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宽恕见于哲学、宗教、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宽恕在心理学上是受害者原谅施害者罪过和撤销怨恨报复的心理过程。宽恕涉及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的3种方式:受害者宽恕施害者、宽恕自己的过错、施害者寻求受害者宽恕。宽恕受多种因素影响:宜人性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实施宽恕;深度共情会促使对施害者的仇恨报复动机转化为寻求和谐的积极动机;积极归因可以改变受害者把受害的原因外归于情景所致和内归于施害者无意所为时即产生宽恕;价值观中的利他主义注重宽恕他人,而个人主义则看中宽恕自己。宽恕作为一种心理资本,能够给人际关系产生和谐效应、给个体带来心身健康效应和给组织冲突产生和解效应。宽恕是对伤害的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资本,可以提供积极心理学手段来开发和提升,以便为社会和组织带来更大的心理资产效益。  相似文献   

2.
公正与宽恕在概念上往往是对立的,但有研究显示公正与宽恕之间并不是那么不兼容,个体可能同时渴望并追求公正与宽恕。公正与宽恕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公正的定义,尤其是对公正目标的进一步分类。惩罚性的公正目标与宽恕之间表现出"抑制"关系,而恢复性的公正目标与宽恕之间则表现出"促进"关系。另外,当受害者做出宽恕行为时,发现宽恕会促使受害者重拾公正感。总体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受到公正取向、情境因素及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可尝试从心理学及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以从个体的其他特征、情境的相关因素、理论解释、以及脑机制等方面对公正与宽恕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芳芳 《校园心理》2010,8(4):245-246
<正>近年来,关于宽恕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宽恕在一生中如何发展;与宽恕相关的人格特质;影响宽恕的社会心理因素;宽恕与健康和幸福感的关联。本研究针对国外研究主要探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宽恕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逐渐兴起,研究者们已经发现宽恕对于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的积极作用。但是,相关领域报告的理论研究丰富,实证研究很少。当前,宽恕干预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婚姻与家庭治疗。本文对宽恕干预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点介绍了宽恕应用的现状,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关于宽恕的研究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宽恕在一生中如何发展;与宽恕相关的人格特质;影响宽恕的社会心理因素;宽恕与健康和幸福感的关联。本研究针对国外研究主要探讨宽恕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而国内关于宽恕的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圈内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查影响个体宽恕意愿的情境因素。方法:研究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5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对175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2采用认知函数的方法,对384名被试在不同情境下的宽恕意愿进行考查。结果:研究1发现影响个体宽恕的情境因素包括事后态度、伤害动机、伤害程度、关系性质、伤害类型和伤害次数。研究2结果发现,关系性质、伤害动机和伤害类型对个体宽恕意愿的主效应显著,同时交互作用也非常显著。结论:个体的宽恕意愿受到事后态度、伤害动机、伤害程度、关系性质、伤害类型和伤害次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结论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当代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不断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山西医科大学192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Hearland宽恕量表测评.结果 大学生宽恕他人得分为(57.09±9.493),宽恕自己得分为(51.57±7.993);女生宽恕他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3.070,P=0.002);在年级主效应上,LSD法多重比较结果为大二学生与大三学生在宽恕他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3.607,P=0.002),同时大二学生宽恕水平最高,大三学生宽恕水平最低;得到他人道歉时宽恕他人的水平显著高于没有他人道歉时(t=2.974,P=0.003).结论 大学生宽恕水平总体较高,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处于低宽恕水平,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积极的干预;女生宽恕他人的水平高于男生;年级主效应上,宽恕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女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多维一多向归因量表、艾克森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分析女大学生宽恕行为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过t检验得知,文科大学生的宽恕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297,P=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我宽恕对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自我宽恕和服刑人员攻击性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Heartland宽恕量表、攻击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294名服刑人员进行测查。结果:服刑人员的自我宽恕与攻击性显著负相关(r=-0.252,P0.001);积极应对(β=0.080,P0.05)和消极应对(β=0.117,P0.05)均对服刑人员的自我宽恕与攻击性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自我宽恕对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有更显著负向影响,且仅对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自我宽恕对服刑人员的攻击性有显著负向影响;应对方式可以调节自我宽恕与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