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采用SCL—90,对425名医学本科新生进行测查,其中独生子女为232名,非独生子女为193名。测查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独生子女比较,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因子项目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训练班,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家庭中子女数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通过使用对比研究法,把大学生所在家庭根据其子女数量分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两类,同时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 1.0中的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试。结果: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躯体化(t=-2.033,P=0.042)、焦虑(t=-2.227,P=0.026)、抑郁(t=-3.931,P=0.000)、自卑(t=-5.711,P=0.000)、社交退缩(t=-7.077,P=0.000)、性心理障碍(t=-5.300,P=0.000)、强迫(t=-3.152,P=0.002)、依赖(t=-2.171,P=0.030)、冲动(t=2.303,P=0.021)与精神病倾向(t=-3.145,P=0.002)方面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家庭中子女数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与精神病倾向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高,而在冲动方面,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留守环境对农村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安徽省望江县某乡镇初级中学进行整群调查.结果:留守状况与独生状况在中学生强迫、抑郁因子上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在B类留守儿童组,独生子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留守环境可解释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2.2%的方差变异(P=0.049),其中,以单亲外出的留守环境影响作用较大(β=0.225);留守环境对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留守环境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为显著,以单亲外出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了解我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结果 我校2005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在全国大学生的中等偏上水平。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但女生的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P〈0.01),男生的焦虑因子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专业、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 2005级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需针对现状和不同群体的不同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利措施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南财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我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总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邹,SCL-90各因子分均较常模同年龄组偏低,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发生率12.4%)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北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UPI量表,对综合性大学2401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有16.37%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34.9%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在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来源于乡村新生明显高于城市新生;林学、理学和体育专业有最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及艺术和人文专业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均多于工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生。结论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理想.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新乡医学院2007级152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学生检出率为32.3%,进一步的咨询分析发现一类学生中7.62%的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结论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硕士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硕士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有效的做好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国教育部编制的CSMHS对1293名硕士研究生新生进行调查,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2.11%的硕士研究生新生无心理问题;7.89%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5.26%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关注;不同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同。结论:硕士研究生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须采取积极有力的教育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了解2006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能促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两阶段抽样获得样本,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和自编的"大学新生适应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729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729人中,Ⅰ类有124人(17.03%),Ⅱ类有234人(32.14%),Ⅲ类有370人(50.83%).年龄、性别、月生活费用、家庭住址之的差别对新生心理的影响无差别;而是否独子、对学校、所学专业不同的满意度、不同专业间所造成的影响有意义.结论 2006级新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熊珍明 《校园心理》2016,(4):240-243
调查大学新生的积极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与干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基础和依据。采用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对4 060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积极心理健康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家庭月收入的新生在积极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情绪幸福感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积极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存在城乡、独生子女和家庭氛围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大学新生整体积极心理健康水平中等,积极心理健康与人口学变量及家庭氛围和家庭月收入有关,应有的放矢地在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以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高校2007级2075名新生进行调查,根据以往两年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分析。结果2007级新生中22.6%的人可能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最近3年第一类型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其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低于非贫困生。结论近3年来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增多的趋势,这提示我们应加强并持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关系以及一本、二本和大专院校学生间述情障碍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别。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量表(TAS-20)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564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三高校学生间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53~23.509,P均<0.001),一本和二本院校学生SCL-90分低于大专院校学生(P<0.05~0.001),一本与二本院校学生间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学生间TAS-20因子3分差异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F=5.069,P<0.01),一本院校学生得分最高。与女性学生相比,男性学生SCL-90抑郁因子分较低(t=2.411,P<0.05),而TAS-20因子3分则较高(t=2.4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总样本SCL-90总分与TAS总分(r=0.312,P<0.01)及其辨认情感困难(r=0.320,P<0.01)、描述情感困难(r=0.238,P<0.01)和外向性思维(r=0.130,P<0.01)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大专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于一本和二本新生,表明对大专新生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一新生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相关,提示心理健康教育中情绪表达干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共1277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6.776,P0.00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类(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δ*=4.3,P0.001)。进一步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农村生源的非独生学生(t=6.128,P0.001)。来自贫困家庭的非独生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独生学生(t=5.526,P0.001)。汉族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得分与非汉族的非独生学生没有差异(t=0.223,P=0.823)。以性别(男vs.女)、学历(本科生vs.研究生)、家庭排行(大子女vs.中间子女vs.小子女)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UPI总分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6032)=13.317,P0.001,η2=0.002),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Δ=1.432,SE=0.412,P=0.001),男生无此差异。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本科生(Δ=2.162,SE=0.378,P0.001),而女研究生与男研究生的差异并不显著。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UPI得分最高,既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大的得分(Δ=1.795,SE=0.779,P=0.064),又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2.161,SE=0.839,P=0.030)。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得分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的得分(Δ=1.942,SE=0.826,P=0.056)。结论:非独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独生子女差,在非独生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低,贫困生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的低;对于本科新生而言,女性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的低;女性研究生非独生子女健康水平比女性本科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排行最大和最小的女本科生都低。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比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过程,确定对大学新生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和方向.方法 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总体幸福感的跟踪调查.结果 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在入学后逐月增加;SCL-90中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因子得分在入学后第2个月升到最高水平,而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只在学期最后1个月份急剧升高;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在学期末最低.结论 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干预应该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各有侧重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的状况。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某高校39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20项)》作为调查工具。结果大学生的总体正确知晓率为66.9%,女大学生的知晓率(71.9%)高于男大学生(60.9%);从年龄方面比较,最小年龄(19岁)的知晓率最低,为56.7%。随年龄增长,知晓率基本呈递增趋势;从年级方面比较,四年级的知晓率最高,为72.4%。结论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达到国家卫生部标准,且女生好于男生。随着年龄和年级的递增,精神卫生知晓率情况越好。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成都市某高校大学新生194名,使用《生活目的测试》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52.1%的大学新生的生活目标及意义不明确,34.0%的学生处于生命无意义状态;2自主感、逃避的得分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7.64,P0.01;F=6.58,P0.05),自主感、逃避的得分以及生命意义感总分在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存在差异(F=7.56,P0.01;F=6.18,P0.05;F=4.83,P0.05);3生命意义感总分与偏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7,P0.05);4对未来期待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健康状况(β=-0.18,P0.05)。结论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性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性格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齐齐哈尔市某大学451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32名,女生219名。采用青年性格问卷(CPI)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①本地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恐怖和偏执5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而在人际关系因子上的得分与常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②女大学生在幸福感、精干性两方面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性格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性格的各因子分(除感情化因子外)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各因子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本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性格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 ,大学生中较普通地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且心理健康水平与种族、文化背景、地域及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1] 。河南地处中原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了解河南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 ,我们对河南省五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在河南省五所高校随机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在校大学生 6 36名 ,其中男 340名 ,女 2 96名 ;城市学生 2 4 9名 ,农村学生 387名 ;工科学生 35 6名 ,理科学生 10 5名 ,文科学生 12 9名 ;大专学生 4 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