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移情及移情各因子在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采用抑郁量表(CES-D)、神经质量表(FFIN)与移情量表(Empathy Scale)对合肥市两所学校的初中和高中共32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青少年的抑郁症状与神经质人格、想象、个人忧伤均呈显著正相关(r=0.19~0.55,P0.01);2回归分析发现,神经质人格、想象、移情关注对抑郁有显著地预测作用(β=0.545,0.103,0.099;P0.05)。结论:想象和移情关注在神经质人格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5.7%和3.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中学生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弹性量表对25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r=0.41,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r=-0.37,P0.01)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与抑郁(r=0.50,P0.01)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应对与抑郁(r=-0.36,P0.01)、心理弹性(-0.49,P0.01)与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②路径分析显示,积极应对和心理弹性对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Boot SE=0.04,P0.001));消极应对和心理弹性对抑郁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Boot SE=0.02,P0.001)。结论:社会支持对初中生抑郁程度的影响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即应对方式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医学院大学生的情绪智力、人格特质与自我妨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妨碍量表、情绪智力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428名医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我妨碍与情绪智力、内外向显著负相关(r=-0.117,-0.189;P0.05或0.01),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r=0.413,P0.01);情绪智力与内外向呈显著正相关(r=0.304,P0.01),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0.169,P0.01);内外向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0.192,P0.01);2内外向和神经质人格特质在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间有完全中介作用,情绪智力通过内外向、神经质间接影响自我妨碍。其中神经质在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间的中介作用最大,占情绪智力总效应的56.5%。结论:人格特质在情绪智力与自我妨碍的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内外向和神经质对自我妨碍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留守初中生自我表露、自我概念清晰性、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SDI)、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CC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332名留守初中生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留守初中生的自我表露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正相关(r=0.33,P0.01),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21,P0.01);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r=-0.24,P0.01;r=-0.40,P0.01);(2)留守初中生的自我表露通过两条中介间接预测其抑郁水平: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自我表露和抑郁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初中生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共情与不良同伴交往在其中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同胞关系问卷、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不良同伴交往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拥有同胞的168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同胞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显著的正相关(r=0.211,P0.01);不良同伴交往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14,P0.01);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显著的正相关(r=0.349,P0.01);不良同伴交往在同胞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同胞冲突通过不良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个体共情水平的调节。结论:同胞冲突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7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人际关系困扰显著正相关(r=0.50,0.30;P0.01);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P0.01);抑郁与人际关系困扰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1),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r=-0.45,P0.01);人际关系困扰与心理弹性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1)。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困扰在负性生活事件影响抑郁的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56%。结论:负性生活事件分别通过心理弹性、人际关系困扰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和人际关系困扰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抑郁。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和神经质在生活事件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30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神经质以及生活事件各因子与焦虑、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问题解决和求助的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r=-0.09,-0.13,-0.16,-0.19;P<0.01),而其他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神经质、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与负性情绪间的中介效应显著(F=240.17,P<0.01)。结论大学生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神经质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的应激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中介效应模型,重点考察父母冲突观察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和儿童感知父母冲突量表对807名初高中生进行施测,利用Bootstrap检验父母冲突观察在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环境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r=-0.241,P0.01),与父母冲突观察能力显著正相关(r=0.431,P0.01);父母冲突观察能力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r=-0.262,P0.01);(2)父母冲突观察能力在家庭环境和攻击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37%。结论:家庭环境既可以对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以通过父母冲突观察能力间接作用于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及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方法:以180名大学生为被试,施测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埃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自我妨碍量表(SHS)。结果:1父母干涉惩罚拒绝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7,P0.01);2在父母干涉惩罚拒绝与自我妨碍之间,存在神经质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0.2%;3在父母干涉惩罚拒绝与自我妨碍之间,存在着精神质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9%。结论:父母干涉惩罚拒绝可以预测自我妨碍,其中神经质和精神质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中生正念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SAIJ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411名在校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正念与学校适应存在正相关(r = 0.40,P<0.01);正念与心理弹性存在正相关(r = 0.51,P<0.01...  相似文献   

11.
