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病人N端前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心肌坏死标记物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106例,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对照组22例非冠心病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同时定量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NT-proBNP浓度分别为(573±126)ng/L,(276±65)ng/L,(42±23)ng/L,(37±24)ng/L。急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与cTnI呈正相关(r=0.913,P<0.01)。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T-proBNP浓度存在差异,NT-proBNP可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浓度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185例患者包括10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及48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31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尿酸、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蛋白(a)浓度,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后计算Gensini积分与病变支数来估计.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痉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中男性患者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女性患者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尿酸、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积分显著相关,尿酸、纤维蛋白原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显著相关.结论 各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有关,血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积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水平,并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测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Angptl2测定,分析血清Angptl2水平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混合性斑块和软斑块为主,稳定型心绞痛组以钙化斑块为主,两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ngptl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3.62±0.24)ng/mL与(2.80±0.16)ng/mL,P0.01];Angptl2水平在软斑块组[(4.72±0.35)ng/mL]和混合性斑块组[(4.36±0.52)ng/mL]均高于钙化斑块组[(3.42±0.43)ng/mL,P0.05)]。结论 Angptl2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Angptl2水平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妊娠相关性蛋白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非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因胸痛入院的患者1 w内行冠脉造影,排除急性及亚急性心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非冠心病各40例被纳入研究中,进行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彩超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除吸烟史外,各组间其余基线资料匹配;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Gensini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均较非冠心病高(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的浓度高(P<0.001),妊娠相关蛋白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明显升高,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冠脉Gensini积分正相关;Crouse积分预测心绞痛型冠心病,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9、0.92;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预测心绞痛型冠心病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7、0.85;妊娠相关蛋白A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25、0.937。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能是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2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NF-α、MCP-1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AP组和UAP组血浆TNF-α[(15.18±4.12)ng/L比(18.56±4.22)ng/L比(21.79±4.43)ng/L]、MCP-1[(10.23±3.21)pg/L比(14.67±3.42)pg/L比(17.86±3.51)p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且UAP组TNF-α、MCP-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均<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升高,对预测冠心病的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组。血浆MIF浓度通过ELISA法测定。结果冠心病组MI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97±4.11)vs(9.07±1.28)μg/L〕,ACS组MIF浓度又明显高于SAP组〔(16.66±3.56)vs(11.01±2.12)μg/L〕。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增加,MIF浓度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MIF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显著相关,其可以做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的一个指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形成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10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75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组(CAD)。对照组33例。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正相关,OR值及其9 5%CI分别为3.5 8 6(1.1 4 8~1 1.2 0 2),4.0 0 5(1.242~12.909),2.851(1.006~8.080),P<0.05。颈动脉斑块负荷与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194,P<0.05)。结论矫正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影响后,颈动脉IMT≥0.9 mm及斑块形成或者血浆Fb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ACS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关系。方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1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6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稳定型心绞痛15例;另设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但有临床胸闷、胸痛症状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造影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结果造影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6.9±11.9μg/L、48.2±10.8μg/L和46.6±10.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分别为58.6±14.8μg/L和53.4±9.3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小板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术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在术后1天均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可能相关,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钛原(NT-proBNP)对冠状动脉病变进展和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测定303例左心室收缩功能(射血分数>50%)正常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院时及随访时的血浆NT-proBNP浓度。所有患者于支架植入术后6-9个月行造影随访。结果进展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浓度高于非进展组患者(455fmol/ml vs431fmol/ml,P=0.017)。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浆NT-proBNP可独立预测冠状动脉非靶病变造影显示的快速进展(OR=1.944,95%CI1.047-3.608,P=0.035)。NT-proBNP水平与靶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无关。结论入院时血浆NT-proBNP是左心室功能正常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而非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6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8例.冠状动脉造影前检测一氧化氮、内皮素含量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复杂狭窄和光滑狭窄.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一氧化氮浓度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49.92μmol/L±10.46μmol/L比75.19μmol/L±5.21μmol/L,P=0.036),高敏C反应蛋白则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1 mg/L±0.003 mg/L比0.50 mg/L±0.015 mg/L,P=0.004),两组内皮素浓度无明显差别;两组中有复杂狭窄者同无复杂狭窄者相比内皮素、一氧化氮浓度有明显差异,不稳定心绞痛组中有复杂狭窄者的内皮素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中无复杂狭窄者(216.52pg/ml±33.63pg/ml比173.35 pg/ml±36.12 pg/ml,P<0.001);两组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无明显差异,但不稳定心绞痛组中有复杂病变者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显著降低.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重.冠脉造影所见的冠脉病变结合相关血管内皮功能检测,有助于更确切地评估冠脉病变进而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其分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0年12月至2003年1月入院的141例经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常规测定白细胞水平及分类,随访46.2±6.6个月,以是否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两组(事件组63例和无事件组78例),评价白细胞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中共发生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55例,死亡8例.