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92012年该院收治的55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0例开展CAS(CAS组),15例开展CEA(CEA组),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S组住院天数明显比CEA组少(P<0.05);CAS组的住院费用却比CEA组高(P<0.05)。两组术后1 w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及术后1 w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患成功率相当,病人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和颈动脉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病死状况、缺血性卒中、轻微脑出血、高灌注综合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疗效相当,均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形成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110例病人资料,根据术后30 d内有无不良事件发生分为有不良事件组(24例)和无不良事件组(86例),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危险因素、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部位等,预后结果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部CAS病例应用脑保护装置防止血栓脱落。结果 110例病人共植入支架115枚,脑保护装置全部回收,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由术前中度、重度变为术后轻度、中度;围术期术后总体并发症24例(21.8%),30 d内不良事件7例(6.36%);随访3个月后,2例支架内再狭窄。两组年龄、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30 d内出现不良事件与高血压显著相关,颅外CAS可有效减轻病人颈动脉狭窄程度,且围术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随机分为CEA组(31例)和CAS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和生活质量、围术期并发症等情况;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死亡或血管事件。结果 CEA组手术成功率(96.77%)与CAS组(100.00%)无显著差异(P0.05);CEA组住院费用、术后低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CAS组,而住院时间、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AS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降低,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高灌注综合征、颈动脉急性闭塞及皮下/穿刺点血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两组死亡率、同侧脑卒中、所有脑卒中、颈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EA和CAS均可有效预防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短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药物组38例和支架组26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治疗后随访3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支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及ADL评分优于药物组(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7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组(阿加曲班组)和氯吡格雷组,各87例。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后7d、14d评价NIHSS、mRS、ADL评分。结果治疗后7d两组病人NIHSS评分、mR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两组病人NIHSS评分、mRS评分及ADL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低于氯吡格雷组,ADL评分高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加曲班组总有效率与氯吡格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根据病人年龄、发病时间和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分组,两组治疗后7d、14dNIHSS评分、mRS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人大脑中动脉有无狭窄分组,两组治疗后14d大脑中动脉狭窄组NIHSS评分高于大脑中动脉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年龄、发病时间、前后循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狭窄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大脑中动脉无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是安全有效的,联合应用对病人的病情改善更显著。阿加曲班对无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更有优势,而与年龄、发病时间和OCSP分型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20例,所有病人均行CAS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MSE)、数字广度测验(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ALT)和语言流畅性测验(VFT)对病人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无死亡,无急性颈内动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病人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率为(84.36±8.38)%,术后3个月复查显示颈内动脉残余狭窄率为(10.8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CALT和VFT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而ADL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和3个月MMSE、DS、ADL、CALT和VF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能有效改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的认知功能,尤其术后早期改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心医院收治的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药物组39例和手术组35例。药物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12个月后治疗成功率、颈内动脉狭窄率、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狭窄率,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治疗后12个月内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6、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治疗成功率高于药物组,颈内动脉狭窄率、大脑中动脉狭窄率、基底动脉狭窄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药物组,ADL评分高于药物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ory artery bypass grafe,CABG)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耐受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其中同期行CEA、CABG(观察组)与分期行CABG、CEA(对照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单支颈动脉阻断时间、桥血管血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颈动脉狭窄处内径、流速及LVEF,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13.51±36.75)min vs(196.34±30.42)min,P0.01],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75)d vs(2.53±0.94)d,(24.16±6.57)d vs(36.24±12.53)d,P0.01)]。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明显升高,流速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CEA、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疗效与分期手术相当,且前者只需进行1次手术,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还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其手术时间延长,需注意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CAS)对于冠心病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中国阜外医院于2005年12月-2014年12月60名合并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组1为27名患者接受单侧CAS后同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组2为33名患者接受单侧CEA后同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下CABG。记录并分析患者主要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CAS-CABG组患者术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4.81%和0%,CEA-CABG组患者术后MACCE和死亡的发生率均为3.03%,两组患者间术后MACCE事件和死亡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EA-CABG组比较,CAS-CABG组术后24h胸液引流量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EA-CABG组比较,CASCABG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单侧CAS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与同期单侧CEA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对于冠心病合并重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均满意。同期单侧CAS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较同期单侧CEA和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住院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7月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收治的118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红细胞比容(HCT)、全血黏度(WBV)、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31%,高于对照组的8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Fugl-Meyer评分、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CT、WBV、FIB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CT、WBV、FIB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于脑梗死病人有积极作用,可改善病人神经功能评分,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在冠心病并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同期手术)和对照组(分期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完成的总等待时间、手术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价)及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45/4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4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得到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手术前,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完成的总等待时间为(32.14±1.24)d,观察组手术完成的总等待时间为(0.12±0.05)d。