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考查影响个体宽恕意愿的情境因素。方法:研究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5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对175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2采用认知函数的方法,对384名被试在不同情境下的宽恕意愿进行考查。结果:研究1发现影响个体宽恕的情境因素包括事后态度、伤害动机、伤害程度、关系性质、伤害类型和伤害次数。研究2结果发现,关系性质、伤害动机和伤害类型对个体宽恕意愿的主效应显著,同时交互作用也非常显著。结论:个体的宽恕意愿受到事后态度、伤害动机、伤害程度、关系性质、伤害类型和伤害次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受害者的解释水平与冒犯者表达羞耻、内疚情感的道歉对宽恕的影响。方法:两个研究分别采用2(社会距离:远,近)×2(不同情感:羞耻,内疚),2(解释水平:高,低)×2(不同情感:羞耻,内疚)两因素被试间设计。结果:两个研究均显示,受害者的解释水平与冒犯者道歉表达的羞耻、内疚情感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高解释水平的受害者,冒犯者表达羞耻的道歉比表达内疚的道歉更能促进宽恕;对于低解释水平的受害者,冒犯者表达内疚的道歉比表达羞耻的道歉更能促进宽恕。结论:受害者的解释水平与冒犯者道歉表达的羞耻、内疚情感共同影响宽恕。  相似文献   

3.
宽恕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宽恕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受害者忽视或压抑了由激惹而产生的愤怒或报复的心情,以同情、仁慈和关爱对待冒犯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将宽恕分为不同的类型。影响宽恕的因素可从受害者、冒犯事件和冒犯者三个方面加以探讨。宽恕有助于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宽恕研究目前尚不成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宽恕见于哲学、宗教、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宽恕在心理学上是受害者原谅施害者罪过和撤销怨恨报复的心理过程。宽恕涉及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3种方式:受害者宽恕施害者、宽恕自己的过错、施害者寻求受害者宽恕。宽恕受多种因素影响:宜人性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实施宽恕;深度共情会促使对施害者的仇恨报复动机转化为寻求和谐的积极动机;积极归因可以改变受害者把受害的原因外归于情景所致和内归于施害者无意所为时即产生宽恕;价值观中的利他主义注重宽恕他人,而个人主义则看中宽恕自己。宽恕作为一种心理资本,能够给人际关系产生和谐效应、给个体带来心身健康效应和给组织冲突产生和解效应。宽恕是对伤害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资本,可以提供积极心理学手段来开发和提升,以便为社会和组织带来更大的心理资产效益。  相似文献   

5.
宽恕性与“大七”人格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查大学生宽恕性与大七人格维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335名大学生,对宽恕性特质问卷和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在宽恕性特质问卷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高宽恕性组,取下27%人群为低宽恕性组。结果:高宽恕组在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的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宽恕组。从回归分析来看,人际关系、善良、情绪性以及外向性四个人格维度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结论:"大七"人格维度可以有效预测个体的宽恕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及沉思的中介作用。方法:以332名成人为被试,施测受害者敏感性量表、宽恕他人量表中的7个测量报复的条目、宽恕量表和事件影响量表中的侵扰分量表中文修订版。结果: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呈显著正相关(r=0.343,P0.01),与宽恕呈显著负相关(r=-0.345,P0.01);在受害者敏感性对报复的预测中,沉思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4%;在受害者敏感性对宽恕的预测中,沉思发挥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1.4%。结论:沉思在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是指在医疗决策情境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受医疗方案框架表述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决策偏好的现象,是框架效应在医疗领域中的运用。医疗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具有其独特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预期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医疗决策中个体的框架效应,预期理论主要运用价值函数来分析,模糊痕迹理论则主要从决策过程中人脑对刺激效价判断的角度来解释。行为类型、健康计算能力和行为频率等因素对医疗情境中个体的框架效应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策略来消除框架效应对医疗决策中个体的影响,使决策达到个体效用最大化,主要有陈列医疗方案的优缺点和使用不同视觉展示方式。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医疗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探寻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拓展医疗决策框架效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学生公正敏感性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编制出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并结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在天津某高校抽取的804名大学生中进行测查,应用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0.127,P0.05)、受益者敏感性(t=0.111,P0.05)、旁观者敏感性(t=0.905,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0.392,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受害者敏感性(F=3.397,P0.05)、受益者敏感性(F=15.156,P0.001)、旁观者敏感性(F=3.60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F=9.996,P0.001)上均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新生和老生在受害者敏感性(t=2.734,P0.05)、受益者敏感性(t=2.530,P0.05)以及公正敏感性总分(t=2.693,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当以公正敏感性的不同维度分及总分为因变量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不同因子进入回归方程。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在4种情况下:受害者敏感性(F=20.317,P0.001)、受益者敏感性(F=28.702,P0.001)、旁观者敏感性(F=13.297,P0.001)、公正敏感性总分(F=16.495,P0.001),皆有一些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而母亲教养方式只有在以受益者敏感性为因变量的条件下,因子Ⅱ(过分干涉、保护)进入回归方程。结论:1自编的大学生公正敏感性量表达到心理测量学基本标准;2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新生较高年级学生公正敏感性更强;4来自农村的学生公正敏感性较强;5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公正敏感性有一定影响,且父母表现出不同的影响模式。  相似文献   

