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负面新闻报道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4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2(事件起因:人为/非人为)×2(事件结果:身体损伤/财产损失)被试间设计。结果负面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后果共同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倾向(F=6.671,P0.05);负面新闻报道能够显著唤起个体的紧张情绪(F=10.988,P0.001)以及怜悯情绪(F=18.905,P0.001);怜悯情绪、人际信任感与助人行为倾向存在显著正相关(r=0.260,0.313;P0.01),心理不安全感与助人行为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r=-0.321,P0.01);人际信任感在怜悯情绪与助人行为倾向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负面新闻报道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要保障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感,个体才会产生助人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对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视频诱发情绪,采用情绪自评问卷、共情反应量表、同伴评定量表和助人行为题目对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通过视频诱发情绪有效,观看正性电影的个体其积极情绪反应显著高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24.17,P0.001),其负性情绪反应显著低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93.36,P0.001);(2)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得分与状态共情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助人时间呈边缘显著负相关(P0.08),与助人金钱相关不显著;(3)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正向预测状态共情(β=10.80,P0.001),负向预测助人时间(β=-0.64,P0.05)。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越容易引起共情;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愿意花费时间帮助他人。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亲子亲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对4所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共5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父母参与(总分)、母亲参与、亲社会行为得分显著低于非流动儿童(t=-3.30,-2.65,-2.19;P0.05)。男女生报告的父亲参与、父子亲和、亲社会行为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t=1.98,2.08,-2.53;P0.05),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差异显著(F=4.59,P0.05)。流动儿童父母参与、亲社会行为与亲子亲合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12~0.35,P0.05),亲子亲合在父母参与和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63%。结论:父母参与可以通过亲子亲和对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暴力视频游戏接触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共情与心理素质在其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游戏经验问卷、中学生亲社会行为量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和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27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暴力视频游戏接触与共情、亲社会行为以及心理素质均呈显著负相关,共情、亲社会行为和心理素质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2)暴力视频游戏接触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且共情在其中起中介作用;(3)心理素质能够调节暴力视频游戏接触与共情的关系:与低心理素质个体相比,高心理素质个体更不容易受到暴力视频游戏的消极影响。结论:暴力视频游戏接触通过共情影响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并且心理素质调节了前半段路径。  相似文献   

5.
暴力电子游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电子游戏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越发引起心理学家的注意。Anderson和Bushman在2002年提出了一般攻击模型,可解释青少年期间攻击行为的发展与暴力电子游戏影响易感性的个体差异,并提出游戏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分为短期与长期效应。大量有关暴力电子游戏与攻击关系的研究得出五个一致的结果:接触暴力电子游戏可以增加攻击行为、认知、情感与生理唤醒,减少亲社会行为。而父母的积极干预可有效减少游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人际信任、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亲社会动机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网络助人行为量表对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网络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2)人际信任是网络社会支持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3)亲社会动机是人际信任和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4)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在网络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网络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还通过人际信任与亲社会动机影响大学生网络助人行为。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抑郁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2名农村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单、双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F=3.05,P0.05)、家庭适应性(F=2.88,P0.05)、积极情感(F=12.19,P0.01)和生活满意度(F=4.66,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抑郁(F=8.42,P0.01)、社交焦虑(F=11.48,P0.01)的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对生活满意度(β=2.78,P0.01)、家庭适应性对积极情感(β=2.59,P0.01)有正向预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可能是影响其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质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方差分析显示,消极特质应对方式水平显著影响学习倦怠(F=21.54,P0.001)及其情绪(F=34.11,P0.001)和行为(F=9.54,P0.001)维度;积极特质应对方式水平显著影响学习倦怠(F=8.09,P0.001)及其成就感(F=32.58,P0.001)维度;②在积极特质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中,一般自我效能感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67.0%;③在消极特质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预测中,一般自我效能感不起中介作用。结论不同水平特质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有显著影响,其中积极特质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预测是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特殊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人口统计学调查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88例特殊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特殊儿童家长PTG总分为(61.37±13.96)分;不同性别的特殊儿童家长在创伤后成长总分(F=6.561,P0.05)以及新的可能维度(F=8.648,P0.01)、个人力量维度(F=8.456,P0.01)、精神变化维度(F=6.082,P0.05)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特殊儿童家长社会支持总分为(36.60±7.60)分,创伤后成长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39,P0.01);回归分析显示,主观支持维度是影响特殊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的重要因素。结论:特殊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处于中等水平,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加其被支持的主观体验,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家长创伤后成长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游戏暴力接触与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游戏暴力接触对攻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578名高一学生进行测查,测量和控制其它主要的攻击影响因素。结果:早期(初一二年级)而非近期(高一)的游戏暴力接触量进入攻击性的回归方程(F=30.572,P0.001);近期游戏暴力接触量减少者其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游戏×竞争(41.5%)、家暴×游戏(4.4%)和同伴暴力(5.1%),增多者则是生活挫折(10.5%)和游戏×竞争(7.7%)。结论:中学时游戏暴力接触会影响其外显攻击性,且接触程度发生不同变化者(增多或减少)影响因素不同;游戏暴力与竞争性、家庭暴力、生活挫折的交互作用,而非它自身,是解释个体攻击性的主要因素;接触游戏暴力的年龄对攻击性的影响可能要大于接触时间远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暴力视频游戏中的叙事因素对男性游戏者攻击性的影响.方法:以60名男性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辣酱范式、状态敌意量表、眼区心理状态阅读测试以及内隐联想测试探究了暴力视频游戏中的叙事因素对男性游戏者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对于外显攻击性而言,有叙事组辣酱范式的得分显著高于无叙事组(F=19.89,P<0.0...