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的方剂总结归纳,分析了细辛的主要作用和常用配伍,对其用量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一书,是汉前经方治病有效的临床经验总结,即经千百万人体的实验观察,又经几代几十代实践的科学总结.它不但系统论述外感急性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而且亦系统论述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其中亦包括了常见的各种肿瘤.以其"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配伍严谨,法度森严,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且不少人用其方药治疗肿瘤积累了许多宝贵资料,为了肿瘤研究和治疗的需要,今将近期有关资料总结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不仅开辟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还对方剂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仲景所用方剂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甘草的使用规律进行探讨,挖掘甘草在各方剂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正确运用甘草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泽泻的方剂总结归纳,分析了泽泻的主要功效,对其剂型和用法用量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亚琼  黄家诏 《陕西中医》2009,30(6):760-761
《伤寒杂病论》所载诸方经历代医家沿用,疗效卓著而可靠,世称之“经方”。纵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包括汤、散、丸、酒、栓剂等,这些不同剂型的使用,为经方疗效的发挥起了很大的作用,对现今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就仲景对散剂的运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6.
附子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辛温药之一,仲景善用其辛温通达之性,在遣方配伍中发挥温阳救逆、温经止痛、助阳化气等功效;同时注意对附子进行炮制、去皮切片、长时间煎煮以降低毒性;并因证因人采取相适宜的剂型与剂量,注意观察不良反应。《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应用,既十分严谨,又灵活多样,深值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7.
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内容广泛,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临证医学、药物学、针灸推拿学等学科,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继承了<内经>防病于未然的思想,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措施,促进了中医预防医学的发展,使之更臻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房显辉 《国医论坛》2003,18(5):16-16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至今仍对临床各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虽对肿瘤的论述不甚多 ,但其医疗思想、治疗方法对现代肿瘤的治疗却有着深远的影响。1 “治未病”与肿瘤预防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了“未病预防”和“既病防变”。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 ,仲景就指出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并且提出了发病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探讨辛润法之源头、含义、机理及其应用,从风寒束表、水液气化失常、阳虚津凝、瘀血内阻等多个方面导致的燥证入手,分析仲景对辛润法的应用及其机理,并列举相关医案,为临床应用辛润法治疗燥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从分析黄连阿胶汤、百合鸡子汤、排脓散、苦酒汤组方及配伍特点入手,分别探讨鸡子黄、鸡子清、凤凰衣、鸡子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于《伤寒论杂病论》中论述了头痛的病机证治,提出其病机与外感表邪、阳明实热、阴寒内盛、水饮内停、阴虚内热有关.太阳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及霍乱头痛多为表邪外束,经气不通所致,治疗当以祛除表邪为要,并根据兼证不同辨治用药;阳明头痛多为浊热内扰所致,治疗当通腑泄热;厥阴头痛多为阴寒内盛、水饮内停所致,治疗当温中散寒、...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3.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中医学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积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即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多条,涉及六经病和杂病,详尽论述了汗证的发生、转归、预后,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以及整体治疗的中医学精髓。笔者根据对经典的学习,认识到临床多见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出以及黄汗等特殊类型的汗出情况,将汗证的病机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型汗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疗方案,以及后世对于汗证治疗的发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将《伤寒杂病论》中能够用于治疗妇人痛经的方药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痛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连为临床常用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既可疗内外之疾,又能除上下之患,并能解化湿邪壅遏,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黄连的功效及特性分析可知它与其他药物相伍具有泻热除湿,疗水火之疾;专主泻热,平燥扰之祸;辛开苦降,邪去正安的功效,从而使湿有所化,热有所出,以达阴升阳降、阴阳协调之目的.在《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黄连的方剂...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原文中关于小柴胡汤的记载共15条条文,专门提到少阳病用小柴胡汤的仅有第266条,而在太阳病篇出现失治误治的时候应用小柴胡汤是十分广泛的,并且在阳明病出现柴胡证而未成腑实热结可用小柴胡汤条畅气机;厥阴病末疾病传至半表半里,出现"呕而发热"者,亦可用小柴胡汤和解透热,降逆止呕;还可用于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以及黄疸腹痛呕吐等证。故而小柴胡汤非但专为少阳病专设,即使证在少阳,当有"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等"柴胡证"时亦可用小柴胡汤。胸胁气机不利,三焦气化失司,邪在半表半里而见阳证者皆可依证而用之,当合仲景之本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糖尿病肾病已有较多认识,对肾病证治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论述,其中阴中求阳法及培中补肾法对后世治疗肾病影响较大。其治疗原则及所用方药仍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白术,古称术,《神农本草经》谓其“苦甘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别录》谓其“无毒,主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伤寒杂病论》中,用白术共33方(其中药同名异2方,包括附方,不包括书后杂疗方)。治疗涉及到内伤外感很多疾病,现将白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及运用规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周永学  任小宁 《陕西中医》2009,30(10):1352-1354
目的:探讨张仲景寒热并用方剂配伍规律与经验。方法:研究《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方剂,整理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方法与经验。结论:寒热并用是方剂配伍的精华,要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是否寒热搭配和药物选择。组方时要熟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特点,力求恰中病机,相助无过,性味平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半夏作为常用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倍受历代中医药学家所推崇。张仲景在其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中亦多处用到半夏,总结其功效为: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化痰止咳、消痰利咽、健脾益气、辛温布津等。故探讨仲景运用半夏治疗疾病的规律,分析半夏与不同药物配伍的作用及炮制方法和用量,对于经方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