9.
宽恕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般说来,宽恕包含三个层面,即宽恕他人、宽恕自己与寻求宽恕.宽恕他人是指受害者受到他人的伤害后,自愿停止敌视侵犯者,并善待侵犯者的心理过程.宽恕自己是指个人饶恕自己所犯的错误或罪孽,由憎恨自己转变为关爱自己的心理过程.寻求宽恕指侵犯者在伤害他人后,主动承担道德责任并尽力寻求受害者宽容饶恕自己的心理过程.当前,国外对宽恕他人研究的较多,发展出了两个主要的临床干预模式且有不少研究发现宽恕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公正世界信念(BJW)和具身认知对大学生责备受害者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E-Prime、自编的受害情境和责备受害者量表,进行2(公正世界信念:低威胁和高威胁)×3(具身认知:肯定,否定,无)混合因素设计,处理间自变量是具身认知,处理内自变量是公正世界信念受威胁程度。以94名大学生为被试,把被试随机分为肯定组、否定组和控制组。3组被试接受相同的公正世界信念激活和威胁操作(包括高威胁和低威胁两个水平),在接受威胁操作的同时接受肯定具身认知(肯定组)、否定具身认知(否定组)或无具身认知(控制组)变量,随后对材料中受害者的性格特征进行评分。比较3组被试责备受害者评分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具身认知和公正世界信念在责备受害者评分上存在交互效应(F=3.060,P=0.049)。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否定组在高威胁公正世界信念下的评分显著高于低威胁公正世界信念(F=12.356,P=0.001);肯定组、控制组在公正世界信念低威胁和高威胁水平下的评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734,P=0.393;F=0.052,P=0.819)。结论:否定具身认知和公正世界信念会共同影响人们对受害者的评价,表明人们在对受害者进行评价时并不客观公正,会受到公正世界信念和否定的身体动作影响导致对受害者的评价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校园欺凌受害、公正世界信念、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之间的关系,明确校园欺凌受害影响PTSS的机制。方法:采用修订后的特拉华欺凌受害量表(学生版)、公正世界信念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问卷和修订后的PTSD症状核查表对848名经历校园欺凌的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用回归分析来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控制性别和年龄之后,校园欺凌受害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SS,也可以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正向预测PTSS,社会支持不能显著地调节校园欺凌受害对公正世界信念的影响,但可以显著地调节校园欺凌受害与PTSS之间的关系,即校园欺凌受害对PTSS的正向预测作用随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公正世界信念受损是校园欺凌受害者PTSS发生的重要机制,社会支持可以缓冲校园欺凌对受害者PTSS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反刍在自我控制与宽恕间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1中369名被试完成自我控制量表、反刍量表和冒犯相关人际动机量表;研究2中954被试完成自我控制量表、反刍量表和特质宽恕量表。结果:在特定情境中,反刍在自我控制与情境性宽恕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反刍在自我控制与宽恕特质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控制能够通过减少反刍进一步促进宽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个人(归属感需求)与情境(社会排斥的两种类型:社会拒绝与社会忽视)交互的视角,探讨个体遭遇社会排斥后的助人意愿,并解释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方法:研究一运用社会排斥的回忆范式,将被试分为控制组、被忽视组和被拒绝组,通过情境问卷测查其助人意愿;研究二进一步测查被试的归属感需求,并测查被试遭忽视与拒绝后的助人行为意愿。结果:研究一发现相较于被忽视和控制组被试,被拒绝的被试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研究二验证了研究一的结果,并发现归属感需求在感知到的社会拒绝水平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中有显著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相较于归属感需求较高的个体,归属感需求较低的个体感受到高社会拒绝时,助人意愿下降更为显著。结论:遭受社会拒绝比遭受社会忽视使人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且归属感需求在社会拒绝与助人意愿的关系中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了解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艾克森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见,总体上文科生的宽恕水平受到自尊、人际努力失败和人际情境成功、情绪、外内向、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情绪表达策略作为关注反应的情绪调节策略,主要包括情绪抑制和情绪表达两种子策略。要充分理解情绪的抑制和表达,必须考察社会情境在其中的作用。本文从竞争、亲密关系、权力三种社会情境入手细致梳理了它们对情绪表达策略使用效果(即情绪表达策略与个体情绪、社会结果的关系)的影响。同时,重点阐述了社会情境影响情绪表达策略使用效果的理论解释。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加强社会情境对情绪表达策略使用效果的神经科学研究、深入探究社会情境影响情绪表达策略使用效果的作用机制以及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了解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艾克森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文科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见,总体上文科生的宽恕水平受到自尊、人际努力失败和人际情境成功、情绪、外内向、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查社会支持在人格宽恕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371名大学生,采用宽恕性特质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以及四项目的主观幸福感问卷进行评定。结果:人格宽恕性、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宽恕性既可以直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结论:社会支持在人格宽恕性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人格因素(宜人性)、恋爱满意度、共情能力和大学生恋爱宽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6名有过恋爱经历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的测试.结果:①在面对恋爱中的伤害时,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消极沉思的方式来应对,而较少选择去报复对方;②人格因素中的宜人性能够有效预测个体的恋爱宽恕水平;③在宜人性对于恋爱宽恕的影响中,共情能力起中介作用、恋爱满意度起调节作用,四者之间是一个有中介的调节关系.结论:宜人性能够通过共情影响大学生的恋爱宽恕,且这一关系受到恋爱满意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徐芳芳 《校园心理》2010,8(4):245-246
<正>近年来,关于宽恕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宽恕在一生中如何发展;与宽恕相关的人格特质;影响宽恕的社会心理因素;宽恕与健康和幸福感的关联。本研究针对国外研究主要探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宽恕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宽恕在一生中如何发展;与宽恕相关的人格特质;影响宽恕的社会心理因素;宽恕与健康和幸福感的关联。本研究针对国外研究主要探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关于宽恕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圈内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