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0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红艳 《医学信息》2009,22(8):1560-1563
为了提高精神分裂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保证药物疗效,促进康复.对我院100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病人服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显示:完全依从44例,部分依从41例,不依从15例.病人服药依从性高低与其家庭支持系统、护患关系、用药认识、药物不良反应、自知力等有关(P<0.05).提示: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和药物知识教育,重视服药劝导,建立共同参与一协商模式的护惠关系及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均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在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平均住院45天以上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再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在入组前及实验的第2周,第4周分别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测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测评,出院1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和家属进行服药依从性的回访。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的实验组在第2周、第4周的BPRS评分较对照组评分低。两组间采用t检验,显示第2周评分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第4周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4.73,P<0.01)。出院时实验组患者CGI"疗效总评(G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采用t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P<0.01)。出院1个月服药依从性实验组较对照组好,采用χ2检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0.29,P<0.01)。结论健康教育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增进疗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60例住开放式病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在住院期间配合积校家庭干预及出院后继续干预与60例住封闭式病房无家属陪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进行比较。结果 家庭干预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1),家庭干预组1年内、2年内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干预能提高总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复发率及预防精神残疾,使患者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影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影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 用自制调查表对我院近两年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16例进行调查.结果 影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有:①认为病已痊愈,不需要再服药;②因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而不愿服药;③害怕长期服药后会引起内脏损害、长胖或变傻;④害怕因长期服药,让他人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被歧视;⑤不承认自己有病  相似文献   

5.
陈梅  李晓玲 《医学信息》2010,23(13):2196-2198
目的调查影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方法用自制调查表对我院近两年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016例进行调查。结果影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有:①认为病已痊愈,不需要再服药;②因服药后的不良反应而不愿服药;③害怕长期服药后会引起内脏损害、长胖或变傻;④害怕因长期服药,让他人知道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被歧视;⑤不承认自己有病而拒绝服药;⑥经济困难。结论根据影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特点,采取以下防范对策:①有的放矢,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②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宣传;③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SZ)患者服药依从性和恢复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减少恢复期复发,并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某院精神科收治的SZ患者115例,随访3年,通过自行设计问卷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按服药依从性不同分为依从性好组和依从性差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对居家开放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19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我院居家开放管理适应性治疗体系,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严格按照健康教育的五步程序系统进行为期4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4周后进行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在为期4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后,干预组患者在服药依从性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χ2=7.637,P<0.05);干预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别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t=2.24或t=2.72,P<0.05或P<0.01)。结论对居家开放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可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情感支持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情感支持分为情感支持组和支持缺失组,各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及复发率。结果 情感支持组患者服药依从人数高于支持缺失组,不依从人数低于支持缺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情感支持组的BPRS评分低于支持缺失组,且PSP评分高于支持缺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支持组复发率19.67%,低于支持缺失组的5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情感支持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缓解患者症状表现,利于患者恢复,提升患者自身社会功能,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入组的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采用朋辈式心理辅导模式进行护理,在入组时,出院3个月,出院6个月评定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并于出院6个月统计依从服药的例数。结果入组时两组患者的ITAQ总分、SDSS总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的ITAQ总分高于对照组的ITA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P﹤0.05);干预组的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的SD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P﹤0.05)。出院6个月干预组有43依从服药(87.8%),对照组有32例依从服药(65.3%),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6.87,P﹤0.01)。结论将朋辈式心理辅导理念运用到精神康复护理中,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态度,提升对疾病的自知力,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同时改善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对照组单一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分别在基线、治疗2、4、6周末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并进行服药依从性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研究组下降更明显,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χ2=7.21),服药依从性有显著性差异(χ2=9.63)。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调节技能训练,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能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首次就诊患者抗精神药物应用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顺序抽取我院每季度第一个月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①334例门诊精神病患者以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奥氮平使用率最高(29.6%),其次为喹硫平(23.4%)、利培酮(23.1%)、阿立哌唑(14.4%);354例住院患者首选药物多为传统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注射剂(28.8%),其他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依次为利培酮(28.5%)、喹硫平(17.8%)、奥氮平(8.8%)、阿立哌唑(6.5%);②住院患者合并使用抗精神病药者多于门诊患者,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χ2=144.91,P<0.01),使用最高的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合并使用氟哌啶醇。