观察组手术完成的总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67%(3/45),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89%(4/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并颈动脉狭窄效果确切,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早期介入治疗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病人43例,发病时间均在4.5 h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行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及出血性事件;随访3个月后,记录两组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周及2周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完全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伴有远端血管栓塞的急性大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近期预后及生活质量,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医学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CAS和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2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研究,6903例患者,其中CAS组3460例,CEA组3443例.CAS组术后30 d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1.64,95%CI:1.33~2.03,P<0.00001)以及脑卒中风险(RR=1.70,95%CI:1.34~2.14,P<0.00001)高于CEA组;CEA组术后30 d心肌梗死风险(RR=0.62,95%CI:0.39~0.97,P=0.04)和颅神经损伤风险(RR=0.07,95%CI:0.03~0.16,P<0.00001)高于CAS组;两组术后30 d死亡风险(RR=1.33,95%CI:0.78~2.28,P=0.29)、致残性脑卒中风险(RR=1.27,95%CI:0.82~1.96,P=0.29)和术后1年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0.96,95%CI:0.63~1.46,P=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对于一般手术风险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仍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手段.具有手术高危因素或不适合手术的患者,CAS治疗更具有优势.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and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Methods The electronic databases (PubMed, EMbas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NKI, VIP and Wanfang) were searched in order to retrie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about comparing CAS and C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Cochrane collaboration's RevMan 5.0.24 were used for analyzing data. Results Twelve RCTs totalling 6903 patients (3460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CAS and 3443 randomized to CEA) with symptomatic or asymptomatic stenosi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30-day relative risks after CAS than after CEA for death or any stroke [RR=1.64, 95%CI (1.33-2.03), P<0.00001] and for stroke [RR=1.70, 95%CI (1.34-2.14), P<0.00001]. The relative risk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R=0.62, 95%CI (0.39-0.97), P=0.04] and cranial neuropathy [RR=0.07, 95%CI (0.03-0.16), P<0.00001] was significantly less after CAS than after CEA. The relative risks of death [RR=1.27, 95%CI (0.82-1.96), P=0.29] or disabling stroke within 30 days [RR=1.33, 95%CI (0.78-2.28), P=0.29] and any stroke or death at 1 year after the procedures [RR=0.96, 95%CI (0.63-1.46), P=0.84]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CAS and CEA operation. Conclusions CEA remains the first choice for treat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for patients with low surgery risk. For patients with high surgery risk and unsuitable for surgery, CAS has more advantages. It is reasonable to view CAS and CEA as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competing modes of therap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术(CAS)在老年人群的围术期安全性。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81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老年患者中,筛选出3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EA组患者术后出现14例围术期并发症。CAS组术后出现17例围术期并发症。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14/169)vs.10.5%(17/162), P> 0.05],CEA组手术时间较CAS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90.±0.835)vs.(1.467±0.520)h,P <0.001]。CEA组的住院费用少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 247±12 191)vs.(90 107.5±12 312)元,P <0.001)。结论:CEA与CAS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合并高危因素的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高危颈动脉狭窄共43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14例实施了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225例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比分析两组组间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围手术期30 d内的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的累计发生率。结果:CAS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10. 3%(22/214例); CEA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9. 8%(22/225例)。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累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和CEA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前提是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的基础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200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组40例、轻度狭窄组107例、中度狭窄组30例、重度狭窄组23例。4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4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4组患者NIHSS评分、GCS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4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两两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66,P=0.00)。4组患者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s=0.93,P=0.00)。4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s=0.76,P=0.00)。结论 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脑梗死进展越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的治疗时机对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应用rt-PA静脉溶栓方案进行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根据溶栓治疗前是否合并房颤(AF)分为两组,又根据是否在发病4.5 h内给予rt-PA溶栓治疗进一步分成4组:AF-T组(房颤并溶栓)、AF-N组(房颤未溶栓)、C-T组(未合并房颤给予溶栓)和C-N组(未合并房颤未溶栓);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病死率、远期疗效、并发症等。结果 4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30 d后,与溶栓前相比,4组NIHSS评分改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90 d后,与溶栓前相比,4组NIHSS评分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前,4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30 d后,与溶栓前比较,AF-T组、C-T组ADL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AF-T组ADL评分明显优于AF-N组、C-T组、C-T组(P0.05);C-T组ADL评分明显优于C-N组及AF-N组(均P0.05);溶栓90 d后,AF-T组ADL评分明显高于AF-N组C-T组、C-N组(P0.05);C-T组、C-N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及C-N组ADL评分均明显高于AF-N组(P0.05),此时4组ADL评分改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90 d,采用mRS量表对4组预后效果进行评价,C-T组与C-N组病死率、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C-N组、AF-T组病死率、良好率均明显优于AF-N组(P0.05),C-T组与C-N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C-N组、AF-T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明显少于AF-N组(P0.05)。结论对于合并房颤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更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的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组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包括死亡、卒中(出血性、缺血性)、心肌梗死、急性肾衰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以及颅外神经损伤等。结果:合并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和CAS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相近,糖尿病会增加行CAS术后脑卒中的风险(OR=46.88,P=0.038)。结论:对于合并有冠心病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或CEA对于患者术后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其他并发症无显著影响,都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合并对侧颈动脉病变的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05例合并对侧颈动脉病变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0例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55例实施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对围手术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EA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7/50),包括局灶性脑梗塞、TIA发作、声音嘶哑、刀口血肿及泌尿系感染。CAS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0%(11/55),包括局灶性脑梗塞、颈动脉窦综合征、颈内静脉血栓、肾功能不全及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5)。结论:CAS和CEA均为治疗合并对侧颈动脉病变的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