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张兴贵主编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陕西农村两所中学的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27.18±4.19,积极情感=3.76±1.01,消极情感=3.21±0.95);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722和-3.000,P0.01);消极情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2.958,P0.01);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主观幸福感的多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性别、年级、对打工的态度、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学业成绩、所获得的帮助支持、师生关系、与看护人的沟通、家庭气氛、看护类型、零花钱、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1)。结论在制定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6岁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眼动技术,观察高言语水平组与低语言水平组对不同情绪类型的陌生者面部表情和熟悉者面部表情图片的注视情况。结果:(1)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注视率3项因变量指标上,言语能力的主效应均不显著(P0.05);(2)在注视点个数以及注视率上,表情性质的主效应显著(F=6.35,3.97;P0.05);(3)在注视时间上,面孔分区与熟悉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6.43,P0.05);(4)在注视点个数和注视率上,熟悉度与表情性质的交互作用显著(F=4.29,P0.05;F=6.73,P0.01)。结论:言语能力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较小;自闭症儿童对熟悉面孔的识别能力较好;自闭症儿童整体表现出对积极表情和消极情表情的注意偏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主要探讨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友谊质量问卷对某市一所小学3~6年级18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t=2.523,P0.05)、年级(F=2.924,P0.05)、是否独生子女(t=-2.554,P0.05)和生源地上(t=-2.534,P0.05)存在显著差异;儿童积极友谊在性别上(t=-4.002,P0.01)存在显著差异,而儿童积极友谊与消极友谊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儿童孤独感与友谊之间有显著负相关(r=-0.352,P0.01),即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质量越低;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友谊关系质量越高。结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同伴接纳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暴力犯的情绪调节方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考察青少年暴力犯的情绪调节方式,以及不同性别的青少年的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对其是否为暴力犯的预测作用。方法:以AQ攻击性问卷、情绪调节问卷和情绪表达问卷对191名北京市某中学的高一学生和某几个看守所的174名未成年暴力犯进行测查。结果:青少年暴力犯比普通中学生更少使用认知重评(B=0.59,P<0.001)、更少使用压抑的情绪调节方式(B=-0.50,P<0.01),更少的积极情绪表达(B=0.71,P<0.001);性别和是否暴力犯在认知重评(F(1,341)=6.07,P=0.009)和压抑(F(1,341)=8.21,P=0.004)的使用程度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消极情绪表达上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341)=3.33,P=0.07)。结论: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表达方式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韧性、学习成绩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3所中学初一至高二年级69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分别对中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韧性进行测量。结果:与女生相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低唤醒和更少的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t=2.77,P0.01;消极高唤醒:t=-4.14,P0.001);除了消极高唤醒(F=0.79,P0.05),中学生的积极高唤醒(F=5.04,P0.001)、积极低唤醒(F=10.46,P0.001)及消极低唤醒(F=15.06,P0.001)学业情绪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同学业成绩中学生在4种学业情绪上均差异显著(积极高唤醒:F=6.47,P0.001;积极低唤醒:F=37.33,P0.001;消极高唤醒:F=6.26,P0.001;消极低唤醒:F=18.52,P0.001)。学业成绩、心理韧性对积极学业情绪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学业情绪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学业情绪关系密切,是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变量。学习落后生的学业情绪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儿童时期的父母心理控制,作为一种生活经验,对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在职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星收集了216份有效样本,分析了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成年人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独生子女、婚姻状况、学历等的分布差异,并分析了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①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引发内疚在来源地(F=5.526,P0.01)和学历(F=4.257,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分布上无显著差异。收回关爱在年龄(F=4.412,P0.01)和学历(F=4.911,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来源地分布上无显著差异。坚持权威在年龄(F=3.951,P0.01)、来源地(F=4.407,P0.05)和学历(F=5.124,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的分布上无显著差异。②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t=2.051,P0.05)和学历(F=4.815,P0.01)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年龄、来源地分布上无显著差异。③成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呈显著负相关(r=-0.164,P0.05)。④收回关爱进入主观幸福感回归方程(β=-0.221,P0.01),可有效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量的4.4%。结论:儿童时期父母心理控制对成年后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亲社会行为类型(纯粹利他和互惠利他)在时间定价影响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为影响个体幸福感的政府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2(实验操纵:时间定价组和控制组)×2(亲社会行为类型: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计算预期小时工资的方法操纵自变量,测量被试愿意参与不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程度。结果:亲社会行为类型和实验操纵交互作用显著(F(1,89)=4.07,P0.05)。对纯粹利他组被试来说,控制组被试利他程度高于时间定价组被试(F(1,89)=4.48,P0.05)。对互惠利他组被试来说,实验操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时间定价削弱了纯粹利他行为,对互惠利他行为没有影响,亲社会行为类型调节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时间定价激活经济效用心理定势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宿舍人际关系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34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亲融性存在性别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4.140,P0.05);深度沟通存在性别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0.198,P0.05);人际冲突存在年级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4.373,P0.01);积极应对性别(F=8.941,P0.01)、宿舍人数(F=3.088,P0.01)存在显著差异;②幸福感指数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F=0.612,P0.05);积极情感存在性别和宿舍人数的交互作用(F=4.297,P0.05);③宿舍人际关系的亲融性和深度沟通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有利于研究生体验到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流动儿童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以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合肥市3~6年级179名流动儿童、113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三年级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年级(F=4.318,P<0.0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民办学校(F=19.667,P=0.000);②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F=4.218,P=0.022);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显著高于民办学校(F=2.002,P=0.026);③流动儿童自尊与自我意识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9~-0.472,P<0.001)。结论流动儿童自尊受年级、学校类型的影响,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受到性别、学校类型的影响;自我意识能够显著预测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