在调整了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尿酸及既往心肌梗死史等因素的影响后,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正相关,相对危险度为1.31,95%可信区间(CI)为1.15~1.49.事件组的单核细胞计数略高于无事件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5)×109比(1.3±1.5)×109,P<0.05].结论 白细胞计数,尤其是单核细胞计数,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水平和外周血白细胞激活蛋白-1(AP-1)表达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亚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亚组、B型病变亚组和C型病变亚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病变亚组、中度病变亚组和重度病变亚组。通过ELISA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裂解液中磷酸化c-Jun吸光度,反映活化AP-1的数量。血浆MIF通过ELISA法测定。结果冠心病组磷酸化c-Jun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43±0.33比0.71±0.13,P〈0.01),MI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97±4.11 ng/mL比9.07±1.28 ng/mL,P〈0.01)。冠心病组中,ACS亚组磷酸化c-Jun表达量明显高于SAP亚组(1.56±0.28比1.14±0.25,P〈0.01),MIF水平明显高于SAP亚组(16.66±3.56 ng/mL比11.01±2.12 ng/mL,P〈0.01)。磷酸化c-Jun表达量和MIF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结论AP—1和MIF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显著相关,其可能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AP-1表达量与MIF浓度越高,斑块不稳定性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异常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入选住院并行择期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同时选取29例只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而不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分别于冠状动脉造影前或PCI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后或PCI术后18 h~24 h抽取新鲜外周血,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DCD4 mRNA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PDCD4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I组术后PDCD4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CI组术后血清TNF-α浓度较术前进一步升高(16.11±1.45 ng/L比7.60±0.75 ng/L;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CD4+T淋巴细胞PDCD4表达上调,从而增加PCI术后心肌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IL-6受体(sIL-6R)和可溶性糖蛋白130(sgp130)浓度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间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具有动脉造影适应症疑似冠心病患者8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AD组,即粥样斑块组,共64例;不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CAD组,即非粥样斑块组,共25例。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6、sIL-6R和sgp130浓度,Spearman相关分析sgp130浓度与受累冠脉数目及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的预测因子。结果: 粥样斑块组与非粥样斑块组在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参数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粥样斑块组患者男性吸烟者居多(P<0.05)。粥样斑块组血清sgp130浓度显著低于非粥样斑块组(314.97±84.39 VS 399.08±79.99 ng/ml, P<0.001),粥样斑块组血清IL-6浓度显著高于非粥样斑块组(P<0.05), 粥样斑块组血清sIL-6R浓度和C-反应蛋白浓度(CRP)与非粥样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sgp130浓度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存在的预测因子(P=0.018)。血清sgp130浓度与受累冠状动脉数目间呈负相关(r=-0.310,P=0.007),Gensini评分指数与血清sgp130浓度呈负相关(r=-0.410, P=0.001),稳定型CAD患者sgp130浓度是Gensini评分指数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稳定型CAD患者血清sgp130浓度与冠状动脉损伤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血清sgp130水平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8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1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MMP-9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TNF-α、MMP-9水平为(26.95±6.02)ng/L、(23.79±4.67)mg/L,显著高于SAP组的(23.64±5.87)ng/L和(19.56±4.51)mg/L(P<0.05),两组TNF-α、MMP-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6.53±5.45)ng/L、(15.45±4.28)mg/L(P<0.05)]。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血浆TNF-α与MMP-9对预测冠心病心绞痛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清E-选择素和白细胞CD11b/CD18在冠心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E 选择素水平、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在冠心病 (CHD)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2 4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患者、2 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患者和 2 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患者 ,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统计学将CHD分为两个亚组 :A组 (1~ 2 0分 ) ,B组 (>2 0分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 选择素 ;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CD18的表达。结果 :CHD各组血清E 选择素水平、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 ;CHD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组上述参数显著高于A组 (分别P <0 .0 5 ,P <0 .0 1,P<0 .0 5 )。结论 :E 选择素和CD11b/CD18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病过程 ,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的影响,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DCM患者172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76例)及冠状动脉正常组(9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彩超结果和血清学指标,计算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与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86例因胸痛行冠脉造影患者,其中有165例为ACS(ACS组),73例为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冠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Lp-PLA2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Lp-PLA2水平在ACS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的水平分别为(115.01±80.74)ng/ml、(90.82±61.58)ng/ml及(82.53±30.89)ng/ml,其中ACS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在ACS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Lp-PLA2及hs-CRP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ACS患者血浆Lp-PLA2水平多支冠脉病变组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P0.01),双支冠脉病变组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P0.05)。结论:Lp-PLA2血浆水平可用于间接评估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及冠脉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型行为得分、外周血单核细胞先天固有免疫系统Toll样受体4(TLR4)和下游炎症因子变化与罹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275)和健康对照组(对照组,n=301)。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2 A型行为量表评定行为类型(≥11分为A型)。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型行为检出率高于对照组(58.68%比24.64%,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17.53±9.98)比(6.83±5.16)μg/L,(863.62±240.58)比(441.17±194.05)ng/L;均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单核细胞TLR4表达及IL-6和IL-18水平高于对照组[(14.07±3.54)%比(9.81±3.42)%,(301.87±18.43)比(274.44±13.79)ng/L,(450.39±28.66)比(364.28±34.78)ng/L;均P0.05]。无论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还是对照组,A型行为者单核细胞TLR4、血清IL-6和IL-18、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非A型行为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年龄、高血压、心血管病家族史、A型行为、敌意得分、TLR4表达、血清IL-6和IL-18水平是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交感神经活化程度高于健康人;A型行为者交感神经活化程度、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及血清炎症水平高于非A型行为者;A型行为、单核细胞TLR4蛋白表达及血清炎症水平与罹患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浓度,探讨其诊断冠心病的意义及临床价值。方法:将122例患者分为非冠心病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中MCP-1、组织因子(TF)的浓度。结果:①血浆中MCP-1、TF的浓度均为: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均P<0.05)。②血浆中MCP-1的浓度与患者的性别、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和糖尿病、TG、HDL-C、尿素氮、肌酐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与年龄、体质指数、TC、LDL-C、尿酸、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TF呈正相关性(均P<0.05)。③以血浆中MCP-1的浓度作为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指标,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CP-1的诊断价值较大,曲线下面积0.939(P<0.05),最佳临界值为320.5ng/L,其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是86.7%和88.0%。结论:血浆中MCP-1在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