人格特征、自尊水平与航空兵部队人员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航空兵部队人员人格特征、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EPQ、SES、SCL-90对443名航空兵部队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神经质与SCL-90总均分成正相关(r=0.641,P<0.01);内外向与SCL-90总均分成负相关(r=-0.232,P<0.01);精神质与SCL-90总均分成正相关(r=0.398,P<0.01);自尊水平与SCL-90总均分成负相关(r=-0.381,P<0.01);神经质、精神质、自尊水平进入回归方程(P<0.001);神经质、精神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效应系数分别为0.513和0.209);内外向、神经质通过影响自尊水平对心理健康具有间接效应(效应系数分别为0.216和-0.261)。结论: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向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自尊是人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移情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武汉市773名初、高中生为被试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并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和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r=0.180,0.155;P0.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r=-0.136,P0.001);(2)父母拒绝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负(ab=0.01);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c’=-0.02,P0.001),还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网络欺负(ab=-0.01);父母过度保护只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c’=0.05,P0.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6岁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更有效的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影响。方法对92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运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和R 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 an相关、多个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各因子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结果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因子存在显著相关:①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与儿童的非社会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θ=-0.394,P<0.01);②父母的责任因子与儿童的非社会行为也呈显著的负相关(θ=-0.227,P<0.05);③儿童的神经症行为与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θ=-0.312,P<0.01);④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对幼儿行为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K=8.121,P<0.05)。结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4~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并探讨抑郁情绪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医学应对问卷、抑郁自评量表为主要工具分别对10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的发生率为51.9%;乳腺癌患者中高中以上文化者的应对方式屈服分高于初中以下文化者(P<0.01);自费治疗乳腺癌患者的抑郁分值高于享受医保者,且多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P<0.01);乳腺癌患者应对方式回避和屈服分值与抑郁情绪之间显著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患者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抑郁情绪与其文化程度、就医经济状况和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及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探讨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童年期精神虐待、神经质、精神质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0.269~0.601,P<0.01),内外向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0.390,P<0.01)。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有直接影响,可以解释抑郁症状总变异的8.9%;童年期精神虐待对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分别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6.1%、15.1%和7.1%。精神质、内外向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当前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童年期精神虐待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IOT)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使用Beard修订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长处和困难问卷(SD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SCARED)、家庭功能量表(FAD)、自尊量表(SES)、对225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倾向组的困难总分、焦虑情绪、情绪稳定性、多动注意不能、同伴交往问题、困难影响程度、家庭总功能、行为问题得分明显等高于对照组,而自尊感、亲社会行为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②对倾向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困难总分、情绪稳定性、自尊感是主要因素,共解释29.9%。结论:对于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的预防和干预不仅要注意解决实际困难,而且要解决情绪困扰,提高自尊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安徽省 1 3 0 9名高、中级科技人员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单位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我诊断量表。结果 不同性别的科技人员在焦躁神经 ( t=2 .5 62 ,P<0 .0 5 )、精神分裂 ( t=2 .3 1 2 ,P<0 .0 5 )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 ;不同年龄的科技人员在焦躁神经 ( F=4.648,P<0 .0 5 )、躁郁症 ( F=4.2 60 ,P<0 .0 5 )、神经质 ( F=1 1 .3 79,P<0 .0 1 )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 ;不同单位的科技人员在焦躁神经 ( F =4.1 76,P<0 .0 1 )、歇斯底里 ( F =4.5 2 5 ,P<0 .0 1 )、抑郁症 ( F=3 .5 0 4,P<0 .0 5 )因子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科技人员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不同性别、年龄及单位在量表的不同因子上有差异 ,年龄越大、单位越好心理状况越好 ,男性优于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人格特质在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A型人格量表对38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中学生的A型人格特质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37,P0.01);(2)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显著相关,时间管理倾向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30,P0.01),而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1);(3)A型人格对应对方式与时间管理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结论: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A型人格均有显著相关,并且A型人格对时间管理倾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