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情绪管理在大学生亲子依恋和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唐山某高校347例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亲子依恋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和情绪管理量表的得分来评定依恋程度、焦虑程度和情绪管理。结果通过大学生交往焦虑单因素分析,在不同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较好的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小于关系一般者和较差者(F=3.673,3.984;P0.05);大学生在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交往焦虑均为负相关(r=-0.181,-0.148,-0.165;P0.05);交往焦虑总分与情绪管理为负相关(P0.05);父母总依恋、母依恋和父依恋与情绪管理为正相关(r=0.373,0.397,0.358;P0.05);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结论情绪管理在亲子依恋对交往焦虑中起到中介效应,显著减少大学生社会交往焦虑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应对方式的状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321名大学生,用亲密关系问卷(ECR)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43.6%)。大学生依恋回避在年级(F=3.606,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F=3.097,P0.05)、自责(F=2.974,P0.05)在年级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64,P0.01)。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应对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依恋和爱情观的特点及其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爱情观问卷(LAS-R)和青少年依恋问卷对3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男性与女性在游戏型(t=4.39,P0.001)和朋友型(t=2.96,P0.01)爱情观维度上存在差异,且男女生在同伴依恋的4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2同伴依恋的4个维度与爱情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3同伴依恋可以显著预测爱情观的类型,且性别与同伴依恋总分的乘积项能显著预测游戏型爱情观(β=0.384,P0.05)。结论:大学生同伴依恋与爱情观存在紧密关系,性别在同伴依恋总分对爱情观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杨宏飞修订的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FMPS)中文版对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79,P0.05),完美主义个人标准、怀疑行动维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t=4.637,P0.05;t=7.414,P0.01);2自评成绩不同的大学生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和关注错误2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0.0001,P0.001;t=0.001,P0.01);3消极完美主义与成人依恋回避、焦虑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04,P0.05;r=0.243,P0.01)。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因素与消极完美主义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与安全基地启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探究不同启动条件下个体创造性的差异。进一步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被试,使用情绪启动技术探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结果:1依恋启动组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认识启动组(t=11.647,P0.001);2安全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非安全型(F=26.647,P0.001);3积极情绪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中性情绪(F=13.744,P0.001);4依恋类型与情绪交互作用显著(F=5.074,P0.05)。结论: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的中文修订版(APS-R-CR),父母权威问卷(PAQ)和父母同伴依恋问卷(IPPA)对53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完美主义高标准维度在父母婚姻状况上差异显著,父母婚姻关系正常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得分.②母亲专制和母亲权威的教养类型,与母亲信任的亲子依恋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完美主义的高标准;母亲专制和母亲放任的教养类型,与父亲疏离的亲子依恋对完美主义的差异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完美主义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依恋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依恋类型、恋爱关系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实际亲密度量表、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43名恋爱中的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性态度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t=3.688,P0.001);独生子女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9,P0.05);只有1次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3次及以上(P0.05);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一般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P0.05)和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P0.05)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正相关(r=0.371,0.426;P0.01),轻视型依恋、害怕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负相关(-0.271≤r≤-0.417,P0.01)。亲密度在安全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F=179.46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61%;亲密度在轻视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为完全中介作用(F=163.78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0.36%;亲密度在害怕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F=164.94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1.83%。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安全型、轻视型、害怕型维度通过恋人间的亲密度影响了恋爱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ECR)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的大学生中,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最多为39.9%,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迷恋型21.5%,冷漠型15.1%;(2)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著高于男生(t=-2.380,P0.05;t=-3.117,P0.01),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t=4.034,P0.01;t=2.311,P0.05);(3)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著高于母亲(t=12.15,P0.01),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著低于母亲(t=-8.00,-10.34;P0.01);(4)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著负相关(r=-0.246~-0.311,P0.05),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r=0.108~0.338,P0.01);(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 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学生的依恋现状及其与自尊、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自尊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依恋类型由多到少依次为恐惧型、迷恋型、安全型、冷漠型。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依恋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151,P<0.05);②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自尊水平(F=5.841,P<0.01)和人际关系(F=11.337,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回归分析表明,依恋焦虑、自尊能够联合解释人际关系的34.1%;④自尊在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充当中介变量。