显示:甘草次酸对kk-Ay糖尿病肾病小鼠早中期肾小球、肾小管及间质均有明显的修复及保护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过甘草次酸处理后,层黏连蛋白-1、α-SMA、TGF-β1的表达降低,E-钙黏蛋白增加了(P<0.05)。结论甘草次酸对kk-Ay糖尿病模型小鼠早中期肾纤维化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影响肾纤维化转化因子TGF-β1、Lamininl、E-cadherin、α-SMA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延缓早中期糖尿病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甘草总黄酮抗心律失常作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胡小鹰  彭国平  陈汝炎 《中草药》1996,27(12):733-735
利用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病理模型,观察甘草总黄酮是否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表明,50~100mg/kg甘草总黄酮可延长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心律失常潜伏期、减少氯仿诱发的小鼠心室纤颤阳性率;25~50mg/kg甘草总黄酮可增加哇巴因诱发豚鼠出现定性早搏、室速、室额和心搏停止所用剂量,表明甘草总黄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甘草次酸对大鼠山奈酚血浆浓度的影响.方法:将78只SD大鼠,体重150 ~ 210 g,随机分成4组,雌雄各半,即实验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及高浓度与低浓度对照组.每组中又包括3个小组(即1,2,3h).高浓度实验组灌胃50 mg· kg-1山柰酚+ 50 mg· kg-1甘草次酸,低浓度实验组灌胃25 mg· kg-1山奈酚+50 mg· kg-1甘草次酸.对照组只灌胃山奈酚,剂量与实验组相同.灌胃给药后分别于1,2,3h用摘眼球取血法取血.血浆在90℃水浴中,加盐酸水解120 min,然后以乙腈为萃取剂,超声波为辅助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浆中山奈酚的浓度.结果:大鼠口服山奈酚后在血浆未能检测到游离山奈酚.低浓度组合药和单药灌胃对山奈酚血浆浓度没有影响;高浓度的合药组中山奈酚浓度(水解后)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结论:在高浓度组中,甘草次酸能够提高山奈酚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20.
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的有效成分及作用环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徐姗珺  陈长勋  高建平 《中成药》2006,28(4):526-530
目的:探明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否为甘草中降低附子毒性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环节。方法:将附子单煎及附子与甘草、附子与甘草酸、附子与甘草次酸分别合煎,用HPLC法分析各种煎液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的煎出量,同时用动物实验测定各煎液不同给药途径的急性毒性,比较各煎液的LD50。结果:口服给药,甘草、甘草次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减小,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毒性略有减小;腹腔注射给药,甘草酸与附子合煎液的毒性明显增加。合煎时甘草能降低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而甘草酸、甘草次酸均有增加溶出的作用,甘草酸的作用强于甘草次酸。结论:甘草与附子合煎口服可减小附子毒性,部分原因是其可减少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煎出。但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不能减少附子中有毒生物碱的煎出,而可能与有毒生物碱结合,延缓其在胃肠道吸收,发挥一定的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