门诊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及安坦者多于住院患者,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χ=6.91,P<0.01)、(2χ=19.5,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接受的药物治疗比较规范和合理,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已作为临床医生首选药物;部分医生对抗胆碱能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药物本身产生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将32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给予国产奥氮平治疗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完成8周治疗的32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基本痊愈9例(28.1%),显进11例(34.4%),进步7例(21.9%),无效5例(15.6%),总有效率为84.4%,不良反应少。结论国产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环境模式、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以16~19岁首发精神分裂症60例为研究组,同年龄段在校就读学生6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心理健康测查表(PHI)进行测评.结果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在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性、组织性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01和P<0.005);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各量表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除L、SOM、ANX分量表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分量表均差异非常显著(P<0.001);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及组织性高度相关(P<0.001).结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家庭环境诸多因素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组织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下简称综合康复培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态度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对曾接受综合康复培训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服药态度问卷(Drug Altitude Inventory,DAI)及精神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在培训前和后(约3周)进行评估。结果:综合康复培训治疗前后比较,DAI分数升高(t=9.875,P0.001),SQLS的3个维度社会心理、动力精力,症状副作用的分数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12.112,-7.373;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DAI与性别、SQLS各维度改善程度均有显著性相关。结论:综合康复培训能显著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动力精力及症状副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态度,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家庭负担。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对92例精神分裂症和56例双相障碍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评定,分析比较两种疾病的家庭负担状况。结果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FBS总分分别为(18.53±12.23、17.27±12.98),在FBS总分、各因子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疾病FBS各维度达中度及以上影响程度的家庭比例均较高,家庭经济、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及家庭关系维度均高于40%;心理健康维度均高于30%;躯体健康维度,精神分裂症为33.7%,双相障碍为28.6%。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均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提示研究和发展以家庭需求为导向的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模式,有效地减轻照顾者的疾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综合服务团队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由综合服务团队对研究组进行1年干预,对照组给予一般服务。在入组时和1年末分别对两组采用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SSforPMI)、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并分析复发指标。结果采用非参数检验,1年干预后前后2次评估样本间PANSS量表阳性分减分(Z=-3.352,P<0.01)、精神病因子分减分(Z=-2.862,P<0.01)有显著性差异,阴性分减分有显著性差异(Z=-2.491,P<0.05);再次评估时两组样本间PANSS阳性分减分和SSRS总分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χ2=4.01,P<0.05)。结论综合服务团队干预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及康复,减少复发,帮助其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行为问题与病后脑室扩大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回顾性调查患者在4~5岁年龄段的行为特征。用行为问题总分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行为问题高分组和低分组,用CT测量患者的脑室参数。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组CBCL社会能力总分(t=-2.690,P0.05)低于对照组;行为问题总分、抑郁因子分、社交退缩因子分、多动因子分及攻击性因子分(Z=-3.144,-3.370,-3.248,-2.862,-2.349;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问题总分高分组患者哈氏值及三脑室宽度(t=2.726,5.221;P0.05)均大于低分组患者,脑室指数及前角指数(t=-2.760,-2.166;P0.05)均小于低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裂强迫因子分与脑室指数(rs=-0.219,P=0.036)呈负相关,抑郁因子分与三脑室宽度呈正相关(rs=0.297,P=0.004),社交退缩因子分与脑室指数(rs=-0.276,P=0.008)及前角指数(rs=-0.229,P=0.028)均呈负相关,多动因子分与前角指数(rs=-0.311,P=0.003)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扩大与病前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病前行为问题越多,病后脑室扩大和脑结构异常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HIV clinical trials》2013,14(2):128-135
Abstract

Purpose: Adherence to antiretroviral medications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for the success of therapy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HIV infection. Patient self-report is a simple method to measure and explore adherence. Even though a variety of survey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onitor self-reported adherence, there is no standardized instrument that may be used in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The usefulness of the Patient Medication Adherence Questionnaire (PMAQ) was evaluated in HIV-infected patients on protease inhibitor (PI)-containing regimens. Method: Data from 149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Study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PMAQ and provided blood samples to measure plasma HIV-1 RNA concentrations and trough plasma levels of PI. Patients were considered adherent if they had a virologic response and/or had an adequate trough plasma level of PI. Results: A close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patient reports of adherence during the previous 4 days and objective measures such as HIV RNA level and plasma levels of PI. Motivation with regard to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 confidence in personal skills, and an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 were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adherence. On the other hand, sociodemographic background, social support, alcohol and illicit drug use, bothersome symptoms, and depression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medication adherence. Conclusion: Patient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factors are central in the acceptance and adherence to antiretroviral therapy. To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PMAQ, we propose a revised form of the PMAQ, focusing on the variables identified as strong predictors of adh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