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联合心脉隆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AMI并心源性休克病人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等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予以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治疗,观察组基于此联合心脉隆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RP、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WMSI、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泵联合心脉隆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能够降低AMI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心肌炎症反应,抑制心肌重构,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balloonpumping,IABP)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前、术后的观察对比。结果在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功能明显提高,心率下降,尿量增加。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积极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则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由南阳市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n=46)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随访出院患者至2018年5月,统计其生存率,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AMI合并CS患者远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46例患者院内死亡19例,死亡率41.3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是应用IABP治疗的AMI伴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27例出院患者3年生存率62.96%,平均生存时间为(29.15±8.39)月,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院外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是影响应用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对于高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TIMI低级别患者应加强监护,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7月住院的1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分为心脉隆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两组均按照《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酌情使用硝酸酯类、洋地黄类药物,心脉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1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14 d。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心脉隆组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BNP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心脉隆组LVEF高于常规治疗组,BNP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可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心脏负荷,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研究,分析应用不同诊治方法干预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症状及疗效,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按照患者的年龄分成实验组(≥65岁)32例和参照组(65岁)28例。将实验组分为治疗组(接受PCI治疗)和非治疗组(未接受PCI治疗)。对两组患者同时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实验组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即心肌梗死病史或心力衰竭病史,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都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比非治疗组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及时对并发症进行相关的处理、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医临床证候疗效、6min步行距离以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MLHF)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左心室射血分数、血浆B型钠尿肽(BNP)含量、6min步行距离以及MLHF评分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BNP含量有所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增加(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BNP含量、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6min步行距离、MLHF评分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MLHF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中医证候积分、Lee氏心衰计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红胶囊能够改善难治性心衰病人中医临床症状,提高病人运动耐力和生存质量,可以作为难治性心衰的有效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团队护理模式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行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模式,观察组实行团队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团队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70例,随机分为心脉隆治疗组(n=35例)和常规组(n=3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利尿剂等常规治疗,心脉隆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6 mL静脉滴注治疗2次/日,连用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0 d时血浆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积分(WMSI)、6 min步行距离变化。结果两组治疗10 d时血浆肌钙蛋白I、NT-proBNP水平比较心脉隆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1月时室壁运动积分比较心脉隆组优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1月时LVEF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心脉隆组高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脉隆注射液可以减少梗死范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另加予心脉隆注射液,5 mg/kg,2次/日,5 d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时综合疗效、6 min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BNP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LVEF、6 min步行试验较治疗前增加,BNP水平均下降,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价治疗效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可作为临床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本文观察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及其他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AMI伴心源性休克的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除外1例合并心室间隔穿孔。其余16例患者分为药物组5例,仅应用药物治疗;介入组11例接受溶栓,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行支架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进一步分为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对药物组和介入组,再通组和未再通组住院期间病死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药物组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病死率100%。介入组患者4例死亡,病死率36%,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1)。介入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未再通组(TIMI0~Ⅰ级)4例,3例死亡,病死率75%,再通组(TIMIⅡ~Ⅲ级)7例,死亡1例,病死率14%,与未再通组比较病死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早期冠状动脉再通,同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呼吸等治疗将有效地降低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动-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4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同时接受VA-ECMO及IABP治疗的11例患者,收集并观察临床基线...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最为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心源性休克又是AMI最危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是由于大量坏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显著下降,而导致的休克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7月经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治疗的ADHF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心脉隆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脑钠肽(BNP)、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观察治疗后心血管病死率、再次心衰住院率的差别。结果用药治疗1月后BNP、SV、LVEF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1月后,心血管病死率和再次住院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LVEF、SV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接受了急诊血运重建、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病人预后差,疾病负担重,是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因而对此类危重病人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预后不良,住院死亡率高达80%~100%,溶栓治疗不能改善重度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早期梗死相关动脉重建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可提高生存率,但必须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选择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选择生脉注射液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再灌注治疗,结合药物及辅助装置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现总结了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左心室功能、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临床确诊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基础的抗心力衰竭药物,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参益气滴丸.用药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的药物疗效、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大小及6 min步行试验的距离.结果 治疗4周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更显著提高LVEF值,降低LVDd及血浆BNP水平,并能延长6min步行试验的距离,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联合芪参益气滴丸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心室重构,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脉隆注射液改善抗肿瘤治疗病人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2015年7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肿瘤治疗的病人624例,其中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引发心力衰竭病人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常规组,每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实施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左心室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血浆脑钠肽(BNP)水平、6 min步行距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常规组78.2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LVEF较常规组高(P0.05),LVESV、LVEDV均较常规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值均较治疗前低(P0.05),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高(P0.05),且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常规组低(P0.05),6 min步行距离较常规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肿瘤药物治疗致心力衰竭病人临床应用心脉隆注射液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病人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显著下调血浆BNP水平,明显增强运动耐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122例高龄AMI心力衰竭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心脉隆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心脉隆注射液),疗程10d,随访6个月。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VEF、测定室壁运动积分(WMSI)、血清脑钠肽(BNP)、hsCRP、cTnI、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及肱动脉血管内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常规治疗组:(35.42±5.11)%比(44.62±5.88)%;心脉隆组:(36.13±5.64)%比(49.75±6.18)%]均显著升高,且心脉隆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WMSI评分[常规治疗组:(2.49±0.51)分比(1.45±0.34)分;心脉隆组:(2.51±0.42)分比(1.12±0.27)分]及NYHA心功能分级(常规治疗组:3.19±0.44比2.65±0.36;心脉隆组:3.21±0.42比2.11±0.28)则均显著降低,且心脉隆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BNP[常规治疗组:(986.72±245.63)pg/ml比(764.42±217.33)pg/ml;心脉隆组:(989.99±243.54)pg/ml比(607.82±198.65)pg/ml]、hsCRP[常规治疗组:(24.31±3.82)mg/L比(14.52±1.69)mg/L;心脉隆组:(24.93±3.74)mg/L比(7.81±0.96)mg/L]、cTnI[常规治疗组:(5.29±0.43)μg/L比(3.01±0.27)μg/L;心脉隆组:(5.37±0.64)μg/L比(1.42±0.33)μg/L]、ET-1[常规治疗组:(95.67±16.32)ng/L比(76.34±17.82)ng/L;心脉隆组:(96.13±17.21)ng/L比(57.29±14.63)ng/L]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心脉隆组降低更显著,而血清NO水平[常规治疗组:(108.35±21.67)μmol/L比(129.68±25.83)μmol/L;心脉隆组:(110.26±22.71)μmol/L比(156.82±24.19)μmol/L]则均显著升高,且心脉隆升高更显著(P均=0.001);治疗后,心脉隆组的反应性充血肱动脉内径(D_(充血))、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均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0.01)。结论:心脉隆注射液能够显著改善AMI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