结论大学生总体依恋质量不高,依恋焦虑、自尊对人际关系有预测作用,在依恋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70.4%是由自尊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例最高的是恐惧型(44.6%),其次是冷漠型(26.1%),安全型(15%)和专注型(14.3%)比例较低;2城镇学生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农村学生(t=-2.304,P0.05),独生子女的依恋回避分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3.492,P0.01);城镇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408,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393,P0.01);3依恋回避与亲合效能、自我印象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自我价值感、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51,-0.326,-0.160,-0.381,-0.229,-0.214;P0.01),依恋焦虑与自我印象效能、自我价值感效能和情绪控制效能负相关(r=-0.279,-0.249,-0.347,P0.01),与亲合效能、利他效能和沟通效能不相关(r=-0.103,-0.076,-0.078;P0.05);4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F=15.431,P0.01),其中安全型高于恐惧型、专注型和冷漠型,冷漠型高于恐惧型(P0.01);5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能够预测人际交往效能感(R2=0.221,P0.001)。结论: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教育工作者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Taksic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和亚健康量表为工具,采用问卷调查,对天津医科大学及天津中医药大学300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健康与亚健康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差异显著(t=3.19,P0.01);心理亚健康与情绪智力呈显著负相关(r=-0.132,P0.0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差异显著(t=2.18,P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情绪表现差异显著(F=4.19,P0.01);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情绪智力差异显著(F=4.19,P0.01)。结论情绪智力影响心理亚健康,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对情绪智力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师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征及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业情绪的关系。方法:运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陕西某师范院校341名师范生进行测试。结果:1师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性别、专业、生源地以及低年级组与高年级组差异(t=2.190,2.362,2.339,2.105;P0.05);2师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业情绪,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情绪均存在显著相关(r=0.423,0.219,0.405;P0.01)。结论:师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时间管理倾向以及学业情绪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修订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较高信效度的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测量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发展特点。方法采用修订的预测问卷和正式问卷分别对275名和104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修订的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分4个纬度:调节生气/愤怒的效能感、表达快乐的效能感、调节沮丧/气馁的效能感和表达满意的效能感;②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12,P=0.002),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1.075,P=0.342)。结论修订的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中国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自我情绪评估在大学生的正念水平与情绪化进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五因素正念评估量表(FFMQ)、情绪化进食量表中文版(EES-R)和情绪智力量表(WLEIS-C)对6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显示,正念水平与情绪化进食呈显著负相关(r=-0.079,P0.05)、与自我情绪评估呈显著正相关(r=0.315,P0.05),自我情绪评估与情绪化进食呈显著负相关(r=-0.124,P0.0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中介作用的检验表明,自我情绪评估在正念与情绪化进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正念与情绪化进食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通过自我情绪评估来中介。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情绪稳定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Skills and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ESCQ)和情绪稳定性诊断量表对大一至大四2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CQ的情绪认知(F=3.3,P0.05,4年级3年级)和情绪稳定性的焦虑(F=5.37,P0.01,4年级2年级)在年级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ESCQ的情绪调节(独生子女33.94±5.25,非独生子女35.81±4.86;t=2.79,P0.01)和情绪稳定性的自主性(独生子女17.24±3.85,非独生子女18.48±3.79;t=2.43,P0.05)在独生子女与否差异上存在统计学意义;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SCQ的各维度和总分与情绪稳定性的抑郁性(r=-0.18~-0.28,P0.05~P0.001)和焦虑(r=-0.20~-0.29,P0.01,P0.001)之间呈负相关,与自主性(r=0.37~0.44,均为P0.001)之间呈正相关;3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SCQ的情绪认知对抑郁性有负向(β=-0.28,t=-4.43,P0.001)预测作用,ESCQ总分对焦虑有负向(β=-0.31,t=-5.02,P0.001)、ESCQ的情绪调节对自主性有正向(β=0.74,t=5.56,P0.001)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形成情绪稳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7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2.441~2.965,P0.05;F=2.855,3.577;P0.05);2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负相关显著(P0.05);3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复原力、挫折认知水平、信心、意志品质、挫折经验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F=58.575,P=0.000)。结论: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对自杀意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与网络成瘾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Young网络成瘾量表(IAII)对44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在无网络成瘾大学生中,28.45%的人的情绪模式是属于不稳定型;在轻度网络成瘾大学生中,60.94%的人的情绪模式属于不稳定型;在中度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中,90.9%的人的情绪模式属于不稳定型。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其情绪模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r=0.531,P〈0.001)。结论情绪模式决定着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情绪不稳定型人群是网络成瘾症状,特别是中度以上网络成瘾症状的最主要人群;情绪稳定性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具有极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青少年亲子沟通对抑郁和社交回避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浙江省两所中学269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考察青少年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程度、社交回避的关系。结果:1女生的亲子沟通显著好于男生(t=3.141,P0.01),母子沟通好于父子沟通,初一、初二的亲子沟通好于初三和高二(F=5.933,P0.001);2亲子沟通、社会支持、抑郁和社交回避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3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抑郁中有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在亲子沟通对社交回避中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改善青少年亲子沟通